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提問可以使課堂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提問 藝術性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殿堂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币皇て鹎永耍擅畹恼n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愉快地走進文本,積極思索,積極探索,尋求知識的奧秘,從而使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同時還能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學文章的重點難點,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提問要由淺入深
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研習課題、能力實際,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又不因為問題過易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這樣對于他們素質的提高毫無價值。有序地結合問題,有助于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又避免語文教學雜亂零散。
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提問。先問:“什么是‘愛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愛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然后問:“父親有沒有產(chǎn)生愛慕之心?父親對什么產(chǎn)生愛慕之心?”最后問:“生活之中有沒有其他事物讓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有沒有具有花生品質的其他事物?你能用愛慕一詞說出來嗎?”這樣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化難為易,逐漸加深理解,自然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
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會講,更重要的是要會導,即要精心設計問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能達到預期效果,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富有啟發(fā)性,教師應當擅長設疑、擅長提問,所以備課時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抓住每一課的重點、難點和訓練要求,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認識水平、表達水平,提出恰當?shù)膯栴}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得巧妙,才能引發(fā)全體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思考,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個性感悟。在學習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引導學生探討本文的主題。在此以前,學生已經(jīng)明白了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懸崖等都是“我”的好朋友,問題一出,學生結合上面的理解,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題,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也激發(fā)學生保護環(huán)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巧提問題還表現(xiàn)在要適時把問題拋出來,同樣是上一個問題,如果一開始就提:題目《山中訪友》有什么含義?學生定會迷惑不解,遠不如提:作者在山中見到了哪些朋友?更易于引導學生理解內容。
三、課堂提問要有效率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課堂提問要體現(xiàn)有效性,關鍵在于提問的效率如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課堂中有一個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那在課堂中定能產(chǎn)生轟動的效果,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因此而分散。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抓住能打動學生心態(tài)的瞬間及時提問,以期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時,為了揭示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相,我請學生找出于勒在家行為不正時菲利普夫婦對他的稱呼,于勒外出發(fā)財時菲利普夫婦對他的稱呼,于勒窮困潦GmavXj/qALMvvR9zk7REkkojfDrvGF8yenwR0VjiptQ=倒時菲利普夫婦對他的稱呼,并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的興趣被我激起來,學生進入課堂的佳境,紛紛發(fā)言。稱呼變化:壞蛋、無賴→好人、有辦法的人→賊、討飯的、流氓;態(tài)度變化:厭惡、打發(fā)他走→盼望、贊揚→又罵又躲。三者一對比說明菲利普夫婦是什么樣的人呢?同學們發(fā)言總結:唯利是圖、冷酷自私、貪慕虛榮、只認金錢,不重親情。最后我又提問小說往往是通過人物形象反映社會本質,那從菲利普夫婦的言行舉止和做人來看反映了社會什么樣的本質?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幾個簡短而深刻的問題就將文章分析得一清二楚。所以問問題要注意效率。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進行提問,對于學生學習整篇課文、理解人物形象有很好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推動學生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四、課堂提問要有情境意義
提問要有情境意義。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教學中的各種具體情況,預估教學中有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盡量使提問貼近學生和教學實際,適應具體的教學情境。語文課堂提問的情境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對問題是“針對何人”、“在何時”、“于何地”提出的等方面。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搬槍稳恕本褪且紤]一個班學生的整體水平,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不同層次和形式的問題,以使學生更容易、更自然地接受問題。如對習慣深思的學生適合提出比較尖銳、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對個性活潑的學生應以較為開放的形式(甚至可采取適當玩笑的口吻)提出問題,而對比較內向的學生則應采用親切的鼓勵語氣提出問題等?!霸诤螘r”提問,就是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恰當適時地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此時,教師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恰當?shù)叵驅W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轉入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就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必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yōu)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好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探究語文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語文王國里遨游;好的提問,需要教師做有心人,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jīng),從而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之樹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