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從教材內容出發(fā),充分理解、鉆研教材并進行再創(chuàng)造,“預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及時把握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生成”的教學資源,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讓學生健康成長。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做到求真、求活、求樂。
一、求真——讓生命與生命真實互動,用真實情境引導孩子進入數學世界
求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學所選擇的示例要真實,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二是“預設”的教學情境不能過度包裝,要符合現實生活規(guī)律。
有教師為追求新、奇、特,冷落教材示例,選擇教材以外的示例,造成情境創(chuàng)設的誤區(qū):有的為增加趣味,結果偏離教學目標;有的為創(chuàng)設情境欺騙學生,散布虛假的消息以增加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但為一時的效果欺騙學生,引起其后長期的反感情緒,“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會得不償失;有的教學情境脫離現實,生搬硬套,不符合年齡特征,缺少科學性等。
生活中或電視節(jié)目中常有親子游戲,父母與子女一起參加比賽,如在規(guī)定時間內兩人背對背搬運籃球。教師將它轉換為小組合作進行比賽的情境,某兩個同學合作搬運2個,另兩個同學合作搬運3個,整個小組一共搬運幾個?比賽中各種情境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師適當掌控活動過程,既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求活——使課堂充滿“動”感、充滿“活”味
《課程標準》的修訂,目的是要深化素質教育改革,改變過去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記”的傳統模式,釋放生性活潑、想象滿懷、好奇愛動的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按照目標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采用“活”的課堂教學方式開展課堂活動,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
“活”的教學方式可以自主探索,可以動手操作,可以合作交流,也可以情境再現。教師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自主探索過程中,教師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扮演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同學小組合作搬運籃球的情境再現過程中,教師可以扮演組織者和裁判的角色。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兒童的天性是“愛動”“貪玩”。教師要合理利用“愛動”“貪玩”這一天性,讓學生有目的地“玩”,而且“玩”得有意義。如學“元、角、分”及了解它們的關系時,課前要求學生隨父母進超市時注意觀察不同物品的大小、輕重及價格來了解“元、角、分”的關系,用情境再現的方式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來教學“元、角、分”。教師在“玩”中加入學習內容,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而且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不同的教學過程就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的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教師要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選擇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特性的示例,用“活”的教學方式讓教學“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動”的積極因素,在“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基本能力。
三、求樂——在參與中快樂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善學;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開展豐富有趣的活動,讓學生樂學;結合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快樂。
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情境再現等課堂教學方式,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主旨。根據教學內容,教師要適當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充當一回“小老師”,多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新知識為工具進行探索,每一次精彩的發(fā)言、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這樣,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找到了自信,在自信中快樂地學到了知識,這種快樂的情緒就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源泉。
例如教學“找規(guī)律”時,可以采用教材上的示例,以裝飾聯歡會所用不同顏色氣球來探究,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實例,如每到節(jié)假日,學校圍墻上插彩旗裝扮,彩旗顏色有紅、綠、黃三種,學校圍墻共要插彩旗300面,按紅旗3面、綠旗2面、黃旗1面的規(guī)律來插,可以探索出變化規(guī)律,計算指定位置彩旗的顏色,還可以計算三種彩旗各需要多少面。通過課堂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驗證,在學生的意識中形成學以致用的理念,能提高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理論上不斷提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使課教得藝術、生動,學生才學得愉快、主動,在知識的海洋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