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甫有一首描寫珍珠的詩:“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蓖高^這首詩,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杜甫精心珍藏在箱子里的珍珠,在一段時間過后,神秘失蹤了。
很多好奇的小讀者會問:珍珠哪兒去了呢?下面就讓我們從珍珠的特性說起。
珍珠是貝類受刺激產生的“結石”
我們知道,產珍珠的貝類肉體,穿著一身“外套”,當砂?;蛐∠x兒鉆進“外套”后,貝體受到刺激,便分泌出珍珠質,把“不速之客”包圍起來,日積月累,一兩年后便成了珍珠。珍珠的誕生,是貝肉本能的保護性反應,也叫體內“結石”。
珍珠的成份是什么呢?百分之九十是碳酸鈣,即文石,與燒石灰制水泥的石灰?guī)r、大理巖成份是一樣的,很難溶于水,溶于酸則釋放出二氧化碳。除了碳酸鈣,珍珠的成份還有有機質(主要是氨基酸)和水。而有機質是有生命的物質,具有一定“壽命”,一般不超過一百年,所以,當珍珠里的有機質消失、碳酸鈣變成灰的時候,珍珠也就“失蹤”了。
像杜甫詩中“珍珠失蹤”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考古學家在挖掘古墓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山東臨沂銀雀山和長沙馬王堆的漢墓,西安唐代章懷太子墓,北京明朝定陵的地下宮殿,里面的很多貴重隨葬品沒有丟失,但墓中的珍珠卻失蹤了。道理也是如此。
小貼士:人工珍珠是怎么來的?
人們明白了珍珠誕生的原理,就利用“貝類受刺激分泌珍珠質”這一特性,向貝體內注入高梁粒大小的“人工核”,這些“人工核”就慢慢變成了珍珠。這就是珍珠的人工養(yǎng)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珍珠人工養(yǎng)殖的國家,在漢代就開始采捕珍珠貝了。到了宋代,人們發(fā)明了養(yǎng)珠法;明代開始淡水養(yǎng)殖珍珠,明政府還特意在廣東合浦東南海邊上,用珍珠貝殼和泥土修砌一座“珍珠城”,派太監(jiān)親臨現(xiàn)場督察,搜括各種精美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