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文歷經(jīng)了幾千年歲月的洗滌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fā)人、教育人、團結(jié)人,被稱之為“經(jīng)典”。在小學階段進行經(jīng)典誦讀活動,是趁孩子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當學生朗誦著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知不覺體驗到了登高眺遠心胸開闊的情懷;朗誦著李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定會感悟到要尊重勞動;朗誦著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感受到春光美好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案褂性姇鴼庾匀A”,古詩文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fā)酵,在默默中陶冶性情,開啟智慧,豐厚底蘊,成為他們一生高見遠識、優(yōu)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在日常教學中, 我摸索出“重環(huán)境熏陶、重課堂滲透、重日常積累、重活動展示”的誦讀古詩文方法,引導小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充分地汲取其精華,得到詩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增強語言感受力、領(lǐng)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 重環(huán)境熏陶
(1)創(chuàng)設(shè)教室文化氛圍?!敖煺叱?,近墨者黑?!杯h(huán)境對人的熏陶感染作用歷久彌香。因此,我在布置教室時,在墻壁上張貼了一組古代名詩人的畫像,并定期更換,使學生們逐漸認識更多的古代文化名人。班級中的小書法愛好者也經(jīng)常書寫諸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有關(guān)讀書的格言,并張貼于教室墻上,為教室增添了幾縷書香味。在黑板報上,我們班還專門開辟“漫步詩林”一角,每周為學生提供一首古詩詞,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我動員學生把自己的優(yōu)秀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教室里創(chuàng)設(shè)“班級讀書角”,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靶?,大智慧”的口號標語,成了我們教室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整個教室飄散著濃濃的書香味。
(2)開辟家庭小書屋。為了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利用學校開展讀書節(jié)的契機,我向家長推薦優(yōu)秀古詩文的書籍,號召創(chuàng)建“書香家庭”,建立家庭小書屋。鼓勵家長多給孩子買好書,帶領(lǐng)孩子讀好書,讓父母和子女攜手閱讀,一起交流,享受讀書的樂趣。一段時間下來,閱讀古詩文已成為我們班學生家庭里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晚餐。學生在濃濃的家庭讀書氛圍中得到了熏陶、感染。
二、重課堂滲透
誦讀古詩文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打好基礎(chǔ)。
(1)課始,古詩文導入。引用與課文相關(guān)的名言警句、詩詞歌賦等,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比如學習《廬山的云霧》一文時,我就引導學生背誦有關(guān)描寫廬山的幾首古詩,如蘇軾的《題西林寺壁》,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在深情地誦讀后,導入新課《廬山的云霧》,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更使學生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對廬山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為學習下文作了有力的鋪墊。我們只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nèi)容,就能讓祖國5 000年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文化畫軸,透過一堂堂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的語文課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大開眼界、大飽耳福。
(2)課末,閱讀延伸。在課堂閱讀中滲透古詩文固然有效,但時間有限,要使學生大量地沐浴于中華古詩文的璀璨雨露之中,還要注重課后拓展延伸,課內(nèi)外結(jié)合。我常常在教完語文課本上的一篇古詩后,啟發(fā)學生誦讀課外的相關(guān)古詩文數(shù)篇。比如學完白居易的《憶江南》后,讓學生課外誦讀一些關(guān)于贊美春天的詩;學完李白的《靜夜思》后,讓學生課外誦讀一些關(guān)于懷鄉(xiāng)思親的詩;學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又讓學生誦讀課外一些關(guān)于送別友人的詩;學完《贈汪倫》后補充“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學生們興致盎然,誦讀了許多許多。所誦讀的古詩中有學過的,也有未學過的,大家背得津津有味。這樣教一篇背數(shù)篇,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也使他們?nèi)谌肓藵鉂獾墓旁娫~學習之中。積淀學生的語文功底,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三、重日常積累
(1)大量誦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還有世界性的先進文化遺產(chǎn),它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因此,我時常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大量誦讀。例如,我班的學生每天都會利用早讀的10分鐘時間來齊讀《日有所誦》,每周一首詩詞,一段“笠翁對韻”,老師及時抽查,讓學生達到“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另外,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還時常把一些要背的詩歌、韻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譜里,讓他們邊唱邊背,邊拍手邊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既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又能把誦讀經(jīng)典的樂趣與他人分享,讓他們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快樂地學習。
(2)摘抄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抄一遍勝過十遍讀”。 抄,看似最笨,成效卻最大!文脈相貫,文氣相通,奠文字之基,養(yǎng)浩然之氣。抄,其實是最實在、最本然的方法。況且,抄經(jīng)練字,一舉兩得。既在抄寫中手眼口心并用,強化了記憶,又練好了字,實實在在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四、重活動展示
“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應(yīng)把獲得的知識通過學生的消化吸收,成為內(nèi)部的知識積累,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語文素養(yǎng)。我在班中鋪設(shè)平臺,開展精彩紛呈而又實實在在的古詩文展示活動,引領(lǐng)學生走進古詩文天地,領(lǐng)略古詩文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能力。
(1)古詩文吟誦比賽。我常常利用閱讀課,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詩文吟誦比賽。人人都參與比賽,比一比哪一位同學背誦的古詩詞、《三字經(jīng)》的數(shù)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個“誦讀小能手”的榮譽稱號,以此來激發(fā)學生背誦詩文的興趣和熱情。有時根據(jù)季節(jié)節(jié)氣等開展“四季詩韻”誦讀活動,春季背《詠柳》《元日》《憶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時田園雜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調(diào)歌頭》《月下獨酌》;冬天背《青松》《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詠寒松》。或是讓他們誦詩接龍,學生們在“比、學、趕、幫、超”中增強了團結(jié)協(xié)作,也感受熏陶、領(lǐng)略詩趣。
(2)詩配畫活動。詩配畫活動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一學期下來,學生積累了不少詩詞,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讓學生一展風采,我選用《憶江南》《草》《靜夜思》《詠柳》《絕句》等意境美的古詩,讓學生們拿起自己的畫筆為古詩作充滿靈性的詩配畫。在活動中,他們盡情揮灑自己的想象,用稚嫩的手筆描繪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圖畫。通過開展詩配畫比賽,學生腦中的古詩活起來了。我把學生們的詩配畫的作品在班級中展出,這無疑點燃了學生的熱情,大家興趣盎然,大大培養(yǎng)了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通過開展詩配畫活動,學生學得更加靈活,更有興趣,并在形象直觀中走進了古詩的意境,感受到了中國詩文化如芬芳美酒般的雋永香醇。
“拘水月在手,拈花香滿衣?!苯?jīng)典潤澤童心,它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為我們帶來了一片生機,時時喚起學生創(chuàng)造的靈性,扣響學生心中詩文的琴弦,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充滿激情的美好情懷,健全了學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與審美情趣,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