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師都要研究的課題。“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學習從單純的模仿和重復的訓練轉變?yōu)樽灾魈骄繉W習與合作交流學習。
一、學案的設計
學案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為適應學生主動學習而設計的方案。在編寫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給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學案的學習目標具有導向功能,應明確具體,避免出現盲目學習。
2.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案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沿著問題的臺階,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
(1)引入時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過是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正是問題為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激發(fā)他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在學習九年級《確定圓的條件》時,學案中設置問題:“一位考古學家在考古挖掘時,發(fā)現一圓形瓷器的碎片,你能幫助這位考古學家復原這個碎片所在的整圓,以便于進行深入研究嗎?”此處的問題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迫切地想要探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2)在難點處設置問題。
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是每課的重點與難點,在這里設置問題,可以激活思維,幫助理解。比如還是在學習九年級《確定圓的條件》時,探索“經過一點、兩點、三點,是否可以作圓,如果能作,可以作幾個?”學生往往對經過三個點作圓考慮得不全面,不容易想到要區(qū)分三點共線和三點不在同一直線這兩種情況。因此,學案中設置了問題:“過一點可作幾條直線?過兩點可以作幾條直線?過三點呢?”讓學生通過回顧已學過的知識,類比學習,化難為易。
3.注意適應不同層次的需求。
學案的設計還要體現分層教學的原則,一方面注重落實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關注能力的提高。比如設置開放題、變式題、必做題、選做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優(yōu)秀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挑戰(zhàn),中等生得到激勵,學困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如“生產一批零件,甲組單獨做要10天完成,乙組單獨做要8天完成,丙組單獨做要12天完成,根據上面的情境,你能解決哪些問題?”學生給出了如下答案:①甲、乙、丙三組合做多少天才能完成全部任務?②甲、乙、丙三組做兩天完成全部任務的幾分之幾?剩下的由甲、乙合做,還要幾天完成全部任務?③甲組先做2天,剩下的由乙、丙全做,還要幾天完成任務……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融入一個個問題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學案是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平臺,重在學法的指導。不要在學案上把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前呈現在學生面前,否則課堂將會變得毫無懸念,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對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很不利。
二、學案的應用
1.出示學案,學生預習。
課前,學生對照學案先明確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并完成預習部分的問題,將有疑問的地方做好記錄,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策略。
2.教師導學,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采取適當的導學方式:對簡單易懂適合學生自學的知識,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內容自學;對重點知識或學生自學有一定難度的知識,應指導學生思考探究,討論交流。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活動及時了解調控,一旦發(fā)現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或發(fā)現生成與預設的差距,教師應及時匯總,以便在精講釋疑時幫助學生解決,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可能性》,學案中設計了一個摸球活動:在一個不透明盒子里放有4個黃球,6個白球。先猜想: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學生一致認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然后分組活動,每組摸10次。在學生充分活動后,教師問學生:“根據你們小組的結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大部分學生都說:“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有一組同學提出異議:“不對,我們認為還是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大,因為我們小組共摸到7次黃球,3次白球。”面對這突然出現的情況,教師應對:“是嗎?我們把全班的結果都列出來看看吧!”把每組的結果統(tǒng)計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觀察:“現在你們認為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大?”“計算一下看看全班總的情況怎么樣呢?”學生通過計算得出:全班摸到黃球的次數是46次,摸到白球的次數是64次。教師引導學生從更多的試驗次數來考慮可能性的大小。學生通過多次認知沖突,最后一致認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同時也認識到,摸到黃球的次數多也不是不可能的,這正體現了概率的思想。課堂上,學生出現特殊情況是在情理之中的,教師不能無視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應提高教學控制和引導能力,合理應對,兼顧預設與生成。
3.精講釋疑,當堂訓練,及時反饋。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探究中出現的問題,對重點、難點、易錯點進行精講點撥,并用10分鐘時間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反饋,以便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fā)現,并給予指正。
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萬能的,不是每一課都得使用學案。有時學生通過看書直接獲得現成的結論,不能進入到猜想探究的情境中去,久而久之,反而失去了觀察猜想發(fā)現和主動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