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計策,都源于對孩子的了解、理解、諒解。懂得孩子才能“收服”孩子。
同事迷上了兵法,一下買來10多本兵法書,我也跟著翻了翻《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別說,還翻對了。
高一開學都3個多月了,兒子還沒從假期的懶散狀態(tài)里走出來,貪玩,不肯努力,成績總徘徊在二十幾名。我說,你再不加勁,可就要墊底了。結(jié)果他還挺有嗑兒,告訴我別那么焦慮,說班里有三名同學每次考試都墊底,也沒見他們被老師家長訓,天天蠻樂呵的。擱以往,我早就跳起腳發(fā)出一串串“積極的人向上比,消極的人向下比”之類的言論,但現(xiàn)在,肚里有了一點兵法,人就比較淡定。我點點頭,不動聲色地轉(zhuǎn)身回房間了。兒子以為得勝了呢,高興了好一陣。
學期末,3名墊底生齊刷刷未到—原來人家出國了。我意味深長地看著兒子,慢慢地說:“知道為啥墊底也不怕了吧?人家早有后路,當然天天樂呵呵了。你呢,一枚草根家庭的絲青年,不趕緊抓住寶貴戰(zhàn)機沖過獨木橋,還窮得瑟啥?”這回兒子沒詞兒了,翻翻白眼,一扭身,回去學習了。
其實,我早就與老師進行了溝通,了解到這3個孩子的家長正在辦理出國手續(xù),心里有了底兒,專等此時出手,直擊要害。這是《三十六計》里的“以逸待勞”。
如今,對應試教育諸多弊端猛烈抨擊的言論滿天飛,當然也飛到了學生們耳朵里。
有一陣兒,兒子又牢騷滿腹。說數(shù)學作業(yè)多,又不讓用計算器;說教室悶熱,老師不是講得磨嘰就是講得飛快,半點也不人性化;說中國這種教育,把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全搞沒了,最終只能成為一部算題機器。我耐心認真地聽,不時還附和一兩句:“對,有道理,是這樣。”兒子似機關(guān)槍掃射完后,臉上的表情也不那么激憤不平了。我微笑著問:“既然這樣不好,那咱不念了吧?”“嗯?”兒子沒料到我會這么說,十分吃驚,遲遲疑疑地說,“嗯,這個—還是先湊合念著吧?!薄皠e呀,湊合多難受,反正念完大學也要找工作,莫不如省去這一環(huán)節(jié),正好樓下發(fā)廊和洗車店招小工呢,趕緊去?!薄鞍??我……不想去?!薄班蓿永?,那就像韓大叔那樣坐家里寫小說吧?!薄芭?,也不了,我,我作業(yè)還沒寫完呢?!眱鹤犹右菜频呐芑胤块g去了。
我樂了,這招“欲擒故縱”還不錯。我太了解兒子為什么會有這一大堆抱怨了。起因是他的數(shù)學在假期做了預習,結(jié)果老師講時就不愛聽了,可在他溜號期間,老師講了幾個重要的知識點,他沒用心聽,自然搞不懂了,接下來老師再講什么,他都感覺吃力。本來是他自己沒調(diào)節(jié)好,卻借題發(fā)揮。所以,我讓他把怨氣發(fā)盡,再來個順水推舟,使他的對立情緒失去落腳點,偃旗息鼓就是必然。
不過,我可沒像兒子那樣,一次小勝利就得意了,我決定來個乘勝追擊。
前陣,各網(wǎng)站都轉(zhuǎn)載了對當年3名故意考零分考生的追蹤采訪。其中對徐孟南的采訪里有這樣一段話:“每次聽到同學們的近況,他都不由感慨,一步岔開,路就不同了?!彼袝r忍不住抱怨,當初為什么沒人拉自己一把?
這段話給我的觸動很大,十五六歲的孩子,雖然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知度,但有時難免懵懂,真需要有人拉一把,多給孩子輸入一些正能量。我把報紙收好,準備找時機給兒子看看。眼下,正好。
兒子細細看了報紙后,不無感慨地嘆了口氣說:“光意氣用事也不行??!”
我點點頭,溫和地說:“教育制度是有弊端,學習負擔是重,但十年寒窗我們都走過來了,你愿意現(xiàn)在半途而廢嗎?”這次,兒子沒有馬上回答,他走到窗前,陷入了沉靜認真的思索。過了一小會兒,兒子轉(zhuǎn)過頭,極肯定地說:“我不會半途而廢的?!蔽遗呐膬鹤拥募纾舐曊f:“一路堅持,好好學下去?!薄班??!眱鹤犹貏e用力地點了點頭。
周末,兒子常會坐到電腦前斗斗地主,揚言要放松放松。以前,我對游戲全不沾邊,但“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我讓兒子教我。此后,吃飯時我常與兒子進行交流和分享。切磋多了,兒子還寫了篇文章《不僅是斗地主》,從各種實戰(zhàn)中總結(jié)出不少道道來:如要有團隊精神,注意和搭檔配合;牌爛也要認真打,牌好也不能太大意等等。
有天晚上,兒子忽然跑過來,親密地拍拍我的手,不好意思地說:“媽媽,你真好?!薄芭??這怎么說?”我受寵若驚?!班?,我同學看了我那篇寫斗地主的文,都很羨慕我,因為我有一個能讓孩子玩又能一起討論玩的媽,呵呵?!眱鹤诱f完就快步跑了,我愣了會兒,然后慢慢地咧開嘴樂了。
自從引用兵法教子后,我已愈來愈分明地感覺到我們的關(guān)系進入了全新階段:我不再居高臨下地指責說教,兒子也不再厭煩、對抗、消極接受。當一個懂三十六計的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