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全臺最火爆的新聞,不再是油品是否造假偽劣,而是蔣家第四代,蔣介石曾孫蔣友青因涉嫌恐嚇美國學校遭臺灣官方逮捕的消息。
蔣家在臺權(quán)傾一時,曾是最具影響力的顯赫豪門。然而隨著兩蔣步下舞臺,蔣孝文、蔣孝武、蔣孝勇三兄弟相繼因鼻咽癌、急性心臟衰竭、食道癌在壯年逝世,蔣家的運勢與政治影響力就日漸衰微,從云端歸于平凡。
其中,相較于蔣友柏、蔣友常還算活躍于臺灣時尚圈,蔣孝勇么兒蔣友青始終保持神秘形象,只有在蔣家重大事件時才會露面,少與媒體接觸。沒想到這次卻突然傳出他疑因遭退學而對美國學校長期不滿,因此在個人臉書揚言以極端手段報復(fù),竟遭臺灣檢方申請羈押,最后法官裁定交保并限制出境而釀成軒然大波。
尤其蔣友青除了在大批媒體前做出出格舉動外,還爆料與兄長蔣友柏已有一段時間不合,又痛批媒體長期緊盯造成他極大壓力;似乎這些紛擾一時還看不到暫歇跡象,不但讓沉寂的蔣家卷入風波,更再次被國內(nèi)外媒體放到顯微鏡下觀察。
其實,蔣友青這次臉書留言雖然脫序,但未針對特定人,不過由于美國對校園攻擊訊息相當敏感,因此校方很早就通報美國在臺協(xié)會協(xié)助處理。據(jù)說,美國在臺協(xié)會因憂心“蔣氏家族”會不會真的留有武器而決定報警,事件因而擴大;換言之,又是蔣家招牌惹的禍。
美國佬的憂慮倒不完全是無的放矢,即使在臺灣嚴格管制槍械的戒嚴時代,家里有點背景的人,像黨國元老、遷臺將領(lǐng),從大陸時期就有幾把槍防身不是太特殊的事,不過相較一般平民百姓,持槍通常還是與所謂特權(quán)畫上等號。
尤其蔣介石出身軍旅,崇尚軍人武德,原本對家中兒孫輩繼承軍事衣缽寄以厚望,蔣孝文、蔣孝勇就先后考進自黃埔轉(zhuǎn)移至高雄鳳山的陸軍官校,可惜都沒有完成學業(yè)就轉(zhuǎn)到一般大學就讀,讓老蔣大失所望。也因為有這層特殊關(guān)系,蔣家后裔持有槍械的消息也不曾斷過。
以蔣孝文為例,身為蔣家第三代長孫,他在青少年時期可說是被周邊的人呵護備至,雖然蔣經(jīng)國嚴加管教,不惜體罰,甚至禁止朋友帶蔣孝文外出鬼混,但畢竟小蔣正活躍政壇,時間也不多,因此從中學開始,蔣孝文不時就惹出一些麻煩,讓小蔣傷透腦筋。據(jù)臺灣官方公布兩蔣侍衛(wèi)回憶錄所載,蔣孝文因為沒有架子,平日與侍衛(wèi)處得也好,侍衛(wèi)更常幫蔣孝文打掩護,因此蔣孝文不時會把七海官邸的長短槍拿到侍衛(wèi)寢室把玩,沒想到有次左輪手槍走火,偏偏擊中一旁的衛(wèi)士李之楚,釀成軒然大波,所幸李之楚急救后保住一命,才沒搞到不可收拾。
蔣孝武與蔣孝勇兄弟也不惶多讓,兩人年紀相仿、性格各異,甚至有侍衛(wèi)看過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因?qū)疑诮?,曾在車上拿著獵槍作勢比劃。尤其蔣孝武年輕時性格火爆,1977年中,他與前妻汪長詩爆發(fā)激烈口角,汪長詩決定離開臺北返回瑞士娘家。原本蔣家想到機場攔人,蔣孝武卻持槍大鬧松山機場,要求飛機即刻起飛,警方只能回報蔣經(jīng)國知悉。蔣經(jīng)國也束手無策,只能在七海官邸等待消息。
平時強悍的小蔣當時還對蔣緯國大吐苦水,稱自己“任何大風大浪,國際橫逆,我都可以擋得住,唯有自己的孩子到如此地步,我受不了”。蔣緯國建議由他出面到機場去勸蔣孝武,蔣經(jīng)國只無奈地說,“你不要去,他現(xiàn)在手里拿著兩把手槍,是六親不認的,你去不見得有用。讓他們慢慢地拖,拖到最后他累了,就會投降的?!?/p>
最后也的確如蔣經(jīng)國所料,汪長詩搭乘的飛機起飛后,狀況解除,蔣緯國這才到機場將酒醉帶槍的蔣孝武平安帶回家。不過由于擔心蔣孝武把氣出在蔣孝勇身上,蔣孝勇還因此搬家了一段時間,避免再起沖突。
不過這些出格行為畢竟都還發(fā)生在兩蔣時代,國民黨威權(quán)統(tǒng)治提供蔣家不少特權(quán)待遇,類似情形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避免引起媒體注意即可。等到蔣經(jīng)國過世,李登輝主政,可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蔣家光環(huán)不但不是資產(chǎn)、個人的護身符,反倒成了受政敵打擊的標的。
其中受創(chuàng)最慘重的就是蔣緯國,蔣經(jīng)國死后,蔣緯國與李登輝斗爭后失勢,雖高居國安會秘書長職務(wù),卻被歸類為非主流。偏偏1991年7月,蔣緯國遭人秘密檢舉臺中宜寧中學宿舍的家中閣樓藏有60支靶槍,立刻引發(fā)輿論撻伐,甚至有人質(zhì)疑他私藏軍火。
蔣緯國雖解釋,他本有軍火收藏習慣,也捐出大批槍械給聯(lián)勤總部設(shè)置陳列室,這批用于室內(nèi)休閑用的長型靶槍,是他20多年前委托美軍購買,原計劃提供三軍大學或聯(lián)勤總部軍官靶場娛樂用,因事忙導(dǎo)致遺忘而未做處置。之后,蔣緯國主動報繳槍械,但仍遭檢調(diào)移送,更被民進黨立委連番炮轟;吃了悶虧的蔣緯國因此被迫請辭,李登輝稍作慰留后,也于1992年初解除他國安會秘書長職,此后他便逐漸遠離國民黨政治核心。
換言之,在后蔣時代,隨著男丁凋零,蔣家逐漸淡出鎂光燈外,政治光環(huán)早就大不如前,蔣家第四代更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遠離政治。是以此番蔣友青突然搞叛逆、惹出驚爆糾紛,固有不是之處,但拿著可能持有攻擊武器掛在此時的蔣家身上,臺灣不少人覺得,美國學校未免扯得太遠。畢竟如今的蔣家已無當年兩蔣時代的權(quán)勢了。
當然,不可否認,即便此時,臺灣仍有不少人隨時把蔣家當箭靶,不知多少雙眼睛盯著,因此蔣家第四代自保之道,無論散居海外、特立獨行,就讀美國學校,全盤接受西方教育,還是刻意遠離政治、保持低調(diào),共通點就是似乎失去了中國傳統(tǒng)的根,鮮少過問臺灣或兩岸事,更很難想象這是數(shù)十年前咤咤中國的第一家族。
只是蔣家固然想遠離政治與媒體,政治與媒體可從沒有忘了他們,蔣家后代再想要學做凡人,依舊如同被降入凡間的貴族,生來就要擔負其他人所無法想象的壓力與使命,這種宿命,來自歷史因緣與血緣的羈絆,實在無從逃脫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