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干要擺正立場
一天,文章從老板辦公室開完會回來,向下屬傳達老板的決策。
他不情愿地說:“同志們,我們最新的項目,老板要削減成本,部門活動經(jīng)費取消了,我爭取了好幾次,老板都不同意,我也沒辦法?!?/p>
聽了這些話,員工們抱怨起來,無形中加大了對老板的誤解。
文章繼續(xù)添油加醋地說:“另外,我一再堅持說這個項目這個月完成不了,可老板堅持說客戶施壓,要我們完不成也要完成,我比你們更郁悶?!?/p>
文章本以為,和手下結成同盟,站在同一邊就會受到大家的愛戴。
但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做法卻激起了下屬與上級之間的矛盾,最后,下屬還把矛頭指向了文章,抱怨他身為部門主管,卻不能為下屬解決問題。
這讓文章更加懊惱。
文章錯就錯在站錯了立場,把錯誤都歸結到老板身上。
在下屬抱怨老板的某項決策時,中層管理者可以適度保持沉默、中立,如果下屬會有所不滿,中層應盡可能地去平息這些不滿的情緒,這樣才能營造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促進問題的解決。
(摘自《經(jīng)理日報》 江曉興/文)
變“下不為例”為“以此為例”
“對不起老板,以后一定改……”
“下不為例?。 敝袊慕?jīng)理們大多會聲色俱厲地拋出這一句。
殊不知,這本身就是很危險的先例。
習慣于“下不為例”者,大多出于下列三種心態(tài):第一,誰不犯錯誤,犯一次錯誤就處罰太不近人情了;第二,總該給人一個改過的機會吧;第三,也許違規(guī)者對制度不了解,是“無意過失”。
上述心態(tài),其初衷是善意的,但后果是可怕的。
在眾目睽睽之下,對第一個違規(guī)者的處理必然產(chǎn)生示范效應。
“下不為例”就是一種示范,它告訴人們:制度是有彈性的,不必太認真,至少第一次違規(guī)不必擔驚受怕。
“以此為例”也是一種示范,它告訴人們:別僥幸,認真執(zhí)行制度吧!否則,下一個該輪到你了。
(摘自《營銷人生存手冊》 劉春雄/文)
請讓下屬把話說完
“領導,我這個項目之所以失敗,是有原因的……”
下屬說這句話時常被領導打斷,因為領導總要求員工“要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其實很多時候,那個“借口”,往往正是被忽略的重大問題。領導者如果能聽一聽這個“借口”,往往有助于下一步作出更加正確的決策和部署。
“領導,我想請你吃飯……”
現(xiàn)實中,確實有一些員工會對領導說出這樣的話,而許多領導的反應總是“這個員工別有所圖”。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思想。有些人確實不善于在肅穆的辦公場所表達心聲,他們寧愿花錢請你吃飯,想在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里吐露心聲。
“領導,我并不是故意的……”
很多領導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員工在推脫責任。不一定!第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便真是員工犯錯,也要聽他把話講完,以便了解原因何在。第二,一個人犯錯很多時候是因為客觀因素造成的,了解具體原因有助于作出正確的判斷。
“領導,我的搭檔有些問題……”
說這句話的員工,常被看做是打小報告。其實,不妨先聽聽,聽完之后再到員工中了解一下實情。如果這位員工真是中傷他人,可對其進行教育,幫助他樹立團隊意識;而如果他說的是事實,就應該以此找出管理漏洞,并對相關員工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
“領導,你這個決策有些問題……”
有些領導者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很不舒服,從而不假思索地即刻打斷,這是很不明智的?!爸钦咔],必有一失”,聽一聽員工的意見,往往能避免你的決策走入誤區(qū),并使你的決策更加完善和正確。
(摘自《中外企業(yè)文化》 陳亦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