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用字母表示數》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是代數知識的基礎,是小學生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的重要內容,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F將這一課的磨課和教學的片段介紹如下。
二、試教過程
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我的教學新授部分如下。
(1)設疑激趣,導入新課。師:老師在袋子里放入小棒,袋子里有1根小棒,我們用數字1來表示。再放入1根,用數字2來表示。再放進3根,用數字5來表示。繼續(xù)放,現在不知道袋子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當不知道有多少根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字母來表示。(學生再舉例說一些字母)那我們就選擇a來表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字母表示數”。
(2)逐步建構,經歷過程。師:同學們,這是1個三角形。1個三角形是由幾根小棒擺成的?2個三角形呢?怎樣列式?3根呢?這么多,是多少個三角形呢?(不知道)不知道的數用什么來表示?(字母)好,就用a來表示三角形的個數,那么小棒的根數怎樣列式呢?(a×3)
師:用一個字母就能把我們不知道的數表示出來了,感覺怎么樣?(很方便)
反思:新課教學時我先出示一個袋子,由放入1根小棒逐步放入2根、5根小棒,這些都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可是當我一下子放入一大把小棒時,卻沒有辦法用數字來表示了,從而會想到用字母來表示,是讓學生知道:當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根的時候,可以用一個字母來表示,引出課題“用字母表示數”。然而,我發(fā)現學生剛剛對這個袋子產生了好奇感,我卻把它放在了一邊,之后的例題和這個袋子也連接不起來。我思考:為什么不繼續(xù)利用這個袋子來用字母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呢?所以,正式上課時,我將新授部分進行了如下改動。
三、正式上課
(1)設疑激趣,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與試教的“設疑激趣,導入新課”相同。
(2)師生互動,領悟新知。①感知用字母表示數及用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數量間的關系。1)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黃色的袋子。根據剛才的想法,怎么來表示?生:用字母b來表示黃袋子里小棒的根數。師:兩個不同的袋子要用兩個不同的字母來表示。那如果現在我告訴你黃袋子里的小棒比紅袋子少10根,你知道黃袋子里小棒的根數還可以怎么表示?生:a-10。師:b和a-10這兩種,哪個更能反映出兩個袋子里小棒根數的關系???剛才我們用字母來表示不知道的數,現在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關系。師:現在我們再用這些小棒來擺一擺。老師用小棒擺成了三角形。1個三角形用了幾根小棒?2個三角形呢?這里的6是怎么得來的?3個三角形呢?4個三角形呢?像這樣繼續(xù)寫,寫得完嗎?那現在有這么多三角形,你還會把這句話說完整嗎?生:a表示三角形的個數,小棒的根數就是a×3。師:你認為這里的a可以是幾呢?(生舉例)師: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的自然數。2)過渡練習(魔盒的游戲),鞏固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師:這個魔盒的神奇之處在于:一個數進去,通過它,就會變成另一個數出來。學生說2個數試試。發(fā)現:出來的數是進去的數的2倍。②領悟用字母探索數量間的規(guī)律。師:字母不但有我們剛才講的這些作用,它還可以用來描述一些數學規(guī)律呢!(出示3個三角形,里面分別有三個數,每個數依次比前一個數大1)師:如果老師把第一個數用a來表示,那根據這三個數之間的關系,第二個和第三個數應該怎么表示?
反思:課上我出示第一個紅袋子之后,再出示第二個黃色的袋子,黃袋子里小棒的根數也不知道,可以用另一個字母來表示,但如果知道紅黃兩個袋子里小棒根數的關系,就可以用一道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從而得出:字母可以表示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數,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量關系。緊接著我趁熱打鐵,繼續(xù)用這些小棒來擺一擺,引出例題:用小棒擺三角形,使學生明白我們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關系。整個新授的過程,我是通過小棒串聯了三個小活動:分別出示紅袋子、黃袋子、用小棒擺三角形。通過直觀的動手操作,讓學生清晰地明白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加入了一個新的環(huán)節(jié):用字母表示數量間的關系。我出示3個三角形,里面的三個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根據這個規(guī)律,可以說出很多組這樣的數,學生發(fā)現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三個數之間的關系,從而體會到字母的作用很大。
此次磨課過程使我真正體會到了如何將生活經驗和數學學習有效地結合,對數學課上應怎樣通過數學學習活動來充實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活動的精彩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