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的一件事在我腦海中怎么也揮之不去。那天,在校園里偶遇一對母女,全神貫注地拍攝著杭高的校園。原來,女孩因考分不夠,與就讀杭高的夢想失之交臂,便以此珍藏和作別心中的夢想,令人感動不已。而母親的一句“能在杭高讀書真幸?!钡目畤@更是讓我怦然心動。
能在杭高讀書幸福嗎?的確,百年杭高立志科學和人文并重、全面和個性共舉,追求科學、民主、求真,寬厚、寬容、寬松,追求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培育學術(shù)性的卓越人才,立志讓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的沃土、心靈的故鄉(xiāng)、成長的搖籃、精神的家園。我們能跟隨著先賢和大師的腳印走過600年的甬道,能在魯迅種植的櫻花樹下激揚文字,在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感悟生命,在俞秀松慷慨陳詞的“一師”風潮廣場縱論國事,在徐匡迪等眾多院士曾經(jīng)就坐的教室聆聽教誨……我們是幸福的!
然而,進一步追問,你覺得讀書快樂嗎?學習幸福嗎?也許,這問題恰似一場猝不及防的考試,讓你局促不安。是啊,起早摸黑的學習節(jié)奏總是打擾你美好的清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滿心期待是你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考不完的試、做不完的題讓你無法掩藏身心的疲憊,還有那少年的孤獨、青春的迷惘、成長的煩惱,這一切似都可視作我們讀書不快樂的理由。于是,便有太多的安慰在我們耳畔響起:“好好吃三年苦,三年后就幸福了?!?/p>
三年后真的就幸福了嗎?到了大學也許你又心生厭倦轉(zhuǎn)而憧憬起工作崗位了呢!而多少人又在參加工作后,在一聲聲“當時只道是尋?!钡膰@惋中眷戀著曾經(jīng)的求學生涯。誠然,每一個今天都是連接昨天和明天的橋梁,今天的努力是對昨天的超越,更是對明天的奠基,對明天的幸福奠基。然而,“為什么高中三年就必須是苦的呢?”我校2012年的省文科狀元姜動同學在一次記者采訪中作了如是的反問。是啊,我們總是在幻想明天、期待幸福,而幸福卻總是在破滅著,殊不知,幸福早已從你的指縫中悄然溜走了。幸福是明天,也是今天,不能感受和創(chuàng)造當下幸福的人,是不可能感受和創(chuàng)造明天的幸福的。幸福存在于過程中,幸福就在你身邊。幸福如一杯淡淡的茶,需細細品味方能感受其中的甘甜。
遇見高山仰止的老師是一種幸福,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一種幸福;學習一種新知識,打開一個新世界是一種幸福;攻克一道難題,獲得一種新體驗是一種幸福;從書頁間抬起頭看見窗口掠過的春燕是一種幸福,于櫻花爛漫時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幸福是如此樸素、親切而溫暖地包裹著我們,似一團不滅的燭光滋生于生生不息的心田,等待我們用眼發(fā)現(xiàn)、用耳聆聽、用心感受,等待我們發(fā)現(xiàn)、體驗并創(chuàng)造。
我們對學習生活幸福的感受還取決于對學習目的的思索和自我生命意識的覺醒。記者又問姜動:“你對優(yōu)秀學生的理解是什么?”姜動的回答是,這個人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么,學生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人問三個埋頭干活的泥瓦匠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在做什么?”第一個工人說:“我在砌磚頭?!钡诙€工人說:“在掙錢養(yǎng)家糊口?!钡谌齻€工人說:“我在建設(shè)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p>
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生活是有境界之別的。哲學家馮友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就在于人做事時,具有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的覺解。正是這種覺解,使他做的事有了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了人生境界。
請問,你對學習的覺解是什么,你認為學習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教育即成長,學習也是成長,是每個人獲取知識、增長智慧、潤澤生命的過程,是每個人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超越、激發(fā)潛能的必經(jīng)之路。深入的學習難免帶來身之疲憊和心之苦悶,而它更多意味著自我更新后的滿足和快樂。尼采曾說,精神乃是生命的自我掙扎,生命因自我折磨而得以大步邁進。王小波也曾說,自由思維是人的本質(zhì),追求智慧是思維的樂趣,是人生的主要幸福。他們都是在詮釋學習的意義。
所以,如果我問做作業(yè)的你:“你在做什么?”你可能會說“我在做題目”,也可能會回答“我在為考一個好大學而努力”,而我最想聽到的是,我在豐富知識,開啟智慧,潤澤生命,在體驗學習的幸福,展示人生的精彩。
由此看來,幸福是一種態(tài)度。我們無法決定生活本身,但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人生道路上的每種境遇都給了我們一個積極或消極應(yīng)對的機會,正是我們選擇的應(yīng)對方式?jīng)Q定了幸福和不幸福的程度。真正的幸福,在于我們對充實、豐富、純潔、高尚的精神生活的體驗。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喜怒哀樂全在于我們受理性觀念支配的感覺。
每一位同學,都應(yīng)在當下的學習生活中體驗幸福,理解幸福,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從青春開始,從每天開始,從黎明開始,追求生命的境界和精神的高度;都應(yīng)有一種“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超越和追求。王開嶺在《精神明亮的人》中說:“黎明,……是靈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時刻,也是最讓青春蕩漾、幻念勃發(fā)的時刻。它使我們看清了遠方的事物,看清了險些忘卻的東西,看清了夢想、光陰、生機和道路……”
那么,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充滿希望的早晨,讓我們“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yīng)天下之變”,讓我們遠離昏沉的迷霧,把生命喚醒,讓幸??拷?,感受生命的欣喜和幸福,做一個富有幸福感、擁有獲得幸福能力的人吧!
最后,我以印度戲劇家卡里達沙的一首詩結(jié)束我的演講。
向黎明致敬,
看著這一天!
因為它就是生命,生命中的生命。
……
因為昨天不過是一場夢,
而明天也只是一個幻影。
但是活在很好的今天,
卻能使每一個昨天都是一個快樂的夢,
每一個明天都是有希望的幻景。
所以,好好地看著這一刻吧,
這是你對黎明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