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同樣也是學生走進文本、感知文本內涵的重要方式和策略。新課標頒布之后,對于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朗讀策略指導又進行了重新的闡述,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這樣的規(guī)整與闡釋,進一步理清了教學理念,確定了朗讀的方向,讓朗讀這一形式始終與文本氣韻相結合,切實提升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效益。
一、讓朗讀在師生評價中突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對學生學習方式與狀態(tài)的評價,不是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高下之分的評判與甄別,而是在評價中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與熱情,起到導向性作用。在不斷評價中讓朗讀的學生有反思自我的空間,有調整自我的動力,從而在評價中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針對學生評價或許并不能立即融進學生的生命血液里,但作為一種意識蘊藏于此,對學生要實現的裂變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莫高窟》時,為了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描寫彩塑的惟妙惟肖時,教師利用圖片與文字的印證撥動學生朗讀心境下的琴弦。而在學生朗讀文本的語言文字之后,讓其他學生利用自身的感悟對學生在朗讀時的節(jié)奏、語氣進行評價,讓學生進一步夯實這樣的朗讀情境,朗讀者用學生之間的評價,進一步明確了自身的朗讀方向和朗讀感受。朗讀的技巧就在這樣的評價中不斷明晰與成熟。
二、讓朗讀在形象感知中深入
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必定要建立在學生對于文本語言理解的基礎上。試想,如果沒有理解作為保障,學生面對著的是陌生而無味的語言,即便能讀出來也是將每個漢字的讀音機械地冒出來。而這種朗讀方式對于文本語言的魅力、文本蘊藏著的價值氣韻都無法真正地觸及。從文本賞析和悅納角度審視,這種朗讀方式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將理解作為學生朗讀文本的保障基礎,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朗讀體驗,保障學生個性化體驗文本的方式,讓課堂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精彩狀態(tài);就是要引導學生扣住文本重點段落的關鍵字詞,借助這樣的精彩為學生朗讀奠定認知基礎。
例如《半截蠟燭》一文描寫伯納德夫人為了轉換油燈時說的一句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在起初教學時,淺顯易懂的語言中看似沒有什么奧妙玄機,學生朗讀此句時顯得平淡無奇。但教師通過教學引導,讓學生研討“怎樣才能讓德國軍官轉移視線,成功換取燈盞?”讓學生潛入文字揣摩每個字背后的價值意蘊,然后再次要求學生朗讀詞句,學生朗讀時已經切實站在了伯納德夫人立場上,朗讀語言顯得生動無比。
三、讓朗讀在感知意蘊中升華
朗讀文本僅僅做到理解還不夠,理解只局限于得到文本傳遞的信息,學生也只止步于對文本內容信息的悅納。而內容的理解尚不意味著對文本形成深刻的洞察與通透的了解,在得“意”之后還要得“味”,既要得文本語言的外顯形式之味,讓學生在朗讀中形成對語言的積累;又要得文本的內在氣韻之味,讓學生在朗讀中切身體察,形成情感認知的積淀。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有著情感外衣的包裹,一定會彰顯出不一樣的朗讀效果和氣韻,讓學生在朗讀中逐漸深入文本。
例如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最后一自然段時描寫作者將母親輕輕地抱在懷里,語言非常質樸卻飽含著作者對母親的一片深情。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之前,讓學生在讀懂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出示兒抱母親的圖片,配上了感染力極強的音樂。學生在文本語言之意、圖片之形、音樂之聲的籠罩下形成了自己對于文章的情感,內心的思緒潮水不斷翻涌,朗讀的情韻自然而然地隨機生成,在技巧逐漸弱化的同時學生的情感因素卻在不斷強化,朗讀的效果走向了高潮。
四、讓朗讀在師生合作中飛躍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當然也是朗讀實施的主體,但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并非是學生單方的事情,教師適時地參與其中不僅能夠將文本的深意通過朗讀傳遞給學生,而且可以運用朗讀的示范作用將為學生提供反思對比的范例,為學生調整自我提供了路徑和可能。
教師參與學生朗讀可以以兩種方式介入:首先是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下的渲染引讀——通過這種形式,學生還未朗讀就已經具備了教師的情感鋪墊,實現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界;其次是教師直接的示范朗讀——這種朗讀決不可隨意泛濫而讀,而是要結合文本內容在重點處,在文本的核心處,教師的高質量朗讀為學生形成水準定位,讓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還以《莫高窟》為例,在課文描寫飛天的美妙時,教師先是利用自身配樂朗讀為學生展現了飛天圖精妙絕倫,接著教師根據這段的構段方式運用引讀的方式,運用教師的點撥與學生彼此合作,體現了從扶到放的過程。學生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理念下的朗讀,不是要培養(yǎng)專業(yè)的播音人才,而是要借助朗讀的方式邁進文本的內核,形成自己的語感能力,直至達到朗讀素養(yǎng)的不斷形成。這里的能力形成不能寄托在教師模式化的技巧講解中,而是借助文本的氣韻和教師點撥以及學生自身生命閱歷的主動汲取,從而形成自身朗讀能力,逐漸形成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