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影是一門文化與商業(yè)兼?zhèn)涞乃囆g(shù),因此在影片名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目的論突破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提出了翻譯行為并不是單純的語際轉(zhuǎn)換,而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還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翻譯理論,并為影視翻譯實踐開辟了一個新視角。
關(guān)鍵詞: 英文電影片名 翻譯 目的論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英文電影正越來越多地涌入中國大陸市場。作為英文譯制片不可或缺的部分,中文譯名架起了一座把電影和觀眾初步聯(lián)系在一起的橋梁。電影片名的翻譯已成為翻譯領(lǐng)域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關(guān)于電影片名的翻譯及其研究,普遍都以傳統(tǒng)的“對等”翻譯理論作為指導(dǎo)思想。這樣做,雖然將翻譯從形式的枷鎖中解放了出來,但是,它并沒有使電影片名的翻譯擺脫“對等”的束縛,也不能解釋為什么有的影片譯名違反對等標準但經(jīng)實踐檢驗十分成功,因而難以有效地指導(dǎo)翻譯實踐。本文將從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角度及片名翻譯的案例,分析英文影片名的翻譯。
功能派翻譯理論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Katharina Reiss提出了功能派理論的雛形,她認為譯者應(yīng)該優(yōu)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第二階段是由Hans J.Vermeer在Katharina Reiss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了翻譯目的論,即Skopos theory,他根據(jù)行為學(xué)的理論提出“翻譯是一種人類行為,而任何行為都有目的性”,翻譯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法則”。第三階段,Justa Holz-Manttari進一步發(fā)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視翻譯為“為取得某一特定目的而進行的復(fù)雜活動”,譯者根據(jù)自己的特定文化知識闡釋“他者”。第四階段,功能派的主要倡導(dǎo)者Christiane Nord在目的論的翻譯法則中加入了忠誠原則,進一步完善了理論。在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采用目的論的方法,使電影名的翻譯擺脫了“對等”的束縛,降低了原電影片名在翻譯過程中的指導(dǎo)與支配地位,更有利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發(fā)揮目的語的優(yōu)勢,更準確地譯文。
電影作為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具備的高度商業(yè)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進口影片的受歡迎程度與譯名有一定的聯(lián)系。賀鶯提出在電影片名的翻譯的過程中要考慮四大價值:信息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yè)價值。信息功能是指片名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影片的內(nèi)容,使觀眾能了解影片的主旨。文化功能是指片名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片名的翻譯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文化背景、民族文化的特點以避免跨文化交際而產(chǎn)生的誤導(dǎo)和誤解。審美功能是指賦予片名語言和藝術(shù)的美感,音意俱美、達意傳神的影片名能給觀眾以美好的藝術(shù)享受。商業(yè)功能是指在片名的翻譯過程中要考慮其商業(yè)性,如果譯者能充分地把握原片名和譯語的文化特征和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出激發(fā)觀眾審美愉悅進而產(chǎn)生觀看的譯名,就有助于提升一部電影的商業(yè)價值,帶動其他電影商業(yè)功能的實現(xiàn)。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在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充分考慮片名所承載的各項價值功能,力求使譯名在觀眾中產(chǎn)生預(yù)期的效果,實現(xiàn)影片名翻譯的預(yù)期目的和功能。
以目的論為指導(dǎo),我們在電影片名翻譯的過程中,考慮到以上四大價值,可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如音譯、直譯、意譯等方法達到理想的效果。
音譯法。在一些如以地名、人名命名的影片可以采用音譯法,這樣可保留原文的韻律節(jié)奏和異域特色,如Chicago《芝加哥》,Titanic《泰坦尼克號》,Patton《巴頓將軍》等;特別在一些為世界知名小說拍成的影片名翻譯的過程中采用音譯法更能讓觀眾感到熟悉及具有親切感,如Jane Eyre《簡·愛》,Tess《苔絲》,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這類型的影片都必須采用音譯法,有些片名如果直接音譯就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如Thelma and Louise,如果根據(jù)音譯法則可翻譯為《塞爾瑪與路易斯》,這樣翻譯的話很有可能會使此影片石沉大海,最后該影片被翻譯成了《末路狂花》,取得了當(dāng)年千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直譯法。直譯法是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前提下,既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又不改變其修辭或措辭特征(如形象、比喻、民族或地方特色等)的譯文為直譯。在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如果是主題明確的片名就可采用直譯法,這樣能讓觀眾一目了然地了解此影片。如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欲望號街車》,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單》,Million Dollar Baby《百萬美元寶貝》,Women in Love《戀愛中的女人》,Dance with Wolves《與狼共舞》,My Fair Lady《窈窕淑女》,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窟的百萬富翁》,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當(dāng)幸福來敲門》等。
意譯法。意譯法,即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但不能同時兼顧其修辭特點,不得不改變說法的譯文為意譯。意譯并不等于隨心所欲地偏離原文,意譯只是用不同的譯文形式,表達與原文相同的內(nèi)容。如Cinderella《灰姑娘》,Top Gun 《壯志凌云》Catch Me If You Can被翻譯成了《貓鼠游戲》及《逍遙法外》,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圖不眠夜》,Cloud Atlas《云圖》,Life of Pi《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而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橋遺夢》,Ghost《人鬼情未了》,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F(xiàn)orrest Gump《阿甘正傳》,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當(dāng)幸福來敲門》等與影片內(nèi)容相符的譯名,更是深受觀眾的喜愛。電影是一門文化與商業(yè)兼?zhèn)涞乃囆g(shù),因此在影片名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好的譯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影片錦上添花,但不好的譯名能使明珠蒙塵。目的論突破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提出了翻譯行為并不是單純的語際轉(zhuǎn)換,而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還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翻譯理論,并為影視翻譯實踐開辟了一個新視角。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eation Press,2001.
[2]Nida.Eugene 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Bill:Leiden,1982.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xué),2001,21(1).
[5]張琴芳.電影片名翻譯的目的論視角[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7(6).
[6]鐘婧嶸.最佳關(guān)聯(lián)視閾下的電影字幕翻譯[J].電影文學(xué),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