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一本書火不火,只要看書名的主謂賓定狀補是不是夠眼熟就好。此話怎講?且說3年前,蒂娜·齊莉格的成名作《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事》在中國出版后大賣,其后的短短一年中,國內竟出現(xiàn)了數(shù)十本冠以《真希望我×××》《20幾歲了,×××》《×××應該知道的事》的職場和勵志書籍,其山寨林立的盛況令人嘆為觀止。
齊莉格的書為啥這么火?這當然離不開她傳奇性的高端求學和職場經歷以及由此帶來的閱歷和智慧的積淀,但更重要的則是她天才的創(chuàng)意理念。在《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事》書中,最令讀者震撼的是,齊莉格在創(chuàng)意課上先就某個問題讓學生們分別提出解決方案,接著由大家集體票選出“最爛方案”,最后她要求全體參與者突破原先的思維局限,以“最爛方案”為藍本,竟在實踐中將之化腐朽為神奇地轉化為意想不到的妙案。讀罷讓我不得不服膺她的觀點:雖然很多想法看上去很傻很天真,卻也往往蘊涵著很強很牛的潛在的精彩構思。
可想而知,齊莉格這種近乎“毀三觀”的顛覆性思維,對于陷入西西弗斯神話般重復、乏味、僵化的流水線上的國人是一種怎樣的沖擊?齊莉格在中國掀起的創(chuàng)意風潮,與其說是一種職場機巧和成功經驗,倒不如說是對深陷整齊劃一大眾語境的“存而不在”的人性解放,對寡淡因循生活方式的公然反叛。從這個意義上說,創(chuàng)意本質上是對生命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尊重和彰顯。
齊莉格的新書《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創(chuàng)意課》(以下簡稱《創(chuàng)意課》),延續(xù)了她前作活躍發(fā)散的思維模式和理據(jù)充足的務實風格。與前作相比,書中減少了諸如“甲之砒霜,乙之熊掌”“事情的失敗不代表個人的失敗,失敗只是外在的東西”之類的警句,更多地以大量鮮活的案例闡述創(chuàng)意思維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應用。從《紐約客》的“漫畫標題競賽”,到IDEO的工作室,從Twitter的“約束催生創(chuàng)意”,到憤怒的小鳥的“及時反饋制勝”,齊莉格在《創(chuàng)意課》中用眾多精彩的實例,將讀者再次引入一個五彩斑斕的創(chuàng)意世界。
有趣的是,對于我這樣筆頭疏懶的寫作者,齊莉格也給出了頗為靠譜的“拖延癥”治療良方。談到創(chuàng)意的鼓勵機制時,她提道,在“Written? Kitten!”寫作網站的一款應用程序中,用戶在寫作時,系統(tǒng)會自動統(tǒng)計字數(shù),當字數(shù)達到100時,系統(tǒng)會自動彈出一張小貓的照片。對于那些喜好萌寵的人來說,這種正性反饋可以鼓勵他們堅持每天寫作。與此相反,同樣是為了督促寫作,“Write or Die”寫作程序則專唱黑臉。該程序內置了一個倒計時工具,同時提供了幾種不同的懲罰模式,如果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偷懶行為,“溫和模式”“正常模式”“自殺模式”將分別給出足夠讓你抓狂的腹黑懲罰。此外,《創(chuàng)意課》中對規(guī)則、壓力、失敗、負性情緒等傳統(tǒng)意義上阻礙創(chuàng)意發(fā)揮因素的正面效用,用實例作了詳細論證。
齊莉格的個性中似乎總有一種“天無絕人之路”的樂觀主義精神。這種心態(tài)應該不是她的專利,每一個在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人都或多或少帶有這種灑脫有趣、自信達觀的特質。從這個意義上講,齊莉格宣揚的不僅是創(chuàng)意,更是一種自由不羈的生活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