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家庭文化背景、志向趣味、成就動機及學習風格等方面的不同,在心理、認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的,本文對如何理解學生、關注中學生地理學習的個體差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地理教學 學生個體差異 理解教育
曾經看到這樣一幅漫畫:開學了,孩子們涌入學校,他們長著各種形狀的腦袋,有三角形的,有橢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梯形的,有菱形的;畢業(yè)了,孩子們離開學校,留給讀者的背影,都有著跟老師一樣的圓形腦袋……
我們的教育,有時讓人無奈,有時讓人沉重。
用辯證的觀點看,差異是個體間的客觀存在,“樹葉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手指伸出來有長短”等都是描述自然界差異的最為通俗的話語。初中生還處在身體的成長時期和知識的學習積累初期,差異的存在和變化是絕對的。即使是同一班級的學生,在年齡、閱歷、生活環(huán)境、學習基礎、學習成績、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有差異。
一、中學生地理學習個體差異的主要表現
1.學習智力的個體差異
心理學家們對智力結構是由單一能力還是多元能力構成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多數專家傾向于將智力看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其中以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最為流行。從地理的邏輯思維能力看,有的學生屬于遲鈍型,有的學生屬于敏銳型,敏銳型的學生善于發(fā)現知識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善于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地理老師應該對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深入了解,使之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2.學習風格的個體差異
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一貫的、典型的、獨具個人特色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百靈鳥型的學生早晨學習效率高,貓頭鷹型的學生晚上至深夜學習效率高。在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沖動型的學生急忙做答,認知速度快,但犯的錯誤多些;深思型的學生則采取謹慎小心的態(tài)度,說出的答案比較準確。另外,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有的學生習慣于發(fā)散性思維,能夠舉一反三,有的學生則習慣于聚合性思維,能夠總結規(guī)律,對原理的理解深入透徹。
3.學習動機的個體差異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yè)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地理學習動機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不斷創(chuàng)設外部動機并設法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讓學生真正愛上地理學習。
我認為,理解教育的關鍵在老師。因為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和師生情感交流的基礎上。只要在日常學科教學中,做到“理解學生,教在心靈”,就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心靈之橋,課堂教學就會更加和諧宜人,更加精彩高效。
二、理解學生,關注中學生地理學習的個體差異
1.課前準備好差異
課前準備工作包括:備課中吃透教材,備教材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了解不同班級的整體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甚至是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者,采取適合不同班級的教學方法。有的班級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愿意參與到教與學中,在這樣的班級,采取討論式、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而有的班級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不太愿意與教師互動,但這并不代表學生沒有思考問題,這類學生更習慣用文字表達思想。在這樣的班級,教師應經常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然后進行交流討論。
2.課上照顧好差異
雖然在備課時已經充分預想到學生的差異,但是由于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必然會有一些情況在預想之外。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根據學生差異的客觀現實來組織教學,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在課堂上,教師要設計有層次的問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充分的發(fā)展,增強學習自信心,不斷挖掘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設計有層次的問題時,要注意把每項活動都設計得富有吸引力且活動量相當,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設計練習題一般可以分為基本題、較難題、難題三個層次,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盎绢}”可以要求人人獨立完成,“較難題”可由小組合作完成,“難題”可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自主選做完成,然后和本小組的學生一起進行探討研究。對少數在課堂上確實無法完成的難題可以在課后由老師指導完成。實踐證明,這樣的分層次教學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練習中都學到知識。
3.課后評價好差異
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中學里學生的諸多“差異”大多是家長、教師、教育主官部門在傳統(tǒng)的唯分數的評價方式上形成的,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地理學習評價要發(fā)揮其激勵與發(fā)展功能,使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地理學習水平。老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并給予必要、及時、適當的鼓勵性評價。地理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選擇和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以增強評價的針對性,發(fā)揮各種評價方式的優(yōu)勢,克服其局限性。新課程提出的地理學習評價方式注重多元化的評價,在實施多元化評價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智力組合差異,同時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更多地理解學生,因材施教,切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同一把尺子、同一個標準衡量和要求不同的學生,而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老師的關愛中體驗成功。
參考文獻:
[1]麥志強,潘海燕主編.新課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創(chuàng)新.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7.
[2]成墨初編著.為孩子的心靈解套.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