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1.現(xiàn)行教材中哲理類題材的缺失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2003)九級的目標總體描述中,要求學生能借助詞典閱讀題材較為廣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學作品。教材所選的文學作品可以并不局限于古典文學作品,可以是所有文字優(yōu)美、耐人尋味、能激發(fā)讀者思考、引起讀者思想上和情感上共鳴的、能提升讀者人文素養(yǎng)的作品,……,還包括當代作者寫的優(yōu)美的散文、小品文等。天津市高考英語有兩年涉及到哲理類題材:2010年以“To err is human.To blame the other guy is even more human”開頭的閱讀D篇和2012年以“You are given many opportunities in life to choose to be a victim or creator”開頭的D篇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哲理類閱讀題材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個人品味的心靈雞湯,也是高考考生容易觸礁的地帶。相形之下,自2004年江蘇高考自主命題以來,一直未曾涉及哲理類題材;現(xiàn)行譯牛版高中教材中這類題材也明顯缺失。
2.目前閱讀課公開課存在的問題
閱讀課公開課的開設普遍存在兩種問題:(1)很多教者為了避免冷場現(xiàn)象,常將針對文本理解和閱讀策略設計的詳案提前發(fā)放,課上跟學生一一核對答案,給人課堂容量大且互動熱烈的假象。在Rosenblatt提出的文學作品交互理論(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中,閱讀是特定讀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對特定文本的特殊體驗,是一個讀者跟文章作者沉靜的對話過程,需要真實的互動,容不得半點彩排。(2)閱讀課公開課上,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不等大部分學生充分思考完畢就直接請優(yōu)等生給出答案,使得學生疲于應付而對每道題目的理解都一知半解。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學生就無法完成對文本的充分理解,也很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梢?,以上兩種做法都違背了閱讀的交互性原則。
二、問題的解決
“交互”(interaction)意為建立發(fā)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及語言環(huán)境三邊關(guān)系的“合作活動”。它是指兩個或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并相互影響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雙向交流上。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者要抓住交互性這個教學原則,讓學生真實地跟作者對話,使得學生吃透文本內(nèi)容。
閱讀教學的主體是由創(chuàng)作主體、教學主體和學習主體三大要素組成。三者通過對話、交流,相互作用,辯證地統(tǒng)一于教學活動中。針對目前譯牛版高中教材中哲理類題材的缺失,教者要指導學生注意閱讀題材的廣度,可以從各類期刊挑選一些文章進行精讀處理。譬如,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湖北卷)試卷的閱讀理解E篇就是由2000年2月總141期《英語世界》第56頁的Ontalking改編而來。筆者以2012年天津市高考閱讀D篇全文整合后的文本為例,從如何對文本進行深層理解和體現(xiàn)交互性這兩個角度,進行了用哲理類高考題材進行交互性閱讀教學設計的探究。
三、探究過程
2012年天津市高考閱讀D篇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富含人生哲理的美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筆者在力求保持文章原汁原味的原則下,將原文中繁雜的內(nèi)容去除、用同義詞和詞組來替換相應的部分,在閱讀設計上采取了跟Reading相同的讀前、讀中、讀后三步驟。本次教學設計沒有照搬高考題中的選擇題,而是和所有的閱讀教學一樣采用了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閱讀策略。由于交互性教學原則一直貫穿于整節(jié)課,該嘗試受到全組同仁的一致好評。現(xiàn)將整個教學設計重點解決的兩個問題呈現(xiàn)如下,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如何對哲理類題材進行深層理解
哲理類閱讀題材不同于一般題材的地方在于其思想性、人文性,教者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理解,對隱藏在文中的深刻含義、價值觀等進行升華,因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注重生成閱讀任務質(zhì)量的基礎(chǔ)上,融入思維的訓練,……,使閱讀過程成為開發(fā)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個性和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
[教學設計片段1]
What are creators’reaction to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them?
該表格設計羅列了creators對不同類型的人及自己的弱點所持的態(tài)度,是貫穿于文章第二部分內(nèi)容的一根主線,有效地避免了零散無序。學生通過該表格很快把握了文本的脈絡,了解到成功人士如何直面弱點、笑對人生,從而對文章的標題“告別受傷人格,締造富有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教學設計片段2]
Different attitudes lead to different actions:(Paragraph6-7)
由原文中“Victims relish in anger,revenge,guilt,and other emotions that cause others-and even themselves-to feel like victims,too.”這句話中“revenge”轉(zhuǎn)變成了“revengeful”可知,圖表的第一格和第二格應填形容詞angry和guilty。該表格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轉(zhuǎn)換能力,為做好江蘇高考任務型閱讀這種題型做了鋪墊;通過對比,victims和creators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鮮明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正面引導學生要積極看待人生。
2.如何體現(xiàn)交互性原則
評判一堂課的好差,很大程度上要看師生、學生和文本、生生的互動是否自然高效。這除了需要教者的經(jīng)驗、智慧和課堂駕馭能力外,教者還需從以下幾點入手。
(1)所設話題具有普遍性
在文章導入部分,第一次試上時筆者設計的話題是:“如果班主任讓你連續(xù)打掃廁所一個月,你會如何看待?”由于這個話題不具有普遍性,學生討論后還是覺得很茫然,未能形成有效的互動。正式開課時,筆者讓學生就“大學生村官”這個社會現(xiàn)象討論后發(fā)表看法。由于這個話題貼近生活,學生都有話可講、紛紛暢所欲言。有學生表明大學生村官大有發(fā)展前途,也有學生認為大學生村官是被埋沒的人才。待學生闡明各自的理由之后,筆者引出了“creator”和“victim”這兩個詞,并讓學生補全這篇文章的標題:
Guess:What’s the title of the text?
Victim or_____________?
學生都齊聲說出了要填的單詞“creator”,接下來筆者打出這個標題的中文翻譯:“告別受傷人格,締造富有人生”,這個富有人生哲理的標題讓學生為之一震,對所要學習的文章充滿了期待。文章的標題往往體現(xiàn)了作者的構(gòu)思,教師要充分挖掘標題的內(nèi)涵,關(guān)注標題中的每一個詞語?;跇祟}設計的主問題能幫助學生感知全文,捕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態(tài)度。有了前面大學生村官話題的鋪墊,整個導入部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顯得熱烈而真實。可見,交互性閱讀課的話題要讓學生有話可講,這樣才能形成真正高效的互動。
(2)所設題目靈活機動
在閱讀教學設計中,要使得教學過程得以自然順暢地進行,教者要設計一些靈活機動的題目。筆者在試上這篇閱讀材料的時候,學生并沒有對文章進行預習,所以整個閱讀教學過程相對而言比較緩慢,只能完成教學設計中對文章主體的處理。在時間并不充裕的情形下,筆者只要求學生找到第10題“What’s th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the past’ and‘the future’?”的答案。正式上示范課時,筆者針對同樣的問題作了相應的變通。因為學生知道同年級的老師們要來聽課,對文章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在學生答對第10題后,筆者帶領(lǐng)學生復述跟這道題有關(guān)的文本最后一個段落。背誦像“They understand that storms are a natural part of life which can bring the rain needed for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growth.”這樣的句子,有利于促進學生心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3)所設環(huán)節(jié)層層相扣
本次示范課的另一個亮點是設計了任務型閱讀,既對全文起到提綱挈領(lǐng)及升華主題的作用,又訓練了詞形變換++F0RyBsxxAClNIw9xy4vQ==、總結(jié)概括等任務型閱讀技巧。有了該任務型閱讀的鋪墊,筆者在生成部分所設計的話題就變得水到渠成。因為這兩項任務層層相扣,在話題上圍繞同一主題,在難度上有層次性和梯度性。
(4)所設生成激發(fā)興趣
交互性雙向交流是以興趣為基礎(chǔ)的。哲理類閱讀題材的生成除了要讓學生有話可講且有層次性外,還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因為“閱讀首先是為了得到樂趣,為了獲得信息”。在這篇文章的生成部分,筆者設置了兩個話題由學生挑選:
①How can we transform from a victim to a creator?
②What shall we do to be creator in life?
在競爭激烈的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下,我們該如何成為生活中的creator?如何告別受傷人格、締造富有人生?這是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的話題,也是文章的主題。學生在討論中回顧了閱讀材料,學會了如何積極應對挑戰(zhàn)、成為生活的強者。有學生將做過的一篇完型填空中的詩歌朗誦出來,將整個生成部分推向高潮。這也體現(xiàn)了“讀者閱讀文章的過程不是單方面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閱讀內(nèi)容與讀者頭腦中已有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詩歌內(nèi)容如下:
Happiness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目的地).
So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Love like you have never been hurt.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By Father Alfred D’Souza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能對哲理類閱讀題材做到游刃有余也非一日之功。作為閱讀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教者,要多嘗試用哲理類高考題材進行交互性閱讀教學。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者需要給足學生時間去進行深層思考,讓師生、學生和文本、生生之間的互動靈動而真實。唯此,我們的學生才能不斷提升深層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成為一個高效的閱讀者。
參考文獻
[1] Grellet,F(xiàn).1982.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Cambridge:CUP.
[2] Rosenblatt,L.The reader,the text,the poem: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 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Press,1978.
[3] Rumelhart,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4] Wells,G,et.al.1981.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陳嬌玲.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設計.中小學外語教學,2010(5).
[6] 傅山云.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教學實踐研究.中小學外語教與學,2013(2).
[7]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 李杰.利用深層閱讀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中小學外語教學,2012(9).
[9] 阮旦君.高中英語教材文學閱讀教學資源的不足和拓展策略.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2).
[10] 翁冰玫.查—讀—議:普通高中英語小說閱讀教學三部曲.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2).
[11] 姚喜明.英語閱讀研究概述.山東外語教學,2002(5).
[12] 朱曉申,鄧天中.交互性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