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帶是水鄉(xiāng),多河流,也多橋??赡苁俏业南容厒冏钤邕w徙于此,因而,老家屋后的橋頭就稱作傅家橋頭。橋不長、不高,也不寬,沒有像長山橋、柴橋頭那么有名氣,但方圓十幾里,倒也老少皆知。
自古至今,橋是陸上通道的咽喉,逢河架橋,路與路才能相連,才能延伸。在江南農(nóng)村,村莊大多依河傍水而建,因而,橋頭便是村莊里的交通樞紐。傅家橋頭的兩邊全是通道,有通往村內(nèi)各居住點的,也有穿村而過連接附近村莊的。橋下“官塘河”是一條區(qū)域性主河道,其下游延伸至鄰村的算山碶出海,上游逆溯可達大碶鎮(zhèn)頭上。所以,傅家橋頭也是一個水陸交通要沖之地。
在我的記憶里,上世紀七十年代,橋頭附近已經(jīng)很熱鬧了。剃頭店緊挨著橋頭,相繼排列的還有碾米廠、打鐵鋪、代銷店、小五金廠……沿河岸還搭建了不少河埠頭。
剃頭的、碾米的、購物的、洗涮的……人來人往。
熱鬧的橋頭帶給我的童年記憶和趣事歷歷在目。
釣河蝦
夏天,是河蝦旺發(fā)的時節(jié),橋頭兩旁用石頭壘起來的河堤是藏匿河蝦的地方。此前,我和眾多的小伙伴就會提早作準備——用小竹竿拴上線,裝上鐵絲彎成的鉤,作為釣鉤。釣蝦時,鉤上扎上小蚯蚓,成排的放到水中,引誘那些貪婪的河蝦上鉤。
釣蝦與釣魚一樣,都要有一定的技巧。當河蝦發(fā)現(xiàn)下水的誘餌后,肯定會先用雙鉗夾住,然后,慢慢往嘴里送,等到咬上了蚯蚓,釣者才能往上提。初試者由于不懂這個竅門,容易把河蝦夾住蚯蚓的動作誤當上鉤,便急著往上提,受驚的河蝦一松鉗,釣上便空空然也。如此反復,反復如此,勞而無功,往往令釣者百思不得其解。此時,深諳要領(lǐng)的我會在一旁暗自發(fā)笑,但又知道,這個“天機”可不能泄露啊!否則,競爭自然會更加強烈,驕傲的資本就會喪失。于是,便牢牢掌握著“商業(yè)機密”。這樣,會釣的花上一二個小時就能滿意而獲,不會釣的則是“簍中羞澀”,他們那種服又不服的神態(tài)是我最喜歡看到的。這種既滿足童年樂趣,又能為家人餐桌添上佳肴的釣蝦活動,是大人首肯的。因此,我和小伙伴們絕不會錯過這個充滿樂趣和收獲的季節(jié)。
那時的河道生態(tài)特別好,河里的魚也特別多。農(nóng)閑時,釣魚者也不少,那些沒有具備釣魚應(yīng)有技術(shù)和耐心的,大多是圍著看熱鬧。有魚上鉤時,圍觀者便跟著躁動,待魚出水,則是搗亂般地起哄,巴不得讓魚重掉河里。我猜想:魚兒一旦離開水面,還沒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其“靈魂”就已被起哄者嚇到九霄云外了。
冬季是魚鷹捕魚時期,鄰村的漁民就會劃著小船,在橋頭附近開闊的河面上擺開“龍門陣”。撐船的先用竹竿巡回著在河面上猛擊一通,驚嚇河里的魚,迫使它們游動起來,為放下的魚鷹提供追捕目標。魚鷹訓練有素,是捕魚能手,苦于被主人用麻繩摞著脖子,所以稍大的魚就無法下咽,只能乖乖上繳。偶爾有大魚時,幾只魚鷹就會合力制服,事后,它們之間又會爭奪搶功,此時的情形,最能引起小孩們的吶喊起哄。
嬉 水
沿傅家橋頭的河堤一線,筑有不少河埠頭。那些用石塊、石板在河堤外側(cè)搭建而成的水上平臺,有大有小,大的是眾家合用的,小的則是單家獨戶自用的。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河埠頭承載著農(nóng)家眾多的生產(chǎn)、生活功能——取水、淘米洗菜、洗衣洗被……大的河埠頭還被當作碼頭,過往船只在此裝卸貨物,平時則用來系泊農(nóng)用船。
烈日炎炎的夏天,沒有多少消暑的辦法,下河游泳是比較有效的一種。對孩子們而言,游泳不僅僅是為了消暑,更多的是享受游泳給他們帶來的陸上沒有的樂趣和刺激。因而,太陽還老高時,我和橋頭附近的孩童,就會不約而同地到那個最大的河埠頭報到。
毛巾、褲衩隨地一丟,縱身一躍,遠遠地從河面冒出小腦袋來——這是入水的標準動作。潛泳、水下憋氣、水面追逐是最多的嬉水形式。那時,游泳多是“自學成才”。我就是利用家里的提水桶,倒扣在水中,用悶住的空氣為自己提供浮力,漸漸學會的。當然,在此期間免不了飽飲河水,甚至冒著丟掉小命的風險。好在當時農(nóng)村的孩子不像現(xiàn)在城市的小孩那么嬌貴,膽門特別大,大人們又無暇顧及。因而,在同伴們的互幫下,用不了多久,一個個“旱鴨子”很快就能在水中翻騰了。
盡情的玩耍,是不愿意與時間掛鉤的。只有等到太陽落山,小手掌、小腳掌起皺,嘴唇發(fā)紫,冷風一吹,牙齒上下打架,渾身起上雞皮疙瘩時,往往才發(fā)現(xiàn)時間的流逝。其間,盡管母親千呼萬喚,我還是置若罔聞,賴在水里堅決不肯上岸。有時會氣得母親手拿長竹竿驅(qū)趕,而我則一個猛子,逃得遠遠的,讓母親鞭長莫及。這種不顧后果的行為,現(xiàn)在想起來也有點過分。
迎親的隊伍
過去,農(nóng)村聯(lián)姻相距不會太遠,橋頭是鄰村之間迎親的必經(jīng)之地。搬嫁妝、迎新娘是農(nóng)村許多人喜歡看的熱鬧場面。
搬嫁妝的隊伍還遠遠的,橋頭已聚集了好多人,以婦女和小孩為主,除了看熱鬧,似乎還要檢點一下嫁女人家嫁妝的豐厚程度。那時候,嫁妝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被子的多少。當然,要是有一臺縫紉機、一臺“三五牌”座鐘、一輛自行車,那可是“三大件”具備,完全上“臺階”了。凡是嫁妝多的,抬嫁妝的隊伍都比較長,幫工們也是挺神氣得意的,圍觀的人群會“嘖、嘖”稱贊,羨慕之情不言而喻。
迎親的隊伍大都是快在近中午時分通過橋頭的。那時,等待和圍觀的人更多,除了婦女、小孩,也會有不少男人,特別是男青年。迎親的日子里,新娘都會被認為“很好看”。在農(nóng)村,娶媳嫁女是一件特別重大的事,重要的不是新娘是否長得如花似玉,而是鄉(xiāng)親們對作為父母的終于了卻了一樁心事一并感到高興,大家知道,喜慶的心情更為重要。有時,迎親隊伍也會在橋頭停留下來,熱情洋溢地分送喜糖,接受鄉(xiāng)親們的祝福。
汛期景象
緊挨傅家橋頭有一個漕頭,河面顯得特別開闊。每年的汛期,橋頭另有一番景象。暴雨后,四周田里的水都注入到河里,河水瞬間上漲,把河床裝得滿滿的,有時甚至漫過河岸,溢上道路,這樣,橋的周邊便成了一片黃澄澄的汪洋,分不清河流、田地和道路。只有等到海上退潮,下游的碶閘才會開啟泄洪。放碶時,橋頭四周的河水和浮在水面的水草、雜物等都會齊刷刷地往橋門擠。由于橋門比河道狹窄,水到此處,便在橋門兩頭形成一定的落差,奔出橋門的水更有氣勢,特別的急,還會形成漩渦,頗為壯觀。對于我們那些沒有出過遠門、見過世面的農(nóng)村孩子來說,這可是難得的景觀。對照平時的文靜,眼前的河流會令人刮目和畏懼。
此時,生產(chǎn)隊也會安排那些勤快的人,拿著鋤頭、釘鈀之類的工具,在水流緩和的一側(cè)打撈水草之類的雜物。避免這些雜物阻塞橋門,影響排洪。天道酬勤,那幾個付出勞動的人,往往也能從中撈點“外快”,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水草中偶爾還會夾帶一些木板之類的可用之物,在物資貧乏的年代,這些都是農(nóng)民求之不得的東西,雖然有些“來路不明”,但也天經(jīng)地義,不然,也白白付之東流了!
我不知道傅家橋頭的歷史有多悠久,也沒有去考證過。但我知道,那是一座老橋,歷經(jīng)了大自然的風雨和人間滄桑,幾經(jīng)修繕,依然挺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內(nèi)最大的火力發(fā)電廠——北侖發(fā)電廠,開始在橋頭的不遠處興建。建設(shè)大軍的匯集,附屬項目的建設(shè),給村莊帶來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隨著村級經(jīng)濟的壯大和農(nóng)民生活改善,橋頭四周也發(fā)生了可喜變化,房屋不斷翻新,道路相繼拓寬,公用設(shè)施日益齊全。雖然,看起來顯得有些零亂,但不難從中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氣息。
偶爾回到老家,我都會靜靜地站在橋頭上。看看橋頭上的老石塊,追憶著童年的生活;看看村莊的變化,產(chǎn)生著由衷的感慨!我在想:村莊在變,橋頭依舊。傅家橋頭帶給我的童年生活依然那樣鮮活,充滿趣,充滿情。橋連接著路,向遠處延伸,引領(lǐng)著我和我的鄉(xiāng)親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