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若缺乏科學的方法指導,胡亂“放生”,只會擾亂生態(tài)平衡,使“放生”變成“殺生”;行善是一件好事,但若不顧方法技巧盲目“行善”,也只會給被行善者帶來傷害。所以,行善有方,才是真善。
這就是說,我們做什么事都要講求一定的方法技巧,如果不管方法硬來,只會落得個與初衷背道而馳的結果。就好比電腦死機了,如果你不好好調試而是用錘子猛砸兩下,估計它永遠都活不過來了。行善也是如此,如果不注意一定的方法技巧,只是一廂情愿,不顧條件地盲目行善,這善意就會變成惡行,讓“放生”變成“殺生”的鬧劇重演。
無方行善的例子,古而有之。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好而揠苗助長,導致莊稼全部枯萎;為了救一條凍僵的蛇而把它放在自己懷里,最終導致自己被咬死。這樣無方行善的笑話我們已經(jīng)聽了很多了,但可悲的是,我們至今還在不斷地重復這樣可笑的錯誤。不說材料中提到的放生事件,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
常看到這樣的新聞:為“讓大樹進城”,一些城市從別處移栽古木,最終導致大樹枯萎。本想建設森林城市,結果卻弄巧成拙,這便是無方行善的悲劇。當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只掙扎爬行的小鳥,我們會善意地捧起它,把它拋向天空,讓它重新飛翔,然后滿足地走開。但在我們滿足了“善心”之后,小鳥卻再次摔落到地面而死。
這樣的事在慈善中亦屢見不鮮。有的富翁在向貧困地區(qū)捐款之后,在媒體上大肆宣揚自己的功德,“某公司老總向某縣某鄉(xiāng)某人捐了XXX元人民幣”。這還不夠,還要和捐助對象合影留念。更有甚者,還硬性規(guī)定自己的捐助對象一定要拿這筆錢來干某事,并加以“監(jiān)督”。無法想象,那些受捐助者的自尊,因這樣的“暴力慈善”受到了怎樣的傷害。
所以,行善還需有方。無方的行善極可能讓善意變成惡行。
那怎樣才是有方呢?其實答案不唯一。我們可以看看流行歌王邁克爾·杰克遜。他在捐助非洲貧困兒童時,就親自到當?shù)乜疾欤⒏鶕?jù)實際情況進行捐助。既幫助了別人,又保護了他們的自尊。
有善心的人,請關注你行善的方法吧!行善有方,才是真善。
簡 評
全文分析準確到位,入情入理;聯(lián)系實際,有的放矢;所舉例子,正反兼?zhèn)?;語言平實,不卑不亢;文白相間,舉重若輕。是一篇難得的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