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魯迅先生曾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天窗了?!边@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也就是不斷降低要求以被他人接受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yīng)”,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常見。
在英語教學中“拆屋效應(yīng)”是常用的和有效的技巧,有時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需要一開始就拋出一個看似無理而令學生難以接受的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想打擊學生,而只是一種教學策略。它能讓教師在教學一開始就占據(jù)比較主動的地位,但記住這只是“拆屋”,如果想讓學生的英語學習真正有所進步,不要忘記“開天窗”。所以,如果教師的一個要求學生很難接受,則此前不妨試試提出一個他更不可能接受的要求,或許就會有意外的收獲。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學中運用“拆屋效應(yīng)”的體會。
一、若想實現(xiàn)大目標,不妨先提小要求
開口就向別人提不太容易達到的要求,別人往往難以接受。如果先提簡單的要求,然后逐步提出更高一點的要求,不斷縮小差距,則別人通常比較容易接受。每個人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心理,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大方的印象,因此,在接受別人的第一個小要求后,再面對第二個要求時,就不會輕易拒絕。
1.當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時。
高一入學就首先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讀習慣。聽讀的時間分割成幾段,可安排在早晨,一邊洗漱一邊聽。午飯、晚飯前甚至晚上入睡前的零散時間,都是聽讀英語的好時機。聽讀的內(nèi)容對于初學者來講應(yīng)以書本內(nèi)容為主,讓學生多聽課文磁帶、朗讀磁帶,模仿,訓練聽覺。每次教新課前,用3~5分鐘放錄音,請學生靜聽,不要求全部聽懂;新課學完,再聽錄音,要求學生跟讀;還可以聽英語歌曲,鞏固練習聽說,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皶x百遍,其義自見?!边@些都比較容易做到。聽得多了,再讓學生完成大的目標,也就是每天完成一份高考要求的聽力訓練,學生都能接受,并認真完成。
2.在進行英語考試的時候。
我們可以傳授學生這樣的“經(jīng)驗”:首先解答那些簡單的選擇題或短文填詞題。這樣,就能產(chǎn)生“旗開得勝”、“勢在必得”的心理效應(yīng),從而促使思維及時進入最佳競技狀態(tài),這樣往往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相反,如果一開始就做難題,如完形填空或閱讀理解題,其中有些就算絞盡腦汁也無濟于事,很容易導(dǎo)致信心喪失,本來可以輕松解答的題目也會變得很棘手。
3.當面對英語學困生時。
“拆屋效應(yīng)”反映出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普遍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在英語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學生成績落后,不想聽課,不做作業(yè),難免受到老師的批評。我們必須注意掌握批評的分寸,使批評能被學生所接受。要在批評中給予學生改正錯誤的希望,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按照教師的指導(dǎo)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如果批評學生過頻或過重,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范圍,則容易出現(xiàn)學生和老師頂撞,甚至出現(xiàn)不做英語作業(yè),不上英語課的現(xiàn)象。如果最先提出相對簡單的小要求,并且對方答應(yīng)了的話,再提出大要求,成功的概率就會更高。
二、巧用“拆屋效應(yīng)”,成功是“設(shè)計”出來的
我們經(jīng)常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說明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實現(xiàn)的。其實,成功除了需要腳踏實地地努力外,更需要精心設(shè)計。需要結(jié)合現(xiàn)實條件,明確每個階段該做什么,該怎樣做,這樣才能逐漸實現(xiàn)大目標中的那些小目標。由易到難,分步進行,實現(xiàn)最終目標。
小豐上高一的時候sht9+sBM5X9hH7LE1G03bmORqIgx8fb52xY50XQMO/E=,在一次英語考試中得了59分,他拿到試卷后低頭不語,像犯了錯誤一樣,課后我找到他,和他談?wù)?。我先耐心地問:“你前面坐的同學考了多少分?”“88分。”小豐小聲地回答?!澳悄阆麓尉鸵运麨槟繕税?。”小豐搖搖頭說:“不可能,他的英語好太多了?!蔽以賳枺骸澳阃揽剂硕嗌俜郑俊薄?6分。”小豐回答。“小豐,別灰心,我們下次考試的時候爭取超過他,好嗎?”我試探著問道。這時小豐明毫不猶豫地說:“行!”他這時在想,區(qū)區(qū)7分,肯定能超過的。?
從此以后,小豐果真下了工夫,上課不僅認真聽講,還按時完成作業(yè),不會的問題就問老師。經(jīng)過一個月的努力,小豐英語考了75分,遠遠超過了我當初給他定的標準?!?8分”只是“拆屋”,如果想讓學生的英語學習真正有所進展,則不要忘記“開天窗”——超過同桌。結(jié)果,小豐通過老師的鼓勵和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功地跨越了這道“門檻”,還給了老師一個驚喜。在高考中,小豐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重點大學錄取了。
三、用好“拆屋效應(yīng)”,讓學生沒有借口說“不”
1.目標要留有余地。教師在給學生制定目標時,應(yīng)充分考慮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標制訂在學生能夠承受的范圍內(nèi),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如果學生這次英語考試只考了50分,則你強求學生下次考90分是不現(xiàn)實的。目標設(shè)定得低一些,可以讓孩子通過自身努力輕松達到,在不知不覺中跨越一道道“門檻”,然后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戰(zhàn),從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2.讓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目標的制定。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難度較高的任務(wù),因為它既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樂于接受較易完成的工作,在實現(xiàn)了容易達到的目標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更高更遠的目標,因此在制定目標時,如每天背幾個單詞、幾個句子、幾段篇章,教師都讓學生參與,使學生自己確定哪些經(jīng)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著”,這樣不僅能夠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奮斗欲望,使其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如果實現(xiàn)了目標,學生便會有自豪感;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學生則會自覺分析原因,想辦法補救,而不會找各種的借口為自己辯解。
總而言之,“拆屋效應(yīng)”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jīng)意處見匠心。相信只要英語教師使用得當,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結(jié)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就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一旦實現(xiàn)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檻”,英語教學前景就會更加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