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編輯部收集的“讀者評刊表”中,我們讀到了大量的建設性意見,這些建議大到如何辦刊,小到欄目調整,每一條、每一句都充滿了讀者對雜志的關愛之情。這讓我們在感動之余也掩卷長思,在《旅游縱覽》編務會上,雜志社社長張德志反復強調:要傾聽來自普通讀者的聲音,要和大家互動起來,保持刊物的活力。
哈爾濱的姜明喜老師建議雜志社應經常召開通聯(lián)會,以提高特約攝影師、撰稿人的素質。說得沒錯,作者隊伍是極為重要的一支辦刊力量,也是刊物與讀者聯(lián)系的紐帶和橋梁。多年來,作者團隊熱心支持我們的工作,功不可沒。我們向你們表示感謝和敬意,也希望作者們更多地了解我刊的特色,提高自身素質,雜志社會采取各種方式加強與作者隊伍的溝通和培訓。
貴州的寧新華老師希望:長篇文章盡量減少,增大信息量。我們會注意,多發(fā)一些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安徽的唐安澤老師建議刊登些當季的旅游攝影資訊。這點我們已經有了調整的計劃。有的讀者建議增加《編讀往來》欄目頁數(shù)。我們認為這個建議很好,并作了認真研究。作為和大家心連心的朋友,我們在編輯每一期雜志時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那么多的好文章要登,而雜志的篇幅又有限,只好在精益求精上多下功夫。安徽的汪華標老師希望多增加短途游、周邊游的介紹。這個建議也很好,可惜汪華標老師的建議太短了,只有一句話,如果有什么好的方案,還請告訴我們。為廣大喜歡生態(tài)、旅游、攝影的讀者服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我們愿意和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地把這項工作做好。
云南的馬彥老師問道,很少看到云南的優(yōu)秀旅游文章,能考慮一下嗎?我們說,可以考慮,也應該考慮。不過,希望云南的作者們多多投稿。還有的讀者希望把刊登的“生態(tài)攝影家”的通訊地址告訴讀者,以便及時聯(lián)系、交流。這個建議也很好。今后,只要生態(tài)攝影家本人同意,我們會把通訊地址告訴大家的。
令我們特別感動的,是在河南鄭州曾擔任了8年旅游雜志編輯的朱林老師,他在肯定了刊物成績的同時,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評意見。他建議刊物風格不要拘泥于傳統(tǒng)規(guī)則,增加雜志的時尚性、豐富性和引領性,注重青年旅行者的需求。我們對這位多年來熱心于旅游媒體行業(yè)的資深編輯表示由衷的敬意!并將按照您的建議盡快做出調整。
一張張評刊表代表著讀者們的千萬顆心。心與心的對話產生了心與心的溝通,一本《旅游縱覽》把心與心印到了一起,此時涌起的情意比親人還要親。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你們的聲音,我們一直在聆聽!
網友來信
旅游縱覽網,每天的牽掛
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在網上瀏覽,無意中看到了《旅游縱覽》雜志有網絡版的消息,便打開網站一看,界面寬松、大器,大智的簡潔,色調和諧。從頻道到欄目,有“關注”“主打”“專題”“攝影月賽”“征稿”“雜志”“專欄”“訂閱”“欄目”“特約攝影師”“論壇”“電子雜志”等頻道,頻道下有著豐富的欄目。如“論壇”頻道,設置了“在線投稿”“影賽專區(qū)”“生態(tài)視界”“風景如畫”“人文紀實”“佳作推薦”,特別是還開通了“影友交流”欄目,這些對我這種喜歡發(fā)點自己平時拍的片子和交流探討的網友找到了自己的所愛。從8月16日我在“影友論壇”上發(fā)第一個貼子到10月31日,我就發(fā)帖16篇。
我與“旅游縱覽網”結緣已經2年多了,它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位親密朋友,我每天與它接觸,上網看生態(tài)攝影作品,看生態(tài)旅游推薦文章,看旅游業(yè)動態(tài)資訊,與網友們討論當季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我每天牽掛著它,頗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網友們走近“旅游縱覽網”,越來越多的讀者接受“旅游縱覽網”,在網站的論壇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參與到《旅游縱覽》雜志的作者隊伍中來。
——張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