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對話就需要有話題。沒有了話題,對話就會變成漫無目的的“侃大山”,離教學就會相去甚遠。閱讀教學中的“閱讀話題”是調(diào)動閱讀主體——讀者已有的相似知識板塊與文本信息進行選擇、匹配、重組、創(chuàng)造的抓手,是教師引領學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圖的主題。這樣看來,閱讀話題的效度,直接決定著閱讀教學中對話的效度;閱讀話題的質(zhì)量,直接制約或影響著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閱讀話題呢?
一、 關注學生,凸顯實踐性——還學生一個美麗的實踐“園地”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話題,更多時候理解為問題更為合適。這樣的課堂結構好似一條直線,學生的思維沿著老師鋪設好的線路前進。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樣的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設計閱讀話題時,一定要有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意識。讓閱讀話題成為組織教學、聚焦注意的“集結號”,點燃學生的閱讀“興奮點”,促進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與文本的自由、深入的對話,并將對話逐漸引向深入;同時使得閱讀話題的展開過程成為引領學生在課堂上開展有效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課例:蘇教版第11冊《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
師:一位詩人在《敬壽巴金百年》中這樣寫到:時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愛,深意深情。大智大悟,舉重若輕。大作大家,淡泊寧靜……這是詩人眼中的巴金,你眼中的巴金是位怎樣的老人呢?默讀課文,畫出讓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想一想,從中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巴金,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邊。
(生自由讀書、批注達6分鐘之久。隨后交流對話閱讀收獲。)
生1:我覺得這是一位關心孩子的巴金。我注意到了這樣一句:“有時候一支筆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辦呢?無論如何,我不能使家鄉(xiāng)的孩子失望,我終于拿起了筆。”巴金爺爺有病,年齡又大,拿筆很不方便。特別是“千斤重”一詞給我的印象特別深。
師:透過這個“千斤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巴金爺爺吃力地寫字,非常艱難的樣子。
師:巴金先生的一位學生曾經(jīng)回憶說:巴金寫字的時候,手抖得厲害,那支小小的筆怎么也比劃不到紙上去,他就用自己的左手推著右手去寫。這哪里是在寫字呀,這分明是用自己生命的一點點消耗來換取他思想的表達!把這個體會帶進去讀!(生讀)
生2:我讀出了一位謙遜的巴金!你看“不要把我當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彼麨槲覀兞粝铝嗽S多作品,卻說自己是“普通人”。
師:你讀懂了巴金。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出了這是一位謙虛的巴金?
生3:“今天回顧過去,說不上失敗,也談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薄袄侠蠈崒崱⑵狡椒卜病眱蓚€詞語寫出了巴金的謙虛!
師:詞語的背后是巴金的淡然與恬靜!
生4:“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p>
……
在這則案例中,教師從文本出發(fā),構建了現(xiàn)場感較強的閱讀話題,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品詞析句。在以交流對話為主要形式的實踐中,引導學生圍繞“關愛孩子”“謙遜”“樂于奉獻”“珍惜時間”進行對話。在具體的情境中,在細節(jié)的想象中,在反復的誦讀中,在不停的追問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內(nèi)涵,走進人物內(nèi)心,使巴金的形象在學生的心頭不斷明晰起來,精神逐漸鮮活起來,實現(xiàn)了工具和人文的水乳交融。
二、 聚焦文本,體現(xiàn)整體性——還文本一個優(yōu)美的解讀“路徑”
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握對話的本質(zhì),以話題統(tǒng)領對話。因為課時是個常數(shù),教學中一旦教師提問的時間多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必定減少。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須留出整塊時間給學生。教師應盡可能根據(jù)文本的特點,緊扣教學主目標,從文本的整體出發(fā),精心選擇角度,建構出覆蓋全篇或全段的話題,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
課例:蘇教版第10冊 《水》
師: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板書)的東西。若干年過去了,但關于水的一些細節(jié),卻牢牢地留在了“我”的記憶中,成為永恒的回憶,對于水的那份情感也正流淌在這些細節(jié)中。默讀課文,特別留意關于水的細節(jié)和作者感受的句子,圈畫出相關的詞句,想一想: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學生默讀、圈畫、批注、交流。)
生1:我對這段話感受比較深:一個村子里的人吃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泉眼里去挑,經(jīng)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擔回家?!笆镆酝狻薄芭派弦粋€小時”“一處很小的泉眼”……這樣的詞語說明當?shù)厝藗兂运щy。
師:遠遠的路程,長長的隊伍,就為了那一擔水啊!這背后包含了多少艱難和辛苦,讀出這份難,讀出這份苦來!(生讀)
師:所以“我”一想起這段苦難的記憶,就由衷地發(fā)出了這樣的心聲——
生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生2:我對“像我們這里的孩子,全身脫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盡情地享受水帶給我們的撫摸與清涼,還仰起頭,張大嘴巴,去吃來自天空的水……”感受最深。城市里的孩子,嫌雨水臟,而這里的孩子卻張大嘴巴喝。襯托出了這里的孩子對水的渴望太強烈了
師:是?。《嗌匐p期盼的眼睛,多少個期盼的日子,才迎來了這快樂的一刻,有水的日子真好!所以一想到這難得的快樂,“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說——
生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
這則案例,教師雖然只圍繞“為什么說‘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一句建構了一個話題,但這個話題的整體感極強。學生在話題的展開過程中,聯(lián)系前后文,在文本里自由地行走,與同學的對話交流積極有效,不但在對話中豐富了對人物形象的感悟,而且訓練了思維,培養(yǎng)了閱讀理解、融會貫通的讀書習慣。整個教學過程緊緊扣住“水的珍貴”展開,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讓學生感悟到水的珍貴。這樣的話題起源于文本,觸及文本靈魂,起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 直面編者,體現(xiàn)綜合性——還編者一個智慧的重構“基地”
教學中,教師只有敏銳地捕捉到編者從更高意義上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注,才會有綜合性的閱讀話題,師生雙方才可以相互“敞開”“接納”和“分享”,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立根樹魂,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自我對話……使學生的感悟始終在“工具”和“人文”的視界中自由地徜徉,努力實現(xiàn)教師、學生、文本的和諧振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課例:蘇教版第11冊《鄭成功》
師:文章不是無情物。讀了兩遍課文,你們感受到了課文中濃濃的情感了嗎?說說看,有什么感受?
生1:氣憤。我覺得是怒火中燒!能不氣憤嗎?荷蘭侵略者無端地侵略咱們的臺灣,真是欺人太甚!
生2:我還從 “奴役”這個詞讀出了氣憤。他們挖空了心思,用盡了所有卑劣的手段,用盡了所有折磨人的酷刑,把罪惡的魔刀伸向了無辜善良的臺灣人民。
生3:我的感受是“激動”?!班嵆晒犊ぐ旱卣f: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島嶼——臺灣!”
生4:我體會到的是“痛快”,“隨著一聲巨響,所有的艦船都震動起來,……原來是一個炮手瞄準敵艦放了一炮,剛巧打中了彈藥庫。那艘敵艦被炸成碎片,飛向天空?!睌橙说膹椝帋毂耍媸谴罂烊诵?!
生5:還有:“敵人驚恐萬狀,敵艦隊亂作一團。鄭軍官兵乘勢用鉤子鉤住敵艦,一個個跳了上去。敵艦官兵無法逃脫,只好統(tǒng)統(tǒng)舉手投降。”——我從這里感到很開心!很痛快!這些荷蘭侵略者,他們作惡多端,今天這是罪有應得!惡有惡報!他們被迫投降,鄭成功終于收復臺灣了。
師:哪個詞讓你痛快?
生:“驚恐萬狀”。他們終于有這一天!這就是他們的末日!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
對于本課教學,教師如果引領學生只是在故事情節(jié)上糾纏不休,不但會嚴重地抑制學生探究、賞析等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也會大大地挫傷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果引導學生先畫出描寫敵我雙方軍人表現(xiàn)的詞語,再辨析比較其感情色彩,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通過朗讀、繪聲繪色地講述課文等,讓學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領悟課文的寫法,內(nèi)化課文的語言,學生才會更深切地領悟語文學習的特有魅力,才會對閱讀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