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燈彩源于贛江源頭江西省贛州市境內的石城縣。石城地處江西東南、贛州地區(qū)東北,東南緊靠武夷山,界臨福建寧化、長汀,以境內“環(huán)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得名,南唐保太十一年設縣,是客家人南遷的重要通道。在10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石城民間漸漸形成了“事事當中有規(guī)矩,樣樣規(guī)矩不離燈”的風俗。
石城燈彩的起源
石城燈彩起源于唐末宋初,與客家人南遷關系密切。從漢明帝開始,中原就有“元宵燃燈”之俗。相傳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節(jié)皆以燈為俗,因此也有“燈節(jié)”之稱。后來,元宵節(jié)張掛彩燈的習慣逐漸從皇宮流傳至民間,并同時出現了賞燈和其他一系列民俗活動。元宵節(jié)觀燈,在南北朝時期已蔚然成風。大約在隋代,民間狂歡活動也加入進來。到了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社會生產力發(fā)達、經濟富庶,元宵節(jié)的規(guī)模更為宏大,并開始逐漸脫離宗教活動的形式,成為一項民間歡慶活動??图胰四线w后把燈彩習俗帶入石城,這與燈彩習俗的民間化及客家人入遷石城的時間是吻合的。
燈彩傳人石城后,能在當地迅速發(fā)展與其方言土語以及色彩愛好有關。石城地方稱男性為“丁”,石城方言“燈彩”和“丁財”諧音,故隱喻“燈彩”為“添丁發(fā)財”、“丁財兩旺”的吉兆。另外,石城自古“士尚氣節(jié)、男力耕種、婦勤女紅尚矣”,燈彩色彩紅彤亮堂,鮮艷華麗,是興旺發(fā)達、欣欣向榮的象征,石城人民深愛之。據乾隆乙丑年所修《石城縣志》載:“元宵前后……又好作燈游之嬉,搬演成隊鑼鼓?!睙舨手饕谡略?jié)前后表演,與漢代“燃燈表佛”習俗一脈相承。
民間的燈彩活動
自正月初一起,人們游村串戶舞燈為戲,直至元宵謝燈為止,久之漸成習俗。發(fā)展至近代,石城燈彩活動已突破時間的限制,幾乎月有節(jié)、節(jié)有燈。石城燈彩品種繁多,萬物皆可入燈。民間歌謠云:“燈彩紙扎隨意變,海闊天空萬物全。扎物似物憑手巧,以假亂真難分辨?!背R姷臒舨视旋垷?、羅漢燈、麒麟送子燈、茶籃燈、船燈等。依據制作特色,石城燈彩可分為吉祥物類燈、動物類燈和風物類燈三大類燈種。吉祥物類有龍燈(稈龍燈、麻布龍燈、板凳龍燈)、麒麟燈、觀音坐蓮燈、八寶燈等;動物類有獅燈、蛇燈、蚌殼燈、馬燈、鯉魚燈等;風物類有茶籃燈、風車燈、寶傘燈、荷花燈、船燈、箕籠燈等。
石城民間燈彩活動都是自發(fā)性的,其組織有一套特殊的儀式。首先組成燈隊,并推舉一至二名“燈頭”,“祖祠社廟燃燈張樂,族內舉男者名曰燈頭”,負責燈隊組織籌備工作。燈隊多由各村青壯年組成,出燈前由民間藝人輔導并指定專人制作燈具和服裝。臨出燈需發(fā)送燈片,出燈當日,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以恭賀新喜為名送之于各家各戶。出燈時,其首場演出須在本地社公廟前發(fā)燈。而后,由“燈頭”手執(zhí)箕籠燈在前引導,兩只排燈跟后,隨后樂隊及龍、茶、蚌等燈依序排列組成一個完備的燈隊。如單種燈隊,蚌殼燈應讓龍燈先行,尊龍燈為燈之首,其中稈龍燈又是龍燈之首,所有燈隊遇稈龍燈都應讓其先行。接燈時,接燈人家需放鞭炮迎燈,首先至廚房廳堂“打八仙”,而后贊禮喝彩,再進行表演,演出節(jié)目的長短由“燈頭”掌握。演畢接燈人家向燈隊贈送一個紅包答謝。演至元宵節(jié),于當晚焚毀燈具作謝燈儀式,同時設宴慶賀,方告最后結束。整個燈彩活動以娛樂為主,也間雜著一些民間祭祀活動。
燈彩的藝術特色
石城燈彩是客家燈彩藝術的典范,是集燈具、音樂、舞蹈、美術、剪紙、竹木工藝于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通過樂器聲音、人物舞蹈和燈具光彩的流動和變化,以文傳聲、以燈抒情,表達著客家人對生活的美好祝愿。
石城燈彩的制作風格獨特,竹木是構造框架的主要材料,燈彩外表最早是剪紙貼畫,后來多為絲綢彩布。有編、扎、畫、剪、刻、貼等工藝,力求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每枝燈可載火百余盞,制成人物鳥獸,配用機器,均能舉動如生,省會各處多不及也”。稈龍燈、麻布龍燈、茶籃燈分別代表了吉祥物類燈、動物類燈和風物類燈三大類燈種的制作特色。
稈龍燈為諸燈之首,用稻草捆扎而成,百谷乃人生存的必需,故稱稈龍燈為龍燈之首。表演時龍身背脊上插上點燃的神香,用一鑼一鼓,一人領燈,上門表演不需預送燈片,闖門串戶,隨到隨舞。其祝贊詞通常為“龍燈進屋,興家發(fā)福,升官發(fā)財,買田做屋”。
麻布龍燈各節(jié)皆用竹篾編成圓筒形,貫以木柄,龍頭用彩紙糊成,扎以麻絲作胡須,龍尾與龍身脫節(jié),頭和腹的各節(jié)兩側用黃色或紅色麻布連接,內裝燈光設備,在麻布上繪或貼鱗甲,龍燈節(jié)數以7節(jié)為宜。
茶籃燈又稱“倒采茶”,在石城流行最廣,深受群眾喜愛,有肩挑、手提、手撐、手托、手握等多種形式,表現人們的采茶勞動生活。燈具系籃式八角瓶狀,細腰、平口,內點燈。制時先用竹枝扎出框架,用白紙或白布粘合,再貼上各種精心鑿刻的圖案。
石城民間音樂曲調婉轉百變,通俗易懂,有表達愛情的《十更》、《十杯酒》和《十二銅錢歌》;有表達悲傷哭調的《放牛歌》、《煙花女告狀》;有表達熱鬧歡快的《采桑》和曲牌《進城曲》等。作為燈彩構成要素的燈彩音樂主要在流行的民間小調基礎上發(fā)展而成。根據唱腔的不同,石城燈彩又可以分為娛樂性燈彩、祝頌性燈彩和祈禱性燈彩三大類。
娛樂性燈彩的唱腔全部采用節(jié)奏明快、旋律活潑流暢、富有強烈動感的二拍子石城民歌。演員隨著音樂起舞歌唱,表演過程中竹笛和弦樂器伴奏,嗩吶和打擊樂器在前奏、間奏、尾奏中加入演奏,既能使唱腔聽得清楚,又能增強熱鬧的氣氛。
在祝頌性燈彩活動中,為了使唱腔既能充分表現出歡慶熱烈的情緒,又能充分表達美好的祝愿,石城民間創(chuàng)造了一套非常有特色的表現方法:樂器只用嗩吶、鑼鼓等音調高的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用于接燈送燈和開頭結尾營造氣氛。
祈禱性燈彩主要用于超度亡靈、祭祀祖先或為生者祈求平安。祈禱性燈彩音樂的樂器簡潔,只用一支嗩吶和打擊樂,但是與演唱配合默契,互相呼應,產生一種超脫的感覺。這類燈彩的共同特點是活動空間廣闊,氣勢浩大,活動人數眾多。
石城燈彩根據生產生活、傳統(tǒng)風俗及地理環(huán)境,以象形燈具為特寫道具,在勞動生活中提煉出燈彩舞蹈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術語。表演燈彩舞蹈的男女動作同中有異,特色鮮明。如燈彩節(jié)目《倒采茶》的表演藝訣:“左手舉燈不偏斜,交叉踮步手帕花;步輕如云走,扭動風擺柳;跳起如虎,蹲下如鼠;站四方走對角,上下調換穿籬笆;勞動生活入歌舞,圍繞寶傘唱采茶。”將燈彩舞蹈中男女動作的基本要領及藝術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石城燈彩是客家民間藝術的奇葩,是客家人勞動生活的結晶,它以精美的燈具、柔美的舞蹈、優(yōu)美的音樂為形式,反映出客家人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人文性格,猶如一幅客家人的生活畫卷,顯現出客家民俗文化的厚重與悠久。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