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掌握知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堂環(huán)境在隨時變化,怎樣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在實踐中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不斷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就要進行創(chuàng)新。
在教學中,我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總結了如下幾點。
一、在吃透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提問
眾所周知,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研讀文本,吃透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并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就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教師設計的提問要緊緊圍繞著這些目標而展開。如果設計的提問,偏離了目標,那么可以說這是一次失敗的教學課?!澳限@北轍”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只有一步步地實現(xiàn)目標,才能讓學生得到有效的思維訓練,也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比如《石榴》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了解石榴的生長過程,于是在學生預習過課文的基礎上,我就圍繞這一目標提問:“作者是按照什么樣的時間順序來寫石榴的?”學生快速瀏覽后回答:“春天——夏天?!苯又?,我問:“石榴的生長要經(jīng)過哪幾個階段的生長過程呢?請大家認真朗讀課文,圈畫出相關的詞或句?!边@樣,學生帶著目的去讀書,讀得格外專心,既有利于把握住文章的脈絡,又為進一步品讀課文做好充分的準備,可謂事半功倍。
二、走進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提問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學生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其已有知識經(jīng)驗與新知識的距離將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他將學生的學習分為兩種發(fā)展水平:一種是學習者已有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學習者通過學習可以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如果最近發(fā)展區(qū)過大,則使學生覺得學習過于困難,失去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則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故此,只有把握適當?shù)淖罱l(fā)展區(qū),才能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得到發(fā)展。正如維果茨基所說的“好的教學,應當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边@就要求教師能夠合理地把握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使學習起點與將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距離正好是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不過于困難,也不過于簡單,從而有信心、有決心去探索、去學習。
在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僅僅通過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花生果是長在地底下的,不能與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于是我做了個拓展,問道:“還有哪些植物的果實是長在地底下的?”此問題貼近孩子生活,孩子說出了許多平日吃到的植物果實,如:土豆、芋頭等。如此,使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也得以豐富。
又如,教學《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經(jīng)過兩課時的講解,學生已能理解“為什么蕭伯納稱娜塔莎是他的老師”,于是,在課的最后,我就適度拓展,問:“生活中,還有誰是你的老師?”學生們稍加思索,立刻小手如林,有說媽媽是我的老師,她教會了我要愛家人;有說螞蟻是我的老師,它們教育我要團結;有說蜜蜂是我的老師,它教育我要勤勞……答案精彩紛呈,學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綻放。
三、從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角度提問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闭Z文教學在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別的任務。提問應有合理的跨度,這是指提問不能空泛,使學生無從思考;也不能太膚淺,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jīng)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完《做一片美的葉子》后,我讓學生思考課后練習第4題:假如你就是大樹上那片美麗的葉子,你會想些什么?你會對大樹對人們說些什么?頓時,班里一片沉寂,許久沒人敢應答。對此,如果教師做過多講解,則成了空洞的說教,達不成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的。于是,我把問題進一步細化,引導學生思考:假如班級是一棵大樹,那么……;假如學校是一棵大樹,那么……;假如社會是一棵大樹,那么……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樹葉的美,更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再者,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抓住文中的“留白”——第三自然段的省略號,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廬山的云霧還會怎樣“瞬息萬變”,請你也用文中的句式接著說。這樣的問題,誘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要使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更有效,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讓我們的教學方法更適應學生,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讓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江蘇省靖江市東興鎮(zhèn)惠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