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的這一理念,強調了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式下,語文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
一、著眼一點滲透德育
翻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豐富多彩的插圖會吸引孩子的眼光,其中還有很多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元素。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我們要將這些德育的元素滲透于閱讀教學的語言文字訓練全過程,以實現(xiàn)學習語言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雙贏效果。
如蘇教版第五冊教材《做一片美的葉子》,作者借助于優(yōu)美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每一片葉子都很美,每一片葉子形態(tài)各異。” “無數(shù)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乳汁奉獻給大樹?!?/p>
對于這些句子,教師需要充分解讀,引導學生對話句子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在朗讀與感悟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葉子具有默默奉獻、無怨無悔的精神。接著教師再提出“你愿意做一片這樣的葉子嗎?為什么?為了成為這樣的一片葉子,你打算付出哪些努力?”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從小時侯做起,從小事情做起,不斷向“這樣的葉子”靠攏——即映射出了“大”。
二、以情動情滲透
如果失去了情感,作為知識的種子就無法在情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所選擇的篇目無不滲透著高密度的情感元素。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充分利用道德情感元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則是對教材德育資源的浪費。
如蘇教版第七冊教材《九寨溝》講的是九寨溝具有壯觀奇麗的景色和珍貴稀有的動物,告訴人們“九寨溝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教學時,我運用直觀的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雪峰插云,銀光閃閃;棵棵古木,插入云霄;平湖飛瀑,蔚為壯觀;珍禽異獸,出沒其中。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此時此刻,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說:“九寨溝真美呀!我真想去九寨溝玩!”學生從內心深處愛上了九寨溝的美麗風光。同時也深深愛上祖國的山山水水,這樣一來,從九寨情緣到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之情就會在孩子心目中恣意流淌。
三、露含兼顧滲透
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高效的德育熏陶,首先需要有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的教材的德育元素在教材中可以清清楚楚看出來,有的則不容易看出來,需要教師引領孩子在教材的字里行間徜徉,透過對話文字感悟出文章的思想內涵。這樣,有的課文“露”出了思想教育元素,有的教材將思想元素“含”在字里行間。
蘇教版教材第五冊《蒲公英》一文中,作者有效利用“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給學生啟發(fā):“做事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p>
就這一案例看來,德育元素并不是顯露的,學生一時間還難以明知。盡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還是難以達到課堂滲透德育的預設效果。因此,對德育元素的挖掘很有必要。 “另兩顆蒲公英為什么會不聽太陽公公的話呢?”“金光閃閃的沙漠和銀花朵朵的湖泊為什么能吸引他們呢?”在分析了另兩顆蒲公英的心理后,教者可用“你覺得我們生活中、學習中哪些也是金光閃閃的沙漠和銀花朵朵的湖泊?你能最終戰(zhàn)勝它們嗎?”來引導學生不被表象所迷惑,不為誘惑所吸引,學會辨析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這樣,學生的品德情操得到了有效陶冶的同時,對文本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境界。
四、空白想象滲透
很多時候,由于作者對作品的構思布局以及教材編排人員對教材的特別處理,進入教材體系的課文未必能夠完全地將作者的話全部表達出來。這樣就形成了文本的空白。這些空白不光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絕佳空間。
如蘇教版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2自然段,寫了肖邦告別老師和同學,告別自己的祖國,告別華沙城。綜觀全段,埃斯內爾只說了兩句話,送行的同學和肖邦只言未發(fā)。老師埃斯內爾緊握肖邦的手深情囑托時,他感動地點了點頭;埃斯內爾送他祖國的泥土時,他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出發(fā)前,他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疾馳而去。
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千語萬言不知如何表達,他在強忍悲憤,他在強抑激動!這些,文章沒有表述出來,這個留白處卻強烈地表現(xiàn)了肖邦的愛國之情,以情激情,觸發(fā)學生心底之處的情感。
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辦法還有很多,具有闊的空間,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細心發(fā)現(xiàn),逐步探索,這些小亮點就一定會在滲透德育中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