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霧霾還未散去,參加2013年藝考的學生們就已經拉著行李箱奔走在各個考試點。對于他們而言,“前途”“未來”這樣的詞兒像被霧霾籠罩著,大風過后,是晴空萬里還是霧氣繚繞,誰也不知道。這霧霾甚至給藝考帶來些許神秘色彩,考生穿三點式應考、招考黑幕等各種傳聞甚囂塵上,愈發(fā)地撲朔迷離。
藝考熱了十余年
關于藝考熱的話題已經提了十余年,近兩年高考生源減少的事實著實給藝考降了些溫。伴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學科結構的不斷完善和細化,許多綜合類大學都增加了諸如播音主持、電視編導、文化產業(yè)管理等與藝術類相關聯(lián)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在最初的激動狂熱過后,部分學校的藝術類相關專業(yè)因為無法達標面臨停辦的風險或已經停招。
可是2013年藝考招生甫一開始,中戲表演系只招50人卻引來9700人報名的消息還是引起熱議,1∶200的比例讓大家再次懷疑藝考到底有沒有降溫。影視類專業(yè)報名的火爆反映了藝術學習的規(guī)律。器樂類演奏、舞蹈、繪畫等專業(yè)最看重的是童子功,是最需要用時間打磨的。而影視表演類專業(yè)在考大學時相對其他如樂器演奏、繪畫等專業(yè)門檻要低一些,但它對于考生外在形象有所要求??忌梢栽诒硌莘矫媸前准堃粡?,但是對于藝術要有很好的領悟力,也許不需要前期過多的投入,但卻屬于一個易進難出的專業(yè),需要后程發(fā)力。
一邊是影視類專業(yè)火熱的報名情況,另一邊則是部分專業(yè)報名人數(shù)甚至低于招生人數(shù)。這種冷熱不均的現(xiàn)象其實不難理解,很多自幼學習藝術的考生家長都會半開玩笑地說:“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比绻辉谒嚳紩r全力以赴,之前十多年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會付之東流。某個音樂學院琴行老板也深刻感受到了這種趨勢的影響,“前幾年我們根本不用發(fā)愁賣鋼琴,大廳里擺著六七十臺出租的琴就夠本兒了,現(xiàn)在沒這光景了?!?/p>
和前期較高投入相對,藝術類專業(yè)就業(yè)率較低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畢竟藝術家、明星都是因為稀少才珍貴。目前藝術類院校和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專業(yè),招聘教師大多都需要博士、副教授的學歷職稱,交響樂團的樂手有海歸背景也十分常見。藝術類院校畢業(yè)生改行的也非常多見,這多少與學生家長最初的期望有出入。高考擴招帶來的就業(yè)問題,也讓學生家長理性對待藝考,不能簡單地以上大學為目標,什么樣的專業(yè)有更高的就業(yè)率成了重要的衡量標準??偠灾?,藝考呈現(xiàn)出局部較熱、整體回歸理性的趨勢。
學校與考生關系的轉變
這種趨勢使得藝考生和學校供需關系發(fā)生轉變。學校都愿意放低姿態(tài)用更多方式找到更多更好的生源,比如開設輻射面更廣的外招點;對各地趕場考試的學生,若有時間沖突也盡可能協(xié)調解決;增加各項服務舉措,提升服務態(tài)度,給考生和家長節(jié)約成本帶來便利。各種表現(xiàn)都充分說明招生過程中,高校的話語權在弱化,而考生的選擇在增加。大概每個考生都有自己的考試日程表,考五六所學校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筆者見過一個考表演的學生,上午考中國戲曲學院,下午考中國傳媒大學,晚上還要趕到天津赴考。這是一個雙選過程,考生更加理性看待所報考學校和專業(yè),全方位衡量師資、硬件、辦學軟環(huán)境以及畢業(yè)后的去向,他們擁有更多的主動權。
十多年前的藝考還沒有網上報名,一定要考生和家長手握資料和報名費排數(shù)米長隊,望著前方人頭攢動,這焦灼的等待仿佛虔誠的圣徒每年一度的朝圣,要經歷體力上的消耗、精神上的折磨,方能膜拜藝術的神壇?,F(xiàn)如今,更多的學生和家長都能夠接觸到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呈現(xiàn)普及化趨勢,走下了神壇步入千萬家?,F(xiàn)在的學生家長若是不知道報名繳費的地點,可以理直氣壯要求學校老師帶其前往,這大概是十年前懷著誠惶誠恐心情的考生不敢輕易張口的事情。學校非常注重細節(jié)帶給家長的感受,如網上報名是否便捷,排隊等候時間是否過長,考程安排是否合理……細節(jié)決定成敗,現(xiàn)在的學校更希望通過完善的人性化服務,給考生和家長留下一個完美印象。
還藝考一個湛藍天空
無論學校還是考生,都不愿意看到藝考被妖魔化、娛樂化。點開和藝考相關的新聞標題,頗有娛樂新聞標題黨的感覺,考生穿三點式、招生黑幕潛規(guī)則、考生整容……看客們大概都有唯恐天下不亂的惡趣味,抱著主觀推測,臆想構思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殊不知若是有耐心多了解一點,便會發(fā)現(xiàn)——穿三點式考試的那是服裝表演專業(yè),想當模特兒當然要肢體無瑕疵;所謂黑幕潛規(guī)則仿佛最百搭的包包,淡妝濃抹總相宜,放在誰身上都合適。想十年前我們應考時,這樣的黑幕傳聞便層出不窮,傳說某某考生的家長將一只手提箱拍在主考官的桌子上,里面是滿滿一箱子百元大鈔,家長放話:“我盡力,您看著辦。”何其牛氣!然而事后得知,這僅僅是個傳說,因為一般家長連哪位是主考官都不清楚,到哪兒去砸錢?而搞藝術的老師都非常愛才,遇到真正好的學生,會不惜一切去爭取,所以懷才不遇這種事很少發(fā)生。所有藝術考試都不會由一位考官“定生死”,多位考官保證了藝術主觀審美的相對客觀;至于考生整容,普通人尚且可以割雙眼皮墊鼻梁,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為何獨獨要求未來的演藝工作者一定是天然美?
一朝成名雞犬升天,藝術院校造就了太多的明星神話,因此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動輒一比幾百人的低錄取率讓太多人夢碎,也增加了神秘感,這也是藝考被妖魔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藝考對于考生及其背后的家庭猶如一場戰(zhàn)爭,前期投入的一切都指向最后考試結果。每個人都要在屬于自己的短暫時間內證明這些年藝術學習的積累,并讓考官相信自己有適合學習這個專業(yè)的能力。每年藝考都在正月期間,正月十五的夜晚,考場外炮聲陣陣,明月高掛,家人團圓,考場內的學生要摒除雜念全力以赴,而他們的父母或許還拖著行李箱,站在考場外的樓梯上,只為能看到考場內孩子的表現(xiàn),想來也不是不心酸的。
如果要問我是否相信那些藝考的負面消息,我只能以我在藝術院校學習工作11年的經歷告訴大家,我所遇到的老師都是正直善良愿意為學生著想的人,他們使我堅信要將這種力量傳遞下去。相信積極正面的力量,并身體力行,方能撥開霧霾,給藝考一個湛藍天空,給考生一個公平的未來。
編輯/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