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過不少在職培訓,感覺各種培訓大致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三段式,第一段為理論介紹,第二段為案例實錄,第三段為作業(yè)。培訓形式相同可培訓的效果差別卻相當大。我認為,這是由于組織培訓者對理論、案例、作業(yè)的處理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有些培訓理論、案例、作業(yè)三部分關聯(lián)性不強,由各自獨立的專家進行解構,形成一種各講各的調(diào)、各成各的曲的局面,這種培訓協(xié)同性不強,主題分散,不符合受培訓教師的認知習慣。因此,建議組織者在培訓之前,要將負責理論、案例、作業(yè)三部分的專家召集在一起進行交流,定出相同的培訓主題,特別是理論部分不宜容量過大,每次培訓只需針對一兩點進行深入透徹的講解,讓受培訓教師不再感到理論的假、大、空,而是對受訓主題有深刻認識。
其次,一般教師更渴望通過培訓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培訓中先理論再案例,不如先講案例,再針對案例講解理論,這樣會讓教育培訓的內(nèi)容更為鮮活。這樣處理,一來可以避免理論學習的枯燥無味,二來可以讓教師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論,而不僅僅停留在對理論的認知。
因此,把以理論為中心、案例作陪襯的培訓轉(zhuǎn)變?yōu)橐园咐秊橹行摹⑸A出理論的形式,進行容量上、深度上和教學上的貼近,才能讓在職培訓變得鮮活而有用,讓繼續(xù)教育真實地為教師教育教學的技能添磚加瓦,讓廣大教師不再覺得“被培訓”是種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