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時候,回了趟老家,就順便去水井店轉(zhuǎn)了轉(zhuǎn)。去外邊讀書后,水井店就去得很少,工作后就更少去了。這次回去,看到水井店真是老了,冷冷清清的,與坐在門口的幾位耄耋老人一樣,老了。
水井店是村里最早的小店,因旁有水井而得名。據(jù)父親講這店應(yīng)該有與他差不多的年紀了,在他小的時候店就有了。店最初是屬于國營的,后來私人承包,至今,已不知換了幾位店主。
要知道,當年這可是全村最繁華的地方。全村幾百戶人家,老老少少誰不愛往這里湊?別說是小孩子們沒事愛往小店里鉆,沖著玻璃瓶里的糖糖果果的流口水,或者在店門口的臺階上蹦上蹦下,只要手里攥著一分錢都要換一粒硬糖甜嘴巴。年輕的小伙子更是愛三五成群地聚在那里,等著與哪家前來買東西的姑娘打下情罵陣俏,嘻嘻哈哈,等人家走了沖著后背瞎起哄。老人家沒事也愛掇條凳子坐在門口嘮個家長里短的。就是最忙的青壯年勞力,只要落得半刻閑工夫,也喜歡來這里,不管腳上還沾滿泥巴,卷著個褲腿,弄上一盞黃酒,斜倚著店柜,補補體力。何況,過不多久小店有了村里最早的一臺電視機,這里就更像成了集市。
老店還是信息的中轉(zhuǎn)站和接收站。外地的來信都一律寄到店里。這么多年了,誰誰家在外邊當兵的兒子來信了,誰誰家的兒子考取大學(xué)中專了,這里都是最先獲知消息的。又有誰知道,有多少小道消息是從這里發(fā)布出去的,有多少是非是在這里醞釀出來的?有人想要打聽點什么人或事,甭管你村里村外的,人家就會指給你說,去水井店問問吧。不過,縱有是非,人們記得最多的還是這里傳出的無數(shù)快樂的笑聲,在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這里就像是一處獲得歡樂的源泉。大人互相開玩笑尋開心,也愛拿別家的小孩子開心,小孩子有較真的,玩笑不得,便嘴里嘀咕,甚至罵罵咧咧起來,也弄得大人沒趣,大家便哄笑起來……時至今日,只要說起水井店,大家都有憶不完的舊。誰家的媳婦就是在這里因一句玩笑娶來的,誰家的媳婦又是在這里因為人家一句哄就走了的,諸如此類。水井店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
店的一旁就是水井。這是小店熱鬧的另一個原因。水井的年紀要比店的年紀更老,連老父親也說不上到底是什么時候挖的。在我的記憶中,小時侯這是全村唯一的水井,一村人幾百戶人家,吃水全靠它。水井水質(zhì)好,夏天冰涼,冬天冒出陣陣熱氣。每到臨近中午或燒晚飯的光景,這里就會排出長長的挑水隊伍,前桶碰著后桶的,蔚為壯觀。難以想象,一口水井竟養(yǎng)活著一村人。然而,水井似乎從來就沒有干涸過,哪怕是最干旱的年份。在這個隊伍里,我大概是其中最小的一個,母親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就帶著我一起抬水,走起來人比鉛桶高不了多少,常被人取笑。
因為水井的緣故,理發(fā)店也開到邊上來了。家里有了余糧后,村里安排搗年糕也到井邊來了。到了每年接近年末搗年糕的時候,水井和水井店就更熱鬧了。水井需要不斷供水以作搗年糕之用,自不用說,小店呢,這個時候最暢銷的就是豆酥糖和黃糖,大家絡(luò)繹不絕地在小店和年糕機之間來回跑,喜歡將糖夾在剛出爐的年糕里吃,這在以前算得上是最好吃的一樣?xùn)|西。
三十年前,在結(jié)束了集體經(jīng)濟和大小隊分級勞動后,田地到戶,村民們在忙完農(nóng)事之余就思忖著如何將日子過好起來。不知是誰出的主意帶的頭,勤勞的村民就在某一天開始去海里養(yǎng)牡蠣和拉蚶子。于是,每天一大早,迎著曙光,甚至天還不亮,便成群結(jié)隊地,或扛著網(wǎng)兜,或挑著篩子,從水井店門口經(jīng)過,趕海去。這不,沒幾年的工夫,人們的條件就有了明顯的改觀。某某人家開始造新房子啦,某某人家買新家具和電器啦,大家暗暗較勁,誰先把好日子掙來。趕海的步履就愈加匆匆。老店如有記憶,那些匆匆而歡快的追趕幸福的腳步它該記得清清楚楚。
如今,井老了,店也老了。三十年的光陰可以將一個孩子變成一個中年,也可以將一個中年變成一個老年。水井和店亦然。然而,水井和店的變老,不惟歲月光陰的緣故。這三十年,隨著家庭條件好轉(zhuǎn),物質(zhì)生活豐裕,人們都陸續(xù)造起了新房子,住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離水井越來越遠,就懶得再往這里大老遠的跑來挑水,于是就開始在自己家里掘井,水井就一口口多起來,以至于后來都在家里陸續(xù)用上了水泵,老水井就一日日地冷清下來。再到后來,村里統(tǒng)一接上自來水了,水就來自于村里山上的水庫,不用掏錢付水費,家里一擰龍頭水就嘩嘩往外流,井就愈發(fā)冷清了。今天,原本好幾人深的水井也被磚磚塊塊的填堵得快到井口了。井淺了,也老了。
店呢,因為大家的條件好起來,房子大多造到了村莊的外圍,馬路邊、村口,小店、小超市也一家家地多起來,來這老店光顧的就大多剩下附近的“老主顧”了,那些多半是念舊,住慣了老屋,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懶得跟著年輕人挪窩。村子在越變越大,與鎮(zhèn)上幾乎也連在了一起,樓房越造越高,越造越時尚,這水井店最后就成了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了。老店似乎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用它收信了,不靠它制造快樂了,人群就遠了。店與人群遠了,也自然老了。
今天,開店的是個老阿婆,很熱情地搬出椅子來叫我坐。店的門前就是古老的桃花溪,一度雜草叢生的溪流經(jīng)過整修煥發(fā)出了新的容顏,水流清澈,不時傳來婦女洗刷的聲音,一切都很熟悉,很親切,卻又覺著一些悠遠。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一口井和一家店在慢慢老去,人也在慢慢老去,這些都是必然的。每個時代都會留下自己的足跡和印記,也都會有自己的見證者。
老水井和水井店就是那個時代的印記,也是村民們生活日新月異最好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