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是他們生命中的黃金時段,他們的身心都在快速發(fā)展,但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是不平衡、不同步的。作為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他們成才提供保障。
關鍵詞:心理;家庭教育;協助;成才 案例:今年本人所教的初一學生中,有一個學生特別調皮。課間經常招惹同學,三句話說不攏,就動手掐同學的喉嚨。在處理過程中,我了解到這名學生讀小學時,由于父母長期不在家,便請了一位社會上輔導老師,專門負責他放學后的學習。學生學習不是很上進,那位老師管教他時,有時就會掐住他的喉嚨往桌上按?,F在他升入初中,那位輔導老師已不再教他,但是,從他的表現看,他卻“學會了”掐同學。
在這一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輔導老師的行為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心理上的傷痕是難以愈合的,可以說“釘子拔掉孔還在”。其實,進入初中,學生的身心都進入一個特殊的發(fā)展階段,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在管理學生時就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做好教育工作,為學生成才提供保障。
一、切實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
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是每位班主任開學初的常規(guī)工作,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項工作。班主任工作手冊上要填寫的學生基本情況相對簡單,尤其是家庭情況的填寫,部分學生能如實填寫,但還有一部分學生或敷衍或隱瞞。家庭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環(huán)境,“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許多行為習慣都源自于父母。所以,有些時候學生問題的背后往往折射出的是家庭問題。僅靠班主任一人之力來教育學生是很難的,取得家長的配合,往往能事半功倍。事實上,學生家庭有特殊情況的數量比較多,班主任也不能就此刨根問底。因此,如何切實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就必須好好下一番功夫。
我主要是通過校信通來了解。開學報名時,我就登記了學生家長的電話號碼,并說明校信通的目的。在開通后,我向家長發(fā)了這樣一條短信:某某學生家長您好!為了我們更好地教育學生,我希望家長能盡量配合我的工作。請您詳實地告訴我家庭的基本情況。如:父母是否在外地工作?或父母中有一人在外地工作等。我絕對做好保密工作,請您放心。謹記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班主任
這條短信發(fā)出去后,很快就有一些家長回饋,說自己長期在外工作,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也有一些家長告訴我孩子的身體狀況。還有告訴我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的情況。這些信息的獲得雖然不是非常全面,但這讓我在和學生相處時,很自然地會考慮到學生的個別情況,處理問題時也會特別注意方法。作為班主任,我們不會故意傷害學生,但我們要盡量把所謂的“無意傷害”減到最少,更不能讓學生的心理受到有意無意的傷害。
二、真正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進入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都會出現顯著的變化,甚至在這個階段身心發(fā)展失去平衡。這種不平衡的感受,促使學生特別關注自我的發(fā)展變化。在這一段“疾風暴雨”式成長過程中,學生的自尊心特別強。他們在受到肯定和贊賞時,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在受到批評和懲罰時,會感覺受到重大打擊,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同時,逆反心理又是這一階段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它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的壓力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作為班主任若不能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不好尺度,就很容易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傷害,或讓學生產生對抗情緒。
這學期我教的一個初一女生,成績一般,上課經常走神。被點幾次名后,就一直撅著嘴,干脆連筆記也不做,和老師較勁。其實,早在開學初她父親就告訴我這孩子脾氣倔,逆反心理特別重,于是我就暫時沒理會她。
事后,我和家長談起這名學生在校表現時。她父親告訴我,這名女生小學時的情況比這更糟。上課不聽不說,作業(yè)也不能完成,挨批評是家常便飯,所以她對老師的批評早已無所謂。進入初中后,她明顯比小學要好多了,不但想念書了,作業(yè)也能按時完成。
學生能有這樣的轉變,除了換了環(huán)境,更多的是其本身身心發(fā)展的結果。這個時候的她,再用以往的“批評”無疑會將她打回原地,甚至會將她剛剛建立起來的自信心、自尊心撕得粉碎,這樣就會給學生的心理上的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痕。于是,我調整了一些方法:比如上課時,我時常站到她的身邊,時常突擊提問她,盡量控制不讓她上課走神。她上課有了精彩的發(fā)言,默寫能全對時就立刻表揚和鼓勵。我想學生在自尊心得到充分滿足后,對老師的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對學習的熱情。
作為班主任要完全轉變一個學生是多么的不容易,方法不對時根本就改變不了,甚至會對學生造成傷害。我們能做的就是掌握必要的知識,讓學生平穩(wěn)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同時又能開展好自己的每項工作。
三、婉轉用語取得家長協助
作為班主任,我們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會尋求家長的協助,但是現在的家長,要么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情,要么就是早早放棄學生,任由學生自由發(fā)展、不聞不問。所以家長管教孩子,要么冷言冷語要么就動武,“單打”“混合雙打”樣樣來,弄得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處在很尷尬的境地,讓學生對班主任想恨又不敢恨,心理倍受煎熬。
這學期我就遇上了這樣的一個家長。班上有個學生一開學作業(yè)就不能全部完成,總是少做漏做。老師們用校信通告知家長,家庭作業(yè)還是完不成。于是,我聯系了這名學生的父親,將他的作業(yè)情況和他父親說了,結果學生回家就挨揍了。(我當時不知道)學生的作業(yè)情況沒轉變,我就又打了一次電話,結果還是一樣被揍了一頓。兩次下來,學生的作業(yè)情況非但沒好轉,學生看見我就扭頭,問什么都不吭聲,弄得我摸不著頭腦。我忍不住又要打電話,學生這時才求我不要打,那眼神可憐得像一只受傷的小羊。我覺得奇怪,問清楚后才知道怎么回事,也終于明白學生為什么會對我有這樣的態(tài)度。
雖然我無權管家長怎么管孩子,但是不能讓我成為學生被揍的間接原因,這對誰都是沒好處的。所以,我要求學生回去讓父親主動打電話給我,我保證他絕對不會被揍。那次通電話,我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包括勞動、待人接物等先告知家長,然后再提及作業(yè)的事,并告知家長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這種情況只要配合檢查一下,學生自然就不敢偷懶了。第三次,家長沒再揍孩子,而是讓他母親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yè)情況,這樣一來,學生的作業(yè)情況逐漸好轉。
在這件事中,我很慶幸的是學生在被揍了兩次后,還能信任我這個班主任,家長最終也能真正配合我的工作,沒讓學生的心理留下“仇恨”的種子。因此,我們在和家長交談時,切忌帶著不好的情緒,同時選擇談話的內容也要分清主次、前后等,我們和家長的交談是為了取得家長的協助,絕對不能因此破壞了學生和家長、學生和老師、老師和家長的和諧關系。反之,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
學生的心是柔軟的,再調皮的學生也有很善良的時刻。在學生的成長中,我們班主任應該助他們一臂之力,讓他們獲得應有的快樂,幫助他們提高自己。但我們不能以此為借口,不注意方法,給學生的心理留下陰影。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成才提供保障,雖然任重道遠,但我覺得預防尤為重要,等到傷害后再來彌補,傷能淡忘,痕卻無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