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頭”是A股市場中很特殊的一個群體,它們有幾個共同特點:國有背景、行業(yè)巨無霸。曾幾何時,它們都曾風光無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然而,人們在幾年后發(fā)現(xiàn),輝煌只堪追憶,現(xiàn)實很難面對。幾組數(shù)據(jù)或許可映射出它們的慘淡經(jīng)營。ST遠洋是國內(nèi)航運業(yè)的絕對老大,2006年至2008年盈利超過百億,在最鼎盛的2007年,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達到190.85億,但在2011年、2012年分別巨虧104.49億、95.59億,創(chuàng)A股上市公司虧損紀錄,榮獲“虧損王”的稱號,現(xiàn)在已披星戴帽,面臨巨大的退市風險。然而,這只是“中字頭”群體巨虧的一個典型例子,還有中國鋁業(yè)、中國中冶巨虧82.34億元、69.51億元。
記者發(fā)現(xiàn),除銀行股以外,即便有些“中字頭”公司沒有虧損,但凈利潤也大幅滑坡,大有“前赴后繼”的勢頭。從各公司2012年年報來看,除了上述虧損大戶,中國國航凈利潤下滑了33.82%、中國一重凈利潤下滑了98%、中國人壽凈利潤下滑了39.65%。此外,連“坐地起價”的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的凈利潤也分別下降了13.28%、11.43%。很明顯,凈利潤大幅滑坡的“中字頭”并非個案,而是涵蓋很多行業(yè)。分析人士認為,“中字頭”群體巨虧或業(yè)績大滑坡的深層次原因是吃政策飯的到頭,以及盲目擴張所導致的產(chǎn)能過剩。換言之,現(xiàn)在“中字頭”的巨虧只是開始,未來或許有更多公司邁入巨虧或披星戴帽的行列。
在二級市場上,各公司的股價毫無懸念地遭遇“戴維斯雙殺”,ST遠洋、中國鋁業(yè)、中國石油早已創(chuàng)歷史新低就是極好的例子,這讓身陷其中的投資者叫苦不迭??甚柢E的是,很多券商研究機構還對其中的一些公司出具推薦評級的研究報告,這是想掩耳盜鈴?還是無知者無畏?聰明的投資者應該冷靜思考,管好自己的錢袋。
三個“中字頭”吃掉整個創(chuàng)業(yè)板
ST遠洋2012年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720.57億元,同比增長4.57%至,實現(xiàn)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95.59億元。加上2011年虧掉的104.49億,ST遠洋兩年時間虧掉了200億,創(chuàng)A股有史來的虧損紀錄。
中國鋁業(yè)公布的2012年報顯示,去年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494.79億元,微增了2.47%;凈利潤方面,全年虧損82.34億元。記者發(fā)現(xiàn),這也不是中國鋁業(yè)首次巨虧,在2009年就虧損了46.46億元。
中國中冶2012年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2211億元,實現(xiàn)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69.51億元,而上一年度公司凈利潤尚有42億元。由于公司2012年業(yè)績與2011年業(yè)績相差111.94億元而位居年度另類“變臉王”。
這三大“中字頭”合計巨虧247億,相當于創(chuàng)業(yè)板355家公司在2012年度實現(xiàn)的凈利潤總和。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觸目驚心”。在這三家公司中,又數(shù)ST遠洋的壓力最大,因為,按交易所的規(guī)定,如果公司在2013年再度虧損,將被退市處理。為此,公司已經(jīng)“行動”起來了。3月中旬,ST遠洋宣布擬向大股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出售其直接持有的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100%股權。很明顯,這種“賣子求生”的自救方式也是無奈之舉。而對ST遠洋來說,在干散貨、集裝箱航運不振的背景下,遠洋物流是其中堅產(chǎn)業(yè),如果沒有了物流業(yè)務,即便今年保住了殼,那明年、后年的日子怎么過呢?
一季報顯示,三家公司的形勢都不樂觀,ST遠洋、中國鋁業(yè)分別虧損19.88億、9.75億。中國中冶情況稍好,實現(xiàn)了10.44億凈利潤,但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來看,最大的考驗往往在下半年。換言之,中國中治全年能否扭虧還充滿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如果中國鋁業(yè)與中國中冶今年再虧,也將步ST遠洋的后塵——披星戴帽。
融資多 市值縮水更多
前任證監(jiān)會主席周正慶曾公開承認,“中國股市是為國企服務的”,這從近二十年來國企,包括很多“中字頭”從股市大量抽血可看出來(參見表1)。表1表示A股IPO融資額超過150億的前二十名,從中可以看到,清一色全部是國企,而“中字頭”占13席。但是,這些“中字頭”公司股價表現(xiàn)與其融資額度表現(xiàn)完全相反,目前在二級市場的股價已全部跌破發(fā)行價,部分公司市值縮水相當嚴重。
以中國石油為例,上市首日開盤價為48.6元,現(xiàn)在股價僅有8.53元(截止周二收盤價),被深度套牢的投資者戲稱為“世紀之套”,在前不久舉行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在網(wǎng)上向巴菲特提問,“買了中石油何時能夠解套”。盡管股神曾買過中石油的H股,但對于現(xiàn)在的中石油A股,恐怕股神也沒有辦法。
除中石油以外,中國神華也是著中的“老虎機”,套人一點也不含糊。資料顯示,中國神華上市開盤價高達68.00元,經(jīng)連續(xù)三天漲停,股價最高沖至92.06元,現(xiàn)在股價只有20.81元,市值縮水之嚴重可見一斑。此外,還有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中冶、中海集運、ST遠洋市值均縮水超過百分之六十。
券商離奇唱多
從二級市場來看,“中字頭”的表現(xiàn)毫無疑問是令投資者失望的。但很多券商研究機構似乎仍然看好,持“審慎于推薦”、“持有”或者“增持”居多,鮮有賣出或看空的觀點,且其中不乏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國信證券等國內(nèi)主流證券研究機構。
以走得走熊的ST遠洋來說,今年以來一直在下跌,但很多主流研究機構似乎對此視而不見,高聲唱反調(diào)?;鄄┩堆匈Y訊顯示,今年以來,包括興業(yè)證券、中國銀河證券、申銀萬國證券、招商證券、瑞銀證券、國金證券、中信證券等十家券商出具了21份研報。其中,申銀萬國、中信證券、招商證券、中銀國際、山西證券給予“審慎于推薦”、“持有”或者“增持”評級,唯一給出“賣出”評級的是瑞銀證券。這是瑞銀證券敢于說真話呢?還是國內(nèi)部分證券研究機構說假話呢?
中信證券對于中國中冶的態(tài)度也很值得玩味,在2月份與3月份分別推出了兩份“買入”評級的研究報告。與此同時,中金公司的觀點謹慎一些,給出的評級是“中性”?;蛟S“公有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中國中治的H股表現(xiàn)也許更能說明一些問題。以截止上周的收盤價來看,中國中治的H股股價為1.58港元/股,折算成人民幣為1.25元/股,而A股股價為2.05元/股,換言之,A股比H股溢價39%。
到目前為止,“中字頭”公司由于巨量融資的習慣與長期股價低迷使很多中小投資者開始“大逃亡”。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石油2012年的股東戶數(shù)為105萬,而上市之初的2007年有188萬股東,也就是說,在6年間有83萬股東選擇了逃亡。同樣的事情還在中國神華、中國中冶等公司身上上演。而部分機構則借這些“中字頭”占兩市流通盤較大的特點,以少部分資金,撬動大盤指數(shù),這在股指期貨推出之后表現(xiàn)得愈發(fā)明顯。在這種格局之下,中小投資者的處境則更為艱難,常常左右挨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