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歲末年初,考量一個單位工作做得怎么樣,理所應(yīng)當(dāng)該多問問群眾的感受,聽聽群眾的呼聲,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聽匯報,憑“資料”下結(jié)論。
每遇上級工作檢查,各單位辦公室人員對照檢查細則通宵達旦趕資料已成常態(tài),不知從何時開始盛行的資料匯編,就圖個資料規(guī)范整齊并期盼能夠產(chǎn)生“加分效應(yīng)”。火了文件排版裝訂店的生意卻讓自己單位既廢功夫又花銀子,實在沒得必要。
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如果落不到地上,變不成實實在在的群眾能感受到的民生實惠,表面文章做得再好、裝幀得再精致的“資料”都只是擺設(shè),無任何實用價值。都說政府工作看結(jié)果,黨建工作看過程,必要的計劃措施固然該有,然而再周密的制度設(shè)計也是要受時間制約,不能生搬硬套。畢竟事物在發(fā)展,情況在變化,唯有做出的實績才是擺在那里的不說話的鐵證,人民群眾看在眼里了才能記在心里,也才會從群眾的嘴里說出一個“好”來。
檢查工作時,多到人民群眾中去走訪比坐在辦公室看材料要重要得多。只有走近群眾,領(lǐng)導(dǎo)干部才能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工作作風(fēng)才會有根本性轉(zhuǎn)變,人民群眾也才能對我們的工作了解和認可并從心里滿意我們。我認為,工作需要定期檢查,但須少看點資料,多問些群眾更好。
貴州省德江縣民情觀察員程仕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