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世界無關(guān)?人怎么能抓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我”追求自我,表現(xiàn)自我,應(yīng)試教育體制卻以一個統(tǒng)一的目標,一種統(tǒng)一的模式來要求莘莘學子?!拔摇迸涯?、反抗、掙扎,最終無奈地被命運篩選??墒?,那段青春、友情、初戀,那備受煎熬的高考前的日日夜夜卻讓人刻骨銘心。也許,正如普希金的詩“一切都是暫時的,轉(zhuǎn)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將變?yōu)榭蓯邸薄?/p>
趙挺的《我與世界無關(guān)》是一部能讓人一氣讀完的小說。出生于80年代末的他,小說語言流暢、清新、灑脫。沒有傳統(tǒng)的文藝腔,堆砌辭藻、引經(jīng)據(jù)典,大段的抒情議論,故作哲思狀、高深莫測……這類弊病抑或習氣,這位年輕的作者一絲都未沾染。當然,他也不像那些特新銳、前衛(wèi)的,以過分的調(diào)侃、揶揄、自嘲,以褻瀆和顛覆正統(tǒng)的敘述為樂。趙挺的敘述簡潔、明快,節(jié)奏感、分寸感把握得很好,文字中散逸出自己獨特的敏銳的氣息。“如果我是一個詩人,一定會對這里的一切充滿詩意的關(guān)懷——過時的家具、缺弦的吉他,發(fā)黃的書籍,河邊一株不知名的植物在瘋狂地生長。如果時值夏天,那巨大的綠色在河面投下更巨大的黑影,那種陰翳,會讓詩人讀出河水的憂郁?!薄胺噬娜諝v,在數(shù)字與日子間徘徊——你的身段,你的手指,你像薔薇一樣憂郁的表情……”那是詩化的語言,顯現(xiàn)出作者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薄霸谌说难劾锸澜绾芏嗖剩诠返难劾锸澜绾芎诎?,在恐龍的眼里世界很恐龍。有時候她對你而言是個瘋子,有時候你對她而言是個瘋子……”“我懷著對數(shù)學的崇敬對老吳的畏懼和對面包的向往朝樓梯口走去?!薄拔腋忉?,你說的那個是打仗,男人要的就是打仗,不是打架,打仗是英雄干的事,打架那是流氓干的事?!贝祟愓Z言,又有著段子式的幽默、詼諧。小說以活潑、自由的敘述風格,以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和行為描寫展現(xiàn)了高三學生趙照和他的那群同學面臨高考時學習、生活的真實場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沒有錯綜復雜的線索,但是,近乎白描式的敘述和機智、活潑、略帶點痞氣的語言,吸引著讀者一路讀下來,毫無倦怠感。正像一些讀者說,有一種晃晃悠悠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都經(jīng)歷過那段日子,在趙挺的敘述中我們懷舊、追憶,那種無奈和傷感觸動了我們的柔軟的心弦。
讀《我與世界無關(guān)》,我想起了《麥田的守望者》、《惡童日記》、班馬的《六年級大逃亡》、楊爭光的《少年張沖六章》等小說。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是小說探尋、表現(xiàn)的永恒的主題。一些作家的筆觸同樣關(guān)注到了叛逆少年、問題少年。他們在作品中試圖以少年的自述來表現(xiàn)他們的內(nèi)心,來揭示成長的困惑,來探尋問題的根源。于是,產(chǎn)生了一系列“成長小說”。李建樹老師在序言中說道:“作為類型小說之一的成長小說概念源于德國,是西方近代文學中很重要也很常見的一種類型小說。這類作品的主角幾乎清一色為男性,作品表現(xiàn)他們由天真無知到成熟世故的一個歷練過程?;蛟S進入社會吃過苦才逐漸明白世途艱難,人心險惡?;蛟S經(jīng)歷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領(lǐng)悟而脫胎換骨,而在這番領(lǐng)悟和改變完成之際,故事也就圓滿地到達尾聲并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币驗榍啻浩诘呐涯?、激進,成長小說非常貼近青少年讀者的心靈。而跟一般成長小說中主人公歷經(jīng)挫折幡然悔悟不同,這部小說的時間和場景集中在高考前的那段日子。小說展示的是一些另類學生的心靈世界。他們,經(jīng)過中考一輪篩選后,到了一所三流的高中。在這所三流的高中里,有些埋首苦讀,期望人生中第二次拼搏。有些卻日漸消沉以至于“離經(jīng)叛道”。打架斗毆、逃課、追女孩、在外過夜……三流高中里的男孩,連門衛(wèi)都對他們不屑一顧,可以厲聲呵斥。他們受到的是老師和家長粗暴的指責,是校規(guī)的無情的懲罰。當高考這根弦繃緊時,夢想和體制,個性的張揚和學習生活的單調(diào)、枯燥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是怎樣糾結(jié)和焦灼的日日夜夜??墒牵@些另類學生,看似玩世不恭,其實幼稚,看似桀驁不馴,內(nèi)心卻脆弱,看似不求上進,內(nèi)心也充滿熱望。這一切,老師和家長理解嗎?
小說的主人公趙照,初中時就嶄露寫作才華,在一次環(huán)保征文賽中獲一等獎,有了“作家”的美譽??墒?,數(shù)學成績卻在倒數(shù)之列。初中畢業(yè),他到了一所三流的高中。在應(yīng)試體制下,嚴重偏科的他倍感壓抑和無奈。其實,內(nèi)心深處,他有渴求上進的一面。他讀王小波,讀羅素,讀徐志摩的詩,和有藝術(shù)氣質(zhì)的校友宋斯相交甚歡。數(shù)學測試后,雖然倒數(shù),心里卻也希望名次能夠略微提升。同學要他去打群架,他雖然內(nèi)心排斥但經(jīng)不住攛掇還是去了。在學校里,他常常遭遇誤會、冤枉。高三時,他對別班的女同學,美麗的恬兒有了愛慕之情。恬兒循規(guī)蹈矩,但內(nèi)心深處對桀驁不馴的趙照頗為欣賞。那是一種很朦朧很純美的初戀的情愫。畢業(yè)后,他們奔向不同的方向。恬兒上北京讀大學,而他,在一所三流的大學讀書。這時,趙照對未知的將來充滿迷惘、惆悵。這些同學到底今后的命運如何,富有思想和個性的趙照,又將有怎樣的人生?小說最后有一種弦已絕,音未盡的凄美和惘然。
通過趙照,小說也描述了趙照身邊的系列人物:那有著白晰和瘦削的漂亮臉蛋以及靜美姿容的恬兒,有藝術(shù)家氣質(zhì)的“性情中人”宋斯,粗魯、仗義,像流星般過早隕落的楊大河,霸道、驕橫但在同學眼里“酷酷”的黃浩杰、熱情開朗的陳小露等。
小說中還刻畫了兩位老師的形象。一位是“老吳”。老吳年輕時也讀徐志摩,也曾浪漫多情,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也激情飛揚、躊躇滿志。但是,在應(yīng)試教育體制下,他逐漸僵化、異化。一面,他是特級教師,他恪守職責,在高考備戰(zhàn)中他帶著學生穿行題海,全力以赴,以至于積勞成疾,幾至暈眩。一面,他對待學生嚴厲、粗暴,而且認為,作為主課老師,他就該說這些話,一切是為了學生好。老吳也許年齡并不大,但他的刻板和老氣橫秋使得學生賦予他這樣的稱呼。米羅老師,這位教美術(shù)的漂亮老師是學生心目中的一抹亮色。她善解人意,從來不粗暴地呵斥學生。但是,如果米羅老師也是班主任或主課老師,在重重壓力下她會怎樣呢?也許她也會成為“老吳”,也許她仍然以女性的溫潤和細膩來呵護、撫慰一顆顆躁動的心。
小說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每個人都是迥然不同的個體,有其豐富性、復雜性。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簡單地去看待一個人、評判一個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在應(yīng)試教育的功利驅(qū)動下,我們損失了多少溫情和美好的東西,我們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潛在才能。這種簡單和粗暴對人的成長帶來了多少陰影。所以,即使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至少對學生有一份寬容和關(guān)愛。這種寬容在于,尊重青春成長過程中的無序、復雜性。不以傳統(tǒng)、守舊的目光去看這一代。也許,我們認為這一代浮躁、疲乏,沒有文化傳承,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們開放、少束縛,他們有他們的思考。就像趙挺這樣的80后,拿出了反映他們心聲的《我與世界無關(guān)》。
小說折射出了豐富的時代氣息。如社會上“克米”、“傳銷”等現(xiàn)象,如校園受社會習氣浸染,也出現(xiàn)“老大”、“派系”,還有一些學生的生動的口頭語言,處處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校園的氣息。
誠然,趙挺小說的可讀性以及帶給讀者的思考說明了作品的成功。但作為青年作家,趙挺在小說藝術(shù)上還需要鍛造。《我與世界無關(guān)》比較重視事件本身的敘述,在人物的刻畫和主題的挖掘上還有待成熟、完善的地方。趙照是主角,但是一系列中學生的形象并不鮮明,有些只是粗線條的勾勒,還缺乏生動的逼真的細節(jié)。這大概也是青年作家的局限性吧。趙挺的創(chuàng)作有其個性風格,如果在張揚個性的同時注重打磨和深度掘進,相信,會有更熱烈的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