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對于進食的量的控制沒有概念,常常是碰到好吃的就使勁吃,這樣暴飲暴食,不知節(jié)制,不能消化,就會出現(xiàn)飲食積滯的情況,中醫(yī)稱“食積”。
好不容易捱過了炎熱的夏天,天氣雖然還是有些燥熱,但早晚的氣溫明顯低了很多。秋風吹過,不由得讓人神清氣爽。可愛的寶寶們經(jīng)過苦夏的折騰,食欲都有了明顯的增加,看到愛吃的恨不得一下子吃個夠,這時候媽媽們要是不注意控制,由著孩子去吃,那么肚子脹痛、嘔吐、便秘、泄瀉就該找上寶寶了。
寶寶的各個器官還沒發(fā)育完全,尤其是脾胃消化功能比較弱,并且寶寶對于進食的量的控制沒有概念,常常是碰到好吃的就使勁吃,這樣暴飲暴食,不知節(jié)制,不能消化,就會出現(xiàn)飲食積滯的情況,中醫(yī)稱“食積”,老百姓叫做“吃頂”了。
食積是秋季小兒常見的疾病,輸液、打針、吃藥倒是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寶寶肚子又脹又疼已經(jīng)很痛苦了,再給孩子扎上幾針,別說媽媽們了,就是周圍的人看著也心疼呀!快試試小兒推拿吧,消食導滯的效果很不錯呢!
第一步,推四橫紋(四縫)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一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
操作:讓孩子四指并攏,用拇指側面或指肚,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推100~300次;也可以用拇指指甲分別掐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一指間關節(jié)橫紋,有同樣的效果。
要領;用力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注意推動的方向。
第二步,揉板門
位置:手掌面,大魚際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門,順時針、逆時針都可,揉100~200次。
要領;用力輕揉均勻,手指不要離開接觸的皮膚,應使該處皮下組織隨手指的揉動而滑動,不要在皮膚上摩擦。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
第三步,清大腸
位置:食指橈側(近拇指一側),自指尖至虎口(食指與拇指在手掌部的銜接處)成一直線。
操作:從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為清大腸,推100~3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為每分鐘200 ~ 300 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這與補瀉有關,補瀉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細哦!
第四步,揉天樞
位置:肚臍旁2寸(約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個。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別點按在兩側的天樞穴,輕輕地按揉。揉50~100次。
要領:操作時用力應輕柔而均勻,手指不要離開接觸的皮膚,應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的揉動而滑動,不要在皮膚上摩擦,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
第五步,摩腹
位置:腹部中間,肚臍周圍。
操作:用手掌或三指并攏5d6362eb538bd8736793112b5b7ea02230bd1586f53087ec17941941e562d66c按在腹部輕輕地摩動,順時針摩5分鐘。
要領:用力要輕柔適當,速度宜均勻協(xié)調,操作頻率為120~160次/分。指摩可稍輕快,掌摩可稍重緩。這里要順時針方向操作才對。
第六步,揉足三里
位置:膝蓋外側陷凹下3寸,脛骨旁開1寸。
操作:用拇指按揉足三里。揉50~100次。
要領:操作時用力應輕柔而均勻,手指不要離開接觸的皮膚,應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的揉動而滑動,不要在皮膚上摩擦,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
第七步,捏脊
位置:頸部大椎穴至尾骨端成一直線,大椎穴大致在脊柱與雙肩水平線相交處。
操作:捏法,拇指在后,食、中指在前,三指同時用力拿捏皮膚,雙手交替捻動,緩緩前移。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松,解除孩子的緊張情緒。從尾骨端一直捏到頸部大椎穴,每捏3下,便輕輕用力上提1次,有時還可聽到“叭、叭”的響聲。捏3~5遍,至皮膚紅潤微充血而止。捏第一遍以及最后一遍的時候不用做上提的動作。
要領:操作時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切記不可太用力,否則寶寶就要反抗啦!而且不可擰轉,捏得太緊,不容易向前捻動推進,捏少了則不易捏起皮膚。捻動向前時,需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把上面這些步驟做完之后,再問問寶寶,是不是舒服很多了呢?每天堅持做一次小兒推拿,不僅能幫助寶寶消化,而且有強健脾胃的作用,有病的時候能治病,沒病的時候可保健。比起那些可怕的針頭和難吃的藥片,推拿的方法是不是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呢?
當然了,既然食積是因為飲食引起的,媽媽們對寶寶“進口”的問題可要提高警惕了。首先要監(jiān)督寶寶定時定量吃飯,糾正偏食、挑食和愛吃零食的毛??;秋季天氣開始轉涼,不要讓寶寶吃生冷和太油膩的食物;飲食結構要合理搭配,營養(yǎng)豐富,在保證寶寶需要的同時,也保護好他們的小小腸胃;還有就是讓寶寶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便的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