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于一個科學技術飛躍發(fā)展的時代,信息技術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改革正向縱深發(fā)展,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面臨著一次新的挑戰(zhàn)。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教學提供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在與學科教學活動的整合中,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輔助作用,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便利。把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入到學科教學過程中,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提高教學實效呢?
一、更新觀念,不忘學科之“根本”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科書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知識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知識的獲得是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教學中強調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忽視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應用能力訓練。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以后,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資源共享、交互反饋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調動,這樣的轉變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實踐與鍛煉,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所需要的。
但是,信息技術只是學生學習語文這一門學科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學習的工具。我們在更新教育觀念的同時,不能忘記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要避免以下情況的出現。
1.語文學科角色錯位。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應防止產生學科的角色錯位,無法分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主次,防止出現信息技術語文學習并重或以信息技術教學為主,語文學習缺失的現象。所有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應該是學生語文學習本身。
2.語文學科特點缺失。
語文教學主要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背誦、記憶、理解、積累與運用,它注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感悟。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學生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否則容易導致學科特點的缺失。如不能強調鍵盤輸入而忽視寫字訓練,強調網上交流而忽視口語交際的訓練,強調資料收集而忽視信息的合理篩選,等等。
二、內容整合,強調學生之“本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使課程資源形象化、直觀化、人性化,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圖形、圖像、文字、聲音甚至視頻的綜合使用變得簡易方便,打破了以教材為中心的語文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內容自身承載的信息量得到擴充,這樣既可以順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又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使學生的“本體”意識得到強化。
1.形象化設計,讓語文學習“有趣”。
比如在教學《恐龍》時,我們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傾向,設計一個恐龍王國的頁面,利用恐龍王國探秘的形式滲透教學內容,打開鏈接,就是一個恐龍園,正確拼寫字詞可以獲得門票,王國里設置“恐龍競猜”“圖片連線”“視頻欣賞”等活動區(qū),每個活動需要完成課文學習的相關任務才可以參與。每個項目注意與圖片、聲音、動畫有機結合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輕松中不知不覺地度過每一分鐘,享受語文學習樂趣。
2.活動化設計,讓語文學習“有法”。
靜態(tài)的文本教材呈現單一的教學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利用信息技術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活動化設計,將抽象的字詞學習依托問題情境引出,將文本閱讀還原為感性發(fā)現,將作文練習置于活動體驗中,充分展現語文課程內容的魅力,使語文學習方法得到多樣化的體現,提高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實效。
3.人性化變革,讓語文學習“互動”。
利用信息技術能為語文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可以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網絡建立后,學生網站,網上圖書館,專題學習交流平臺等開放空間,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時空得以擴展,師生、生生互動渠道暢通,這些依托信息技術的人性化變革,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三、選擇策略,注重學習之“本位”
1.創(chuàng)設情境,激求知之“欲”。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成功地敲好這“第一錘”,為整節(jié)課做好鋪墊。當然,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僅適用在一課伊始的導入上,課堂中利用聲音圖像的結合等方式也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時創(chuàng)設情境,會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中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在拓展中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激勵學生努力成為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總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成為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者,就是提高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整合實效的一個具體表現。
2.自主探究,提學習之“能”。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有效整合,可以創(chuàng)造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交互學習環(huán)境。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以轉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得到落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甚至可以調整自己的學習進程。比如學習《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學生可以進入專題網頁,掌握學習要點,鞏固知識,進行資料瀏覽,進入習題庫進行練習,還可以選擇與老師或者同學探討相關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在自主探究中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引領每一位同學獲得成功體驗。
3.協(xié)作交流,養(yǎng)合作之“性”。
個性化的學習帶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但僅僅進行個性化學習是不夠的,在解決復雜問題時,采取合作學習策略往往效果更佳。同時,協(xié)作學習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中,還應讓個性化學習與協(xié)作交流相結合,提高學習效益。除了要提供給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之外,還可以布置需要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作業(yè),如整理同學對某一問題討論意見,形成綜合材料,等等。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理論探索的深入,必將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實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