2012年12月16日,在印度新德里一醫(yī)院實習的一名23歲女大學生看完電影后,在男友陪同下乘公交車回家。他們被哄騙上了一輛“黑公交”,男子遭群毆后被關(guān)押在駕駛室,女大學生則慘遭毆打和輪奸,后來不治身亡。這一事件震驚世界。
印度女大學生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國家犯罪統(tǒng)計局稱,從1971年到2011年,印度強奸案增長873%,平均每3分鐘就發(fā)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就發(fā)生一起強奸案。新德里2012年已發(fā)生強奸案635起,被冠以“強奸之都”的稱號。然而,由于有很多受害女性羞于和不敢報案,實際上印度的強奸案數(shù)量遠遠大于官方披露的數(shù)據(jù)。
久遠的歷史印跡
為什么印度女性會成為性暴力最大的受害者?此前,有一些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其中有一個被屢屢提及的觀點:民主無法保護印度的女性。然而,從印度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探討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印度女性總是被強暴并不是因為實行民主,恰恰是因為民主沒有落實或者說很少有女性的民主。當然,印度女性屢遭強暴還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概括而言有幾點。一是印度由來已久的男尊女卑的文化和制度,二是印度千百年來盛行的性愛文化,三是印度的法治不彰,執(zhí)法不嚴。
一個社會女性受歧視是不民主不公正的表現(xiàn)之一,而印度男尊女卑的文化和制度要從歷史深處尋找答案,其中的種姓制度是最大的淵源。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雅利安人從中亞細亞經(jīng)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xù)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shù)氐拇蟛糠诌_羅毗荼人,并逐步征服了整個印度,隨后建立了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即顏色或品質(zhì)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稱瓦爾那制度。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4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社會地位最高,主要掌握神權(quán),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nóng)時季節(jié);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quán)之外的一切權(quán)力;吠舍是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首陀羅是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就是奴隸。除了這4個階層,印度還有另一個階層——賤民。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稱不可接觸者,最受鄙視。
種姓制度下的印度,女性的地位與賤民相當。作為印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印地語詩人杜勒西達斯所著的《羅摩功行錄》對印度女性的地位進行了描述:丈夫是妻子的天神,服侍丈夫是婦女最崇高的天職,沒有丈夫的婦女等于沒有生命的軀殼和無水的江湖。
另一方面,作為維護種姓制度的法律文本《摩奴法典》規(guī)定,小姑娘、青年婦女、老年婦女雖在自己家內(nèi)決不應隨己意處理事情。婦女少年時應從父,青年時應從夫,夫死從子,無子從丈夫的近親族,沒有近親族的從國王,婦女始終不應該隨意自主。這比中國古時要求女性的“三從四德”還要嚴厲。
在種姓制度下,印度人的婚配有相當部分是高種姓男子娶低種姓女子,這就造成高種姓女子和低種姓男子過剩,因此也形成和長期盛行一夫多妻和豐厚嫁妝現(xiàn)象。高種姓男子多娶妻子既體現(xiàn)其較高的社會地位,還會獲得更多嫁妝。高種姓女子為了找到與其地位相匹配的男人不得不陪以厚嫁;低種姓女子為了攀結(jié)高種姓也需要送上豐厚嫁妝以博取夫家的歡心。
雖然今天的印度頒布了種種法律廢除種姓制和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婚姻制度,但上述種種規(guī)則直到今天仍然作為潛規(guī)則左右著印度人的生活。印度女性一直處于被支配、被奴役的地位。男性可以因為不滿意女性沒有嫁妝或嫁妝少而打死女性,每年約有9000名印度婦女因為嫁妝達不到夫家的要求而喪命(被殺和自殺);一些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女性為丈夫殉葬;女童的命運像一棵草,在過去30年間,有1200萬女童被虐殺;65%的印度男人認為婦女應該挨打;1/4的印度男人承認對女性實施過性暴力。尤其是,一些男人對低種姓女人看不慣的時候,就會以強奸來摧殘女性。所以,街頭強暴和輪奸女性只是印度社會男尊女卑的體現(xiàn)之一。
法治不彰,執(zhí)法不嚴
法律法令的缺失和不周以及執(zhí)法的不嚴是把印度女性推向被強奸境地的最直接也是最后的推力。在印度所有強奸案中,只有1/4左右的案件會被量刑定罪,更不用說那些沒有報案的強奸案,以致印度女性哀嘆,她們只要上了馬路就是“公共財產(chǎn)”。
對于法律的缺失和執(zhí)法不嚴,國大黨領導人索尼婭·甘地的話很有代表性。她到醫(yī)院看望被輪奸的女大學生時表示:“對于這一事件我感到很羞愧,在我們國家的首都女性安全卻得不到保障,政府應該頒布更嚴格的法律以制止類似案件再次發(fā)生?!?/p>
然而,在法律和法治方面,印度并非沒有做出努力來讓整個社會公正公平對待女性,這在英國殖民印度時代就開始了。1829年英國殖民當局推行種種法律制止印度社會的多種陋習,首先頒布了禁止寡婦殉葬的法令;1856年頒布了《印度教寡婦再婚法》,規(guī)定禁止種姓會議干涉寡婦的再嫁;1872年頒布《特別婚姻法》,禁止童婚和一夫多妻并認定跨越種族界限的婚姻為合法婚姻;1900年宣布低種姓可以和高種姓相互通婚,結(jié)束了種姓婚姻的歷史;1929年通過《童婚取締法》;1931年又制定了《印度教徒離婚法》;1937年頒布了《印度教婦女財產(chǎn)法》等等。這些法律使印度女性的地位有了提高。
1947年,獨立后的印度通過頒布國家大法的形式選擇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議會民主制,為爭取社會公正、男女平等和民主自由又修訂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1955年,印度政府先后頒布了《印度共和國特別婚姻法》和《印度教教徒結(jié)婚與離婚法》。1956年印度政府通過了《印度教婚姻法》,禁止一夫多妻,重婚者以犯罪論處且其婚姻無效,準許離婚,婦女享有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印度在后來的憲法第42條修正案增加了公民基本義務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如摒棄有損婦女尊嚴的習慣等。
1978年,印度議會再次修改《禁止童婚法》,制定了《禁止童婚補充條例》,規(guī)定不論宗教信仰如何,一律將男女婚齡分別提高到21歲和18歲。1961年印度制定的《全印度禁止嫁妝法》規(guī)定,給予、接受、索取甚至約定給予或借用嫁妝的行為都構(gòu)成犯罪。1984年印度議會再次通過新的《禁止嫁妝法》,對索取嫁妝者處以6個月至2年監(jiān)禁并處以10000盧比的罰款。
所有這些法律如果認真執(zhí)行,一夫多妻、童婚、高昂的嫁妝、種姓婚姻等都會被廢除,也都能實現(xiàn)和保證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執(zhí)法不嚴和長期的文化影響,上述種種被廢棄的歧視婦女的行為都程度不等地存在,而公開強暴和輪奸女性只是這些法律和法令難以全面執(zhí)行的外在表現(xiàn)之一。
當然,強奸女性在印度也是犯罪,但由于在這方面法律并不完善,如《印度證據(jù)法》、《印度刑法典》都無法公正懲處強奸犯和為受害人撐腰伸冤,致使犯罪人更為所欲為,也誘使更多的男人成為強奸犯,同時讓受害人更軟弱無助,忍氣吞聲。這進一步助長了印度男人公開強奸、輪奸婦女的惡行。
在執(zhí)法的程序和細節(jié)上,作為執(zhí)法者的警察、法官、政府官員等也或多或少地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有意無意地包庇強奸犯。例如,在調(diào)查23歲女大學生被輪奸時,警方抵達現(xiàn)場,所做第一件事不是救援,而是用半個小時爭論案件屬于哪個片區(qū)管轄,路人則是圍觀,沒有伸出援助之手。更有甚者,一些印度官員、國會議員都有強奸女性的劣跡。就在“少女輪奸案”令印度舉國震驚之際,印度阿薩姆邦一名政府高官、執(zhí)政黨國大黨議員比克拉姆·辛格·布拉馬還頂風作案,于1月3日凌晨潛入阿薩姆邦桑提普拉村一名女子房間中將其強奸。
按照過去的慣例,這些人劣跡被曝光后,仍會逍遙法外,因為不僅有官官相護,還會有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以及默許男性強奸的潛規(guī)則。例如,對于23歲女大學生被輪奸案,印度首席大臣和專家小組召開了長達一天的會議,雖然有幾人同意提議判處嫌犯死刑,但大部分官員都保持沉默,沒有達成共識。不過,這也看出,印度的法治也并非完全獨立的法治,因為是否對嫌犯定罪和做出什么判罰,應當是公檢法的職責,而非行政官員和專家協(xié)商的結(jié)果。
此外,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印度女子即使被強奸后向警察報案,兇手也被抓,審判過程也會一拖再拖,甚至需要七八年之久。親朋好友也會做說客,勸說受害者嫁給施暴者。
如果印度不從立法到執(zhí)法更為嚴厲和公正,如修改《印度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從文化和意識方面真正倡導男女平等和在實際生活中做到男女平等,印度女性就不僅會一再遭遇強奸、輪奸,還會陷入實際上存在的一夫多妻、童婚、因嫁妝不多而被迫自殺和被夫家殺死的悲慘境地。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