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50%以上受訪者認為 “網絡推手蓄意扭曲事實,操控公共輿論”、 “惡意傳播網絡虛假消息”應打擊
學者評議:非理性的網絡輿論距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
網絡輿論的生成發(fā)酵機制基本遵循以下規(guī)律:傳統(tǒng)媒體報道或網友爆料→網友討論→形成網絡輿論壓力→媒體跟進呼應、挖掘新的事實→有關部門應對→再掀波瀾→再次應對→網友注意力轉移→網絡輿論消解。網絡輿論通常比較感性化、情緒化、簡單化,具有明顯的非理性色彩。非理性的網絡輿論有可能凸顯或放大某些社會矛盾,使局部問題變成全局問題,把一般問題變成社會政治問題,把地區(qū)性問題變成全國性甚至國際性問題,釀成危機事件,威脅社會穩(wěn)定。
個別“意見領袖”經常濫用話語權?!耙庖婎I袖”對其他人的態(tài)度形成所起的作用常常很明顯,并引起其他人的“跟風”。由于網絡輿情可以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所以,在網絡的某些圈子里形成的“意見領袖”及其影響,也有可能擴大到更廣的區(qū)域,從而對整個網絡輿情的發(fā)展形成更大影響。這就很容易出現一些網民的態(tài)度被“意見領袖”操縱的現象;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發(fā)布的便利性,以及網絡信息審查與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審查存在巨大的差異,導致在網絡上發(fā)布假消息和謠言非常容易。
網絡上廣為流傳、影響較大的謠言背后,幾乎都會存在幾個造謠或者傳謠的意見領袖,這些被網站加了V(身份認證)的名人名博,由于公眾關注度很高,在未加核實的情況下毫無懷疑地轉發(fā),加劇了假消息的擴散力度,使更多的人信以為真,對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成非常大的消極影響。
極少數微博中的意見領袖,擅長利用民眾的不滿和怨恨,通過嬉笑怒罵的煽情話語,在微博上對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問題混淆是非、顛覆解構,加劇了微博上負面情緒的流動。
“水軍”和“推手”往往有意左右網上輿論走向。隨著互聯網普及速度的加快,網絡公關公司應運而生,一些商業(yè)網站為了提高網絡熱度和點擊率,發(fā)布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或所謂的“內幕消息”來吸引眼球,賺取商業(yè)利潤?!熬W絡黑社會”打著所謂的“網絡公關公司”、“網絡營銷公司”的名義,雇傭網絡水軍、網絡推手對某一事件進行宣傳、批評、揭露,以制造轟動效應、混淆民眾視聽,惡意誤導輿論,許多網民難辨真假、信假為真,并發(fā)表一些非理性的意見和看法,致使網上輿論距離事實和真相越來越遠。
國內少數網站和新聞媒體有時未能履責。傳統(tǒng)媒體在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中有著新媒體無法超越的優(yōu)勢。在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以后,傳統(tǒng)媒體能夠通過素質過硬的新聞把關人對海量、龐雜的信息進行把關,從而設置公眾的日常話題。但在當前新的媒介生態(tài)下,傳統(tǒng)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相比新媒體在逐漸減弱,有些主流媒體不深入民間,不注重調查,從網絡搜羅信息,不辨真?zhèn)?,直接進行加工再利用,失去了傳統(tǒng)媒體本身的思想性、嚴肅性與權威性。此外,一些網站和傳統(tǒng)媒體在發(fā)布言論時也出現不負責任的現象,網絡媒體常常通過大量登載、炒作各種負面新聞來吸引眼球,提高網站點擊率,一些未經證實的網絡信息也常常被任意引用和轉載,大眾傳媒有意無意淪為謊言、謠言、傳言的流行渠道和放大工具。
西方國家也會蓄意輸送價值觀。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的意識形態(tài)戰(zhàn)略正經歷轉型,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推行其霸權戰(zhàn)略對其他國家進行遏制和施壓的重要工具。他們利用我國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文章,制造社會謠言,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意圖制造社會混亂,對國內的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造成了嚴重威脅,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作者為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張瀟爽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