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犯罪預防機制包括預防腐敗可能涉及的國家政策、立法、司法、行政、執(zhí)法、社會監(jiān)督等方方面面。就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工作而言,偵防一體化機制、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機制、社會化預防機制是檢察機關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工作中最為核心的三項機制,他們彼此依存、有機結合和自動調節(jié),形成了具有內在有機聯系和獨特運行方式的檢察預防工作系統(tǒng)。對三大核心機制進行系統(tǒng)梳理,探索創(chuàng)新和完善,已經成為推動檢察機關預防工作進一步發(fā)展的現實課題。
一、偵防一體化機制
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防一體化機制,是指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與預防部門立足于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職能,在日常工作聯系、情況通報、信息共享、案件分析、案件移送、預防介入等環(huán)節(jié)協調配合、一體統(tǒng)籌,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達到偵防整體功能最優(yōu)化和偵防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機制。如果失去了偵防一體化機制的支撐,預防工作將陷于“膚淺”。
(一)偵防一體化機制的理論依據
1.偵防一體化工作機制是由預防工作的性質決定的。預防工作是懲治職務犯罪的必然延伸,是法律監(jiān)督的重要內容。職務犯罪預防是檢察機關在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過程中,深入分析研究職務犯罪發(fā)生的原因、特點和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對策,以有效遏制或減少職務犯罪的發(fā)生所開展的防范活動,屬于事前防范型監(jiān)督。在刑法領域,我們可將職務犯罪的預防分為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偵查是特殊預防,即職務犯罪懲治;預防是立足查辦案件的一般預防,即針對犯罪人以外的其他人,通過教育、警戒等手段防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見,檢察機關偵查和預防職務犯罪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擁有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他們同屬法律監(jiān)督的重要內容,也同為職務犯罪預防的重要方面。
2.偵防一體化機制的哲理基礎是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系統(tǒng)論和協調論。系統(tǒng)論的創(chuàng)立者奧地利人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tǒng)都是一個有機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tài)下沒有的新質。由此,偵防一體化機制是以系統(tǒng)論為出發(fā)點,通過改變偵防工作中的有關要素和結構,從而使系統(tǒng)功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是“系統(tǒng)論”中“最優(yōu)化組合”思想在工作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一方面,預防部門介入偵查開展預防調查,能夠及時掌握發(fā)案原因、環(huán)節(jié)和作案手段等第一手材料和信息,準確把握犯罪的特點和規(guī)律,深刻剖析犯罪動因,切實增強預防實效;另一方面,偵查部門的工作人員介入個案預防、專項預防、系統(tǒng)預防等具體工作,參與預防調查、預防約見等相關環(huán)節(jié),既對預防工作提供具體的建議,使其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提高預防效果,又可以從相關環(huán)節(jié)中發(fā)現偵查線索,了解辦案環(huán)境,為偵查工作開拓線索渠道,提高對案件的控制能力。[1]
3.從社會懲防體系建設精神來看,同樣要重視偵防一體化工作。2007年9月成立的國家預防腐敗局的預防權是宏觀、廣泛的,其工作著眼于制度建設、整合預防力量、協調預防工作。而檢察機關職務犯罪預防權本質是一種法律監(jiān)督權,是一項建立在偵查權基礎上并與之有依附關系的具體有形的工作,是專業(yè)性較強的預防工作。因此,檢察預防必須結合查辦案件及其進程中發(fā)現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職務犯罪發(fā)生的一些規(guī)律、特點,這也是保證檢察機關預防工作優(yōu)勢的一個重要前提。檢察機關建立偵防部門整體聯動、優(yōu)勢互補的工作機制,從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預防腐敗局預防權職能和工作機制的空白,拓展、深化了預防局預防權的外延,有利于形成全社會反腐工作的合力。
(二)實踐中的一些錯誤傾向
首先,是存在重打擊輕預防的錯誤思想。在檢察機關內部不同程度存在著預防工作是軟任務,是“務虛”的錯誤認識。偵查部門往往只單純考慮辦案,考慮預防較少,而預防工作游離在檢察工作的邊緣,習慣于由反貪查案后開展個案預防,預防工作形式化、表面化。[2]其次,是內部考核體制不合理。預防工作的隱性績效很強,預防成效很難及時量化和顯現。如何評價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成效,設置科學的考核體系成為難題。在多數檢察機關業(yè)績考核中,預防所占分值極小,將預防工作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客觀上加大了職務犯罪偵查與預防相銜接與配合的難度。最后,人力資源配置與預防工作特點不UjtN1tFOcw83HvXeHPigjA==匹配。預防工作涉及個案預防、系統(tǒng)預防、專項預防等具體業(yè)務,以及預防咨詢、制發(fā)檢察建議、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等工作內容,還有大量調查研究任務。面對類型多樣、任務繁重的工作,預防工作人力配置情況不盡如人意,造成偵防一體化工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二、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機制
(一)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機制的理論依據
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機制指檢察機關通過對職務犯罪相關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在掌握犯罪規(guī)律的前提下,實施動態(tài)監(jiān)測,對有其向惡性發(fā)展趨勢時,進行預先報警,并對將來某一時空范圍內的發(fā)展趨勢進行推斷和評估,達到控制犯罪發(fā)生、發(fā)展和惡化的一種手段。[3]如果失去了預警預測機制的支撐,檢察機關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將陷于“盲目”。
1.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機制是由預防工作的本質決定的。職務犯罪預防指對職務犯罪的事前防范,所謂“預防”即有“預”有“防”,先“預”后“防”,缺乏預測的預防是盲目的,無的放矢的預防,因而也就很難達到應有的防范效果。建立職務犯罪預測預警的指標體系,通過預測和仿真技術對職務犯罪的運行態(tài)勢進行有效的監(jiān)測,作出前瞻性的判斷和預警,提出有效對策,使職務犯罪的發(fā)生率降低到最小,是我們建立該機制的理論初衷及價值體現。職務犯罪預測預警是一般預防的特殊形式,它的對象是所有的潛在犯罪人,其依據犯罪趨勢的進行推斷,從而發(fā)出警報并采取措施,如提出檢察建議等彌補其體制上的漏洞,或對主體進行教育,打消其犯罪念頭。
2.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機制源于社會風險控制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中葉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颂岢鲆浴帮L險社會”作為觀察與評價現代性社會的核心概念。[4]腐敗作為發(fā)生于社會控制薄弱環(huán)節(jié)的一種潛在政治風險,具有與自然風險相當的危害?!艾F代風險的特性決定風險社會中公共政策的基調不是要根除或被動防止風險,也非簡單考慮風險的最小化,而是設法控制不可欲的、會導致不合理的類型化危險的風險,并盡量公正地分配風險”。[5]作為傳統(tǒng)的腐敗控制機制,之所以在腐敗治理中屢屢失靈,評價的滯后性與控制的單向性是其根本原因。因此,前移公共政策防范腐敗風險的防線,引入技術性、有針對性的監(jiān)督機制,最大限度降低腐敗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以風險社會為導向的全球性社會公共政策做出的必要回應。這也為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成為腐敗控制體系的重要支柱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國香港的廉政公署在反腐敗中取得成就令世人矚目,其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公署由執(zhí)行處、防止貪污處和社區(qū)關系處三個工作部門組成。其中防貪處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員,包括資深的前政府人員、工程師、測量師、會計師以及核數師、資訊科技專業(yè)人員等,他們通過分析職務犯罪的趨勢,查找隱患,盡心為公共及私營機構提供有效的防貪建議,從而有效提高的反腐工作效率[6]。
3.犯罪預防理論的發(fā)展及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產生為科學預測預警職務犯罪提供了可能?!邦A防犯罪乃是一個綜合多種力量,運用多種手段,采取多種措施,以防止和減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舉措體系”[7]檢察預防工作是以犯罪學理論為基礎,分析犯罪現象、發(fā)生原因和規(guī)律特點,通過對大量典型的個案、類案以及行業(yè)性、區(qū)域性、典型性案件進行分析,從中找出一些普遍性的規(guī)律、定向性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和措施。現代犯罪預防理論不再包括犯罪發(fā)生后對犯罪人再犯的預防措施,只把先于犯罪的實施而采取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活動視為預防的具體內容。[8]此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傳統(tǒng)預防方法的滯后性缺陷,縮短決策反應與實際運行之間的“反應時差”,提高管理控制和監(jiān)督的針對性。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預測預警機制的構建提供了有利的工具。職務犯罪預測預警的信息處理及反應系統(tǒng),包括信息的輸入系統(tǒng)、信息內部轉換系統(tǒng)、預警信號的發(fā)出系統(tǒng)等。有關預測預警信息的內部轉換和預警信號的反應都建立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之上,相關軟件的開發(fā)和實踐運用需要計算機專家和職務犯罪研究工作者的共同研究開發(fā),因而其準確性更高,且預警預測效果更為明顯。
(二)實踐中的一些錯誤傾向
首先,是存在預警指標設定合理性的問題。職務犯罪作為一個具體的社會問題,受社會大環(huán)境下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即不僅要考慮引發(fā)職務犯罪的因素,而且要聯系職務犯罪的發(fā)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因素的多樣性、多變性以及不確定性,使得選擇科學可行的預警預測指標,建立其預測預警機制面臨較大的困難。其次,是預警預測方法不科學的問題。從國內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對于構建一套完整的腐敗預警預控指標體系并將其運用于實際的反腐工作中一直都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職務犯罪黑數及職務犯罪潛伏期是預警預測的難點。而實踐中預警預測方法大多局限于案件指標數據的機械對比,這就容易產生誤報警等問題。[9]最后,是職務犯罪信息采集的問題。由于檢察機關預防腐敗信息收集缺乏集體性,交流又不具有實質性,必然導致了預防腐敗信息情報分析的隨機性和非權威性。[10]另外,沒有專業(yè)的分析機構、專業(yè)分析人才等也是造成預防腐敗信息分析隨機性和非權威性的重要因素。即使形成了某個分析報告,也是由于各種條件和因素的限制,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和戰(zhàn)略高度,只能成為一個行業(yè)或領域,或某一個時期的反腐敗決策參考。
三、社會化預防機制
(一)社會化預防機制的理論依據
社會化預防機制是由黨委牽頭,紀委、檢察、法院及政府的司法、組織、公安、宣傳、教育等職能部門聯合組成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一協調、組織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開展的工作體系,是由檢察機關和其他責任主體組成的“點、線、面”結合的最為廣泛的社會化預防工作機制。[11]反腐敗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職責,檢察預防只是這項系統(tǒng)工程中的一個方面、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失去了社會化預防機制的支撐,預防工作將陷于“虛化”。
1.社會化預防工作機制是由預防工作的目的決定的。社會既是預防的客體,又是預防的主體。預防職務犯罪的最終目的是減少職務犯罪,開展社會化預防工作,促進從源頭上遏制和減少職務犯罪,這是檢察預防工作的最終目標,也是檢驗工作質量效果的客觀標準。檢察機關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化大預防工作,廣泛、詳細地了解到各成員單位的工作機制,更容易發(fā)現各成員單位的機制缺陷和工作漏洞,更便捷地接觸到一些容易發(fā)生腐敗的環(huán)節(jié),更容易發(fā)現職務犯罪線索,從而有力地促進職務犯罪案件的查辦工作,對腐敗的遏制起到積極作用。
2.在我國,社會化預防機制也是由我國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決定的。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明確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總體策略?!包h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的支持與參與”,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反腐基本架構。社會化大預防機制較好地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參與職務犯罪預防工作,黨委的介入將更為有效地提高社會各界對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在尚未發(fā)生但可能發(fā)生職務犯罪的單位和行業(yè)采取教育、警示、制度管理等預先防范的措施,有效實現案前預防,進而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維護國家工作人員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維護司法公信力。如香港的廉政公署的社區(qū)關系處,其重要職能之一就是預防宣教,即面向社會開設防貪教育課程,建立與社區(qū)和市民的良好互動,促進反貪腐領域的市民參與。[12]其通過發(fā)動全社會的預防力量,促進整個社會反腐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實踐中的一些錯誤傾向
首先,是預防工作各自為政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許多單位雖然在內部設立相應的部門開展預防工作,但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缺乏相互間的協調配合,缺乏整體合力,存在著工作盲區(qū)和重復勞動的現象。其次,是社會化預防隊伍專業(yè)性的問題。當前的預防職務犯罪領導小組一般是由地方黨委牽頭,由各成員單位有關領導組成,且工作人員都是臨時拼湊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對職務犯罪的研究通常是從宏觀方面入手,制定的一些規(guī)章制度也比較籠統(tǒng),對職務犯罪問題系統(tǒng)研究較少,甚至對執(zhí)行預防的主體、預防的對象都不明確,預防工作難以取得明顯成效。最后,是預防手段的局限性問題。社會對各成員單位是如何開展預防工作,廣度和深度如何,是否取得實效,不能進行量化考評,導致預防成員單位對預防工作應付了事,開展的工作多是會議和座談形式,導致單位的違法犯罪人員不時涌現。
四、預防工作機制之間的關系
機制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后指能夠在較長時期內保證制度的正常運行并發(fā)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有效的、相對較為固定的運作方法。從機制一詞的含義不難看出,其本身即包括多種元素關系。
偵防一體化機制是檢察機關預防工作的橫向坐標。立足檢察職能是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的本質特色,偵防一體化是整合檢察機關偵查和預防力量最有效的工作機制。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既熟悉法律規(guī)定,又有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在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能極大地豐富預防手段,有效解決了預防工作“專業(yè)性”的問題。
預警預測機制是檢察機關預防工作的縱向坐標。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對案件的發(fā)生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對犯罪分子的思想演變軌跡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職務犯罪的特點和規(guī)律有比較準確的把握,因此,建立科學的職務犯罪預測預警機制可以提高預防的針對性,使預防工作有規(guī)律可循,彌補其他工作機制“針對性”不強的問題。
社會化預防機制是檢察機關預防工作的社會坐標。職務犯罪預防作為一個社會系統(tǒng)工程,要在社會大預防、綜合預防的視野下開展。正如《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始終強調的,要集社會最廣泛的力量,發(fā)動群眾,以此推動公共部門以外的個人和團體、非政府組織和社區(qū)組織等積極參與預防和打擊腐敗,提高公眾對腐敗的存在、根源、嚴重性及其所構成的威脅的認識。[13]檢察機關的預防工作要納入黨委統(tǒng)一領導的反腐倡廉格局當中,要求我們提出的預防對策、建議要能夠積極促進懲防腐敗體系的建立健全,避免國家財產和人民利益受到傷害,服務地方經濟健康快速發(fā)展,從而有效解決預防工作“目的性”不明確的問題。
其他諸多預防工作機制是這三者的派生或演變。200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決定》,自此,我國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全面加強,形成了體制化防控系統(tǒng)。預防工作作為一項獨立性業(yè)務開展十年來,在三大核心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工作機制,如在偵防一體化機制的基礎上發(fā)展出檢察機關內部預防協調機制;在職務犯罪預警預測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了查辦與預防職務犯罪年度報告制度、行賄犯罪檔案查詢制度;在社會化預防機制的基礎上完善了黨委領導下預防平臺機制建設等。在檢察實踐中,各項工作機制均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在更高水平上實現預防工作的突破做出了積極貢獻。
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要實現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機制間的合理銜接、有效運轉,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系統(tǒng)梳理和創(chuàng)新探索,包括如何建立科學的反腐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完備的反腐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統(tǒng),如何處理好偵查工作與預防工作的界限、檢察預防與社會預防的關系等等。只有經歷一個長期而細致的探索和磨合過程之后,預防工作機制才能發(fā)揮它們最大的效能,繼而推動預防工作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
注釋:
[1]李衛(wèi)國:《構建偵防一體化機制的途徑》,載《新世紀檢察》2010年第4期。
[2]孫振遠:《深入推進偵防一體化工作機制取得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新突破》,載《中國檢察官》2011年第5期。
[3]張俊霞:《職務犯罪預測預警機制構建初探》,載《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5期。
[4]戈登休斯著:《解讀犯罪預防—社會控制、風險與后現代》,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
[5]勞東燕:《公共政策與風險社會的刑法》,載《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6]馬瑞:《論我國預防腐敗專職機構存在的不足》,載《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7]馮樹梁主編:《中國預防犯罪方略》,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8]張遠煌主編:《犯罪學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頁。
[9]林翼民:《腐敗的預警預控體系分析》,載《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11期。
[10]劉忠、張仁秀:《我國反腐敗信息情報系統(tǒng)的現狀與完善設想》,載《人民檢察》2011年第5期。
[11]羅建榮:《如何完善職務犯罪社會化大預防工作機制》,載《法制與社會》2011年第4期。
[12]肖金明:《完善預防腐敗機構,構建國家廉政體系》,載《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
[13]李昌道:《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解析》,載《復旦學報》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