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中政治教師應該有這樣的同感: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最難教的是《生活與哲學》這本書。如果上課上得過于抽象,教師在臺上“獨唱”課本理論的話,學生肯定是聽得一頭霧水,云里霧里;如果只重視用普通的生活案例去解釋哲學理論,甚至取代對理論的掌握,忽視理論應有的高度,就很有可能走向庸俗化而抹殺哲學。
哲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師要提高哲學理論的教學效果,讓哲學課堂更加生活化,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精選案例材料
哲學課堂必須融入一定的案例材料,這既是理解相關哲學理論的要求,也是驗證哲學理論的需要。有些年輕教師在操作過程中,所選擇的案例材料往往容易出現兩個錯誤傾向:一是單純?yōu)榱擞蠈W生的需要和興趣而過分的通俗化,沒有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價值;二是單純?yōu)榱私虒W需要而選擇了一些與學生生活毫無關系或聯系不大的材料,不便于學生理解。
馬克思曾說:“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蓖瑯樱瑳]有需要,也就沒有教學。教學過程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要,即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快樂生活。從心理學上看,人在一定階段占優(yōu)勢地位的需要,會有效支配個體當時的行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某教學行為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時,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但是這種趣味性不是低級的,而要能夠在趣味中引起學生的反思。無論是哄堂大笑,還是會心一笑,或是在心里偷著樂,都要能夠讓學生從所選案例材料中有一定的收獲和感悟,讓學生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事例知道事情應該是什么樣的,自己應該怎么做。比如在學習“人生價值”“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等原理時,筆者用視頻給學生展示了某選秀節(jié)目中的一些感人故事,如翟孝偉和馬麗這一對殘疾舞者用生命和愛去舞動奇跡,因故失去雙臂的劉偉用雙腳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彈奏鋼琴。特別是劉偉那一句“要么去死,要么精彩地活著”讓學生們深受啟發(fā)。用這樣一些與學生年齡相仿或差距不大的名人的成長故事作為哲學教學案例,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在感動中感悟生活。
二、重視體驗參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軐W課堂必須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和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生活實踐,獲得一定的認知。
教師在課堂上可安排一些微型情景劇、小型辯論會等課堂活動。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優(yōu)勢智能、心理素質和個性特征。因此,讓學生圍繞特定的主題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參與這些課堂活動,能夠使他們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并能夠鍛煉協作、溝通、交際能力,最終自覺達成教育教學的相關目標。如筆者在講授 “矛盾的含義及基本屬性”前,預先設計了一個小的情景劇《自相矛盾》。這個故事學生們都知道,但是多數人都沒看過。通過兩個學生夸張、幽默的表演,引導學生思考情景劇最后提出的一個問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何如?這樣,對“矛盾的含義”“矛盾的基本屬性”“哲學上的矛盾與邏輯矛盾的區(qū)別”等知識點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三、融入地方特色
自身所處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和地域特色對學生的影響應該是很大的,因此哲學教學中融入地方特色也就尤為必要。
第一,用哲學理論分析解讀地方的典型案例。身邊的人和事往往更能引起個體的興趣,因此,哲學課堂上使用的案例材料要多關注本地的新事、好事、大事,多關注身邊的能人、好人、名人。這既是分析課本理論知識的現實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關心家鄉(xiāng)的道德情感需要。
比如在學習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課《文化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時,就可以選擇這樣一組材料:1分16秒,“最美司機”吳斌在劇烈的疼痛中完成了常人難以完成的壯舉;“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用身體保護學生;面對歹徒,湖北女教師周玉蘭用生命守護659張高考準考證;聽聞有人落水,“最美孕婦”彭偉平奮不顧身跳水救人;“托舉哥”周沖徒手爬上3樓防盜窗,托舉10余分鐘,救下身體懸空危在旦夕的3歲女童……學生看完這些材料后會有所感動,有所啟發(fā),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形成思想上的共鳴,在意識上拉近了與課本知識之間的距離。
第二,使用地方特色的語匯詮釋理解哲學理論。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詞匯往往是這個地域的風土人情和傳統(tǒng)文化長期積淀的產物,哲學課堂滲透這些詞匯,不僅能夠使課堂充滿生活昧,而且對傳承和弘揚地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每一個地方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習慣用語,有的朗朗上口,有的寓意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發(fā)人深省。有時候,還得使用地方方言才能更有味道。舉例來說,筆者曾用“太陽落到底,明朝沒得雨”等說明聯系具有普遍性;用“有一千,玩八百,還有兩百不過宿”說明要樹立長遠眼光,堅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用“江北驢子學馬叫,學不起來惹人笑”說明要學會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用“端人家碗,受人家管”說明事物發(fā)展要處理好內外因的關系;用“生意不在早上,只要遇到巧上”說明要巧抓機遇,促進事物的質變;用“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一日常生活中縫補衣服的簡單道理來說明要正確處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防微杜漸;用“銅匠的擔子挑到哪響(想)到哪”來說明要有長遠規(guī)劃,不能過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