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會議記錄和會議通過的文件,1927年八七會議的基本情況是清楚的。但是,史學界仍對記錄本身和文件之外的幾個問題說法不一?,F(xiàn)根據有關資料淺談自己的看法。
會議記錄是研究八七會議的重要資料,是目前已知唯一記載會議經過的歷史文獻。這份記錄現(xiàn)珍藏于中央檔案館。2007年為修改充實八七會址紀念館陳列展覽,筆者見到過這份文獻。這份記錄使用的是印有藍色條紋的紙張,類似今天的軟面抄,共28行,大小比信箋稍窄,文字靠頁邊,左右兩邊有剪裁過的痕跡。紙的中部有暗色凹印字母“LODHBOND”,類似今天的水印或者陰刻。所記文字的墨水深淺不一,似乎鋼筆水用完加灌后接著再記形成的。在首頁,有紅色墨水修改的筆跡。記錄共12800字,記錄了會議的時間、到會人、議程、發(fā)言、討論、通過決議等完整過程。記錄的前面部分較詳細,后面部分較簡練,有的內容僅為兩三字要點。
這份記錄最早于1961年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黨史陳列中展出第一頁。八七會址紀念館開放后,除首頁外,還展出了四頁,內容是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任弼時等人的發(fā)言。研究者以此記錄為依據明確了會議的基本情況。20世紀80年代,八七會議代表之一鄭超麟在多次回憶中否認有此記錄。1980年4月24日和1981年5月22日他在文章中寫道:“我參加了這次會議,但清楚記得這次會議沒有記錄,既沒有專人記錄,也沒有參加者私人的記錄?!彼€假設是“事后補記的,或者事后好久補作的,為的是讓羅米那茲拿到共產國際去交差?!碧貏e是他的回憶文章在《炎黃春秋》上發(fā)表后,有人找到八七會址紀念館,質問紀念館這些問題都錯了,為什么不改。
新中國成立后,健在的八七會議代表除鄭超麟外,另有李維漢、陸定一、鄧小平三位回憶并且重訪會址。他們是如何看待會議記錄的真實性呢?
1980年,鄧小平參觀會址時看了展出的記錄復制品后說:“是當場記錄的?!标懚ㄒ辉?0年代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看了記錄后,覺得它的真實性無可懷疑,是當場記的。”李維漢在《關于八七會議的一些回憶》一文中未提及會議記錄之事。1980年,武漢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鄭超麟說會上沒做記錄。李維漢聽后說:“要是沒有問題就大了。不過,毛主席的講話口氣很像,我看過記錄。”《陸定一傳》中寫道:李維漢健在時,也認為這個記錄是會場記的,不是事后追記。事隔幾十年,四位當事人中有三人非??隙ㄊ钱敃r的記錄。鄭超麟寫回憶文章時沒有看到記錄原件,不然,他也許會改變說法的。
其實,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和中央檔案館就對此問題進行了調查考證,并且發(fā)表了一篇調查報告,證明八七會議記錄是當時保存下來的檔案文件。后來,其他資料也進一步證實了這個問題。
綜合該報告和有關資料,黨的五大以后,中共中央就開始設專人為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議做記錄。1927年5月29日的中央常委會決定:由瞿景白、陳昭禮負責為中央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做記錄。從此時起,中共中央的會議就有了記錄并被保留下來。從八七會議起,中共中央會議的記錄即按日編號存檔。在修改八七會議基本陳列和籌建中共五大紀念館時,武漢文物和黨史工作者先后在中央檔案館查到中央政治局1927年5月24日至8月3日等多次會議的記錄。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八七會議和中央其他文件保存在周恩來領導的上海中央文庫。1933年中共中央機關遷往蘇區(qū)后,兩萬多份檔案由上海地下黨保管。張唯一、陳為人等共產黨員為此作出巨大貢獻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新中國成立后,這批檔案移交中央檔案館。八七會議記錄右上角蓋有當時文件分類的紅色圖章編號,私人記錄不可能有此標記。
中央檔案館的調查報告指出,八七會議使用的是當時的紙張。1927年7月至12月,中央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都用的是藍色橫條紙。筆者看到的8月9日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記錄就是這種紙,且字母印跡很清晰,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該報告還將記錄與其他文獻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八七會議的內容與會議AkSQmVhzqRJgbDqqj9bQCA==形成的文件內容是一致的,與蔡和森后來在順直省委所作《黨的機會主義史》的內容也是一致的。中央檔案館的報告據上述理由得出結論:“八七”中央緊急會議記錄是原始記錄。
我認為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原件和大多數會議代表的認定,八七會議記錄是真實的原始記錄。但是,與同年五六月份另外幾次中央會議記錄相比,該記錄筆記清晰流暢,頁面干凈整潔,幾乎沒有修改過,顯得很完整,因此不能排除會后及時謄抄過。即使如此,也并不影響它是原始記錄。
八七會議沒有留下做記錄人的名字,會議參加者對此的記憶各不相同,使之又成為一個問題。陸定一說:“因為事隔多年,我已記不清是誰做的記錄”。鄧小平在回答“是誰做記錄”的提問時說:“記不得,反正我沒做。大概是翻譯做的,是國際代表的翻譯。可能是瞿景白,瞿秋白的弟弟?!崩罹S漢沒有回憶過這個問題。鄭超麟否定有會議記錄,但他同時又說:“如果有記錄,那就是我記的。我坐在桌子前面,我又是四大會議的記錄,責無旁貸?!鄙鲜龌貞泴嶋H是兩種說法:一是瞿景白,二是鄭超麟。但這兩種說法一直都不被認可。
關于瞿景白,目前研究者尚未發(fā)現(xiàn)瞿景白與八七會議有關系的任何文獻。雖然中央曾經作出過他為中央會議做記錄的決定,但是1927年6月以后,中央機關人員變化很頻繁,連中央秘書長也不斷更換。陳獨秀計劃搞八大秘書,只有劉伯堅、鄧小平到位,其他人沒到位。會議記錄記載參加會議的正式代表21人,還有共產國際代表和另外兩個蘇聯(lián)人。鄧小平作為中央秘書參加會議,是會議工作人員。當時瞿秋白夫人楊之華也是中央委員,她事先都不知開此次重要會議,瞿景白怎么會參加此次重要的會議,又以什么身份參加會議?再者,1927年7月23日,接替鮑羅廷的國際代表羅米那茲到武漢后,一直與瞿秋白密切接觸,瞿秋的直接做翻譯。八七會議前夜瞿秋白連夜翻譯與羅米那茲共同商議并由羅米納茲起草的《告黨員書》。在當天的會議上,羅米那茲作報告也是由瞿秋白任翻譯。瞿景自在1927年之前沒有去過蘇聯(lián),不具備翻譯能力。因此,瞿景白作為翻譯參加會議的證據不足。
關于鄭超麟,他堅決否認有記錄,又說,如有記錄就是他記的。其理由之一是,他坐在桌子前面——但這不是做記錄的必要條件;理由之二是,他是四大的會議記錄者——八七會議并非一定要由為四大做記錄的人來記錄。因此鄭超麟的說法不能證明他是記錄者。
史學界流行的說法是:記錄是由鄧小平做的。
鄧小平當時是中共中央秘書。自1927年6月下旬他離開馮玉祥的部隊從西安來到武漢后,一直在中共中央機關做文書、會議記錄等工作。從7月中下旬開始,他參加八七會議的籌備,完成許多具體任務,如:布置會場,接待代表,等等。他參加了會議的全過程,做記錄也應是秘書的工作職責之一。他在會場工作了六天,其他代表當天來當天離開。另外,會議記錄是鄧小平的筆跡。我們將八七會議記錄與鄧小平在上海任中央秘書長后,為中央政治局1928年1月30日、1929年2月4日做的會議記錄和1931年4月29日寫給中央的“七軍工作報告”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這幾份文件的筆跡相同,當是出自一人之手。因為事隔半個多世紀,鄧小平記不準確是很正常的。另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鄧小平研究專家說,鄧小平也曾否認過另一份他所寫的歷史文件——盡管已經被證實是他的筆跡。
由于鄧小平本人否定,加之沒有用科學手段進行筆跡鑒定,我們不能斷言八七會議記錄就是鄧小平所記,也許這份記錄另有執(zhí)筆人。我認為在沒有新的研究成果之前,介紹此問題時最好將現(xiàn)在的考證結果與鄧小平本人的意見如實陳述出來更客觀,讓世人有全面的了解。最終讓時間解開這個謎。
關于誰是八七會議主持人,學術界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是瞿秋白,主要見于王鐵仙著《瞿秋自傳》等;第二種認為瞿秋白和李維漢均為主持人,主要見于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這是權威性著作;第三種認為李維漢是主持人,此見于多種相關著作和文章,八七會址紀念館展覽和講解詞也采用此說。
與會者和知情者對此怎么說?
鄭超麟曾三寫八七會議,在會址、記錄、參加者、會期等問題上與李維漢等其他當事人的說法不同,對主持人是誰也堅持自己意見。他在1979年7月17日寫的《我所知道的瞿秋白》、1980年4月24日《再寫八七會議》等文章中寫道:八七會議既不是毛澤東主持(事實上極少人持此說法——筆者注),也不是李維漢主持,而是瞿秋白主持的,特別同瞿秋白有關。鄧小平1972年9月2日在回答武漢籌備紀念館工作人員提問時寫信給中央辦公廳:“到會是哪些人已經記不清了。毛主席是參加了的,還有瞿秋白、羅亦農、李維漢等人……會議由瞿秋白主持?!标懚ㄒ?979年8月15日對武漢文物工作者介紹說:“會議由李維漢擔任主持。”李維漢1977年12月23日查看八七會址時說:“會議主席是我。我是臨時當會議主席,實際主持者是瞿秋白,和國際代表接頭都是他,我只是臨時當會議主席?!?980年3月28日,他來到八七紀念館時說:“會議是我主持。”八七會議代表蔡和森在有關著述中未提及主持人問題,瞿秋白本人在《多余的話》等憶及大革命的文章中也未談到是誰主持的這次會議。
另外,當年在武漢并與瞿秋白密切接觸的楊之華在《回憶秋白》一書中曾回憶:“1927年8月7日,秋白主持召開了八七中央緊急會議?!碑敃r的中宣部工作人員羊牧之在《秋華館文存》中寫到:“8月7日,瞿秋白在漢口主持召開了中央緊急會議。”上述回憶大多數都說瞿秋白是主持人,特別是鄭超麟和楊之華的回憶影響了許多人。
從現(xiàn)存的八七會議記錄看,第一頁的前幾行先記下參加會議的人員名單,接著是“邁主席”?!斑~”即羅邁,是李維漢當時的名字。再接下來是“邁”主持會議,宣布開會,安排發(fā)言討論,等等,“邁”掌握著會議進程,自始至終是一人獨自進行,沒有與瞿秋白交替主持的記錄。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瞿秋白主持會議的其他文獻資料。因此,根據會議記錄,李維漢是八七會議主持人。
說瞿秋白主持八七會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幾位知情者的回憶,另一方面是因為瞿秋白自7月下旬以后,實際主持了黨中央的領導工作,在共產國際安排下準備接替陳獨秀。
瞿秋白早在中共建黨時期和國共合作初期就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較高和理論宣傳方面的特長而贏得共產國際的好感和信任,后來成為鮑羅廷的重要助手。中共四大后,瞿秋白開始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核心層,成為中共中央局五名委員之一。他在黨內擔負著協(xié)助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遠東局聯(lián)系的使命。先后來到中國的國際代表普遍對瞿秋白抱有好感。瞿秋白與陳獨秀在中國革命的階級關系、革命方式、土地問題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敢于批評陳獨秀,擁護共產國際,這些更加得到共產國際的支持。在中共五大上,瞿秋白與陳獨秀矛盾尖銳,瞿秋白當選為政治局委員,但未進入常委。到6月,陳獨秀地位下降,瞿秋白則相反。6月3日,瞿秋白被增選為政治局常委,還分管農民部工作,并擔任起草政治局致共產國際電文等重任。7月12日,鮑羅廷主持會議,對中共中央實行改組,成立了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zhí)孜迦私M成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陳獨秀從此離開領導崗位。瞿秋白等四位政治局委員被安排去海參崴等地,實際是對陳獨秀赴莫斯科的陪襯。7月13日至21日,瞿秋白與鮑羅廷一起去了廬山,共商中央改組及實行新方針等大事。7月23日,新來的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到達武漢,瞿秋白和鮑羅廷亦回武漢。鮑羅廷將瞿秋白引見給羅米那茲,羅米那茲堅持要瞿秋白留下負責中央工作。這樣,瞿秋白參加了五人臨時中央工作,參與各項重大決策。7月下旬,周恩來、李立三、張國燾相繼去九江和南昌領導起義,瞿秋白的地位已明顯高于他人,成為黨中央的實際領導人。他主持籌備緊急會議,起草會議文件,代表中央政治局在會議上作報告,起到實際領導作用。正因如此,無論當時還是現(xiàn)在,人們都把瞿秋白看作八七會議的主持人,這個主持人的含義是“領導者”、“召集人”。
但是,會議主持人與最高領導人并不能畫等號。會議記錄明確記載主持人是李維漢,我們不能人為再加一個主持人。因此,從實際情況看,我認為說八七會議是由瞿秋白領導、李維漢主持的更合適。
關于會址亦有兩個問題,第一,會議是在九江召開還是在武漢召開;第二,會場在漢口的具體地址。
20世紀50年代,曾經流傳過八七會議是在九江召開的說法,主要根據是蔡和森和瞿秋白的文章。蔡和森在《黨的機會主義史》中說:“7月初,常委決定中央機關立遷九江而轉上海?!宾那锇自凇吨袊锩c共產黨》一文中寫道:“中央經過一個散亂的狀態(tài),轉到反機會主義的八七會議(這時期的詳情我不知道,因為我不在漢口)。”實際上,中央機關未遷九江,而是于1927年9月底至10月上旬遷到上海。而瞿秋白所說他“不在漢口”,是指7月中旬他與鮑羅廷一起去廬山這段時間,而非指八七會議期間。
這種說法在20世紀70年代就被否定。因為文獻記載和知情者回憶都很明確。據《“八七”中央緊急會議小引》記載:“因為時局緊張,交通異常不便……不得已只能盡在武漢的中央執(zhí)監(jiān)委員、青年團委員及湖南、湖北、上海的負責同志開會?!边@就清楚地表明八七會議召開的地點是在武漢。周恩來1958年在回答夏衍關于八七會議會址的詢問時明確指出:“八七會議根本不是在九江召開的,因為八一起義以后,不可能再去九江開會。八七會議是在漢口開的?!碑敃r說在江西九江召開,是為了給漢口開會作掩護。1970年毛澤東在江西,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程世清問毛澤東:“八七會議是在什么地方召開的?”毛澤東回答說:“在漢口開的嘛!”這一事實被許多當年在漢口的中央領導人所證實。因此,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會議在漢口召開已無異議。
會址在漢口的具體位置有一個長期考證的過程,現(xiàn)在已經恢復的會場也有個別人持不同意見。
1956年,湖北省文物部門根據文化部的要求開始調查八七會議會址。因為線索不多又沒有文獻記載,所以進展不大。1958年,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在武昌召開,周恩來曾乘車巡查了漢口的兩所學校,蔡暢也曾到鄱陽街一帶尋找過1927年她和李富春等人住過的地方。陸定一是會議的親歷者,當年以團中央委員身份參加八七會議,年僅21歲,是最年輕的代表,團中央機關就在八七會場不遠處。按照自己的記憶和楊之華“在惠羅公司附近”的回憶,陸定一找到鄱陽街與黎黃陂路交叉口的原惠羅公司大樓——此時已是“江岸餐廳”。以此為據,他又找到惠羅公司西邊一排房子(即怡和新房),認定第二個門上去的二樓就是八七會址。他上樓仔細查看了此房子,里面是一家照相館(啟新照相館),天花板、樓梯等還保留著原樣。怡和新房是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建造的西式公寓,共有6個門洞,每個門洞有雙樓梯通往樓上,陸定一指認的是第二個門洞左邊二樓——即鄱陽街139號。此次考察初步確定了會址,但沒有留下文字記錄,文物部門還是不清楚會址的確切門牌號碼。1961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陳列在反映八七會議時使用的是鄱陽街街景照片。此后,李維漢、鄧小平、楊之華等人分別多次回憶,互相補充,他們都記得會議是在共產國際代表家里開的。1959年和1964年,楊之華、楊葆清分別來到武漢,確認八七會址和中央其他機關地址。延安、安源等地紀念館因辦展覽也先后來武漢找過,但大多沒有結果。
1966年2月,陸定一來武漢。13日,在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等人陪同下,第二次實地查找八七會址。陸定一對譚維四說:“一九五幾年我去過那里,給你們指過那里……會址在惠羅公司隔壁的二樓上。我去看時,房屋建筑沒有變。”時隔八年后,在鄱陽街現(xiàn)場,陸定一先指認了惠羅公司,然后沿街往西走,指著惠羅公司與怡和新房之間的巷道說:“惠羅公司就到這里為止,再過來第二個門進去,就是開會的地方。”為了準確無誤,陸定一先后兩次走進第二個門和第三個門的二樓。經過反復比較和回憶,最后他再次認定鄱陽街139號二樓左邊房間是當年開會的地方。之后,武漢有關部門向附近居民調查了解房屋和街道情況。1971年12月2日,召開了有陪同接待過中央領導的有關人員和一元路街道派出所民警等人參加的會議,進一步弄清了鄱陽街139號是當年三教街41號,這一帶曾是外國人居住區(qū),怡和新房一樓是各種商店等問題。后來,省、市文物部門將考證結果上報國家文物局,籌備紀念館工作開始進行。1976年,啟新照相館遷走,會址恢復原貌,暫作內部開放。
1977年12月22日,剛被“解放”出來的李維漢實地察看會址。他先來到開八七會議時他和瞿秋白等人的駐地——德林公寓(離八七會議會址隔兩條街),然后驅車按照當年他去會場的路線去鄱陽街。來到會址,李維漢看了之后,完全肯定這個地方就是當年八七會議召開的地方,認可了陸定一的回憶,只是對會場的布置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早在1972年9月,鄧小平回憶會址時寫道:“我記得這次會議是在漢口……一個俄國人家里舉行的,街名門牌號碼都不記得了。會議是在樓上開的?!?980年7月15日,鄧小平重返會址,對會址的具體位置沒有提出異議。1978年,八七會址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1981年,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上述結果并不被鄭超麟所認可。作為與會者,他在幾篇回憶文章中說:會址是在俄租界,與長江平行房子的二樓。這些與其他人回憶是一致的。但是,1979年11月13日他實地踏勘已復原的會址后卻提出:會址不是鄱陽街139號而是123號。理由是,他曾經三次到過會場,第一次是參加八七會議,第二次是有人給他一個地址,要他去找一位同志,他照地址找到了人,才知那個房間就是八七會議會場。第三次是中央在羅亦農家開會(羅家是長江局和湖北省委機關,房子和八七會場房子背對背),忽然發(fā)現(xiàn)可疑情況。于是,都從羅亦農家后門溜走了。他發(fā)現(xiàn)羅家后門斜對著八七會場那棟房子的后門。鄭超麟還說:開八七會議時他見到會場二樓坐著一位美國牧師,名叫“ransom”,是房屋主人。他認為南昌起義之后六天借蘇聯(lián)顧問房子開會是不安全的,而借美國牧師房子開會則安全得多。
八七會址所在的公寓式房屋,各個門洞的外觀和內部結構是統(tǒng)一的,去過一兩次難以分辨清楚。據多人回憶,八七會議前后,中央政治局經常在這里開會,中共中央領導人蘇兆征、李富春、蔡暢等人也曾住在這里。到底是哪一棟?因無記載,又時隔多年,具體情況已無法考證。
文物部門采信陸定一等人回憶考證的結果恢復八七會址,因為他們的回憶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又經過反復論證考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結果科學嚴謹,遵循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鄭超麟的回憶缺乏相應的證據支撐。當然,作為當事人,他的回憶也是一種說法,最終讓歷史來檢驗。好在他所說的123號目前也屬于八七會址紀念館周邊被保護的范圍,它將與八七會址一起永久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