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個人活著都必須背負(fù)一個身份,那么好吧,董奉是三國時吳國的一個神仙。他用鄉(xiāng)下赤腳醫(yī)生的身份作掩護,很用心地做著一項慈善公益事業(yè):他開了個杏林超市,并做成了基金會。
董奉的事業(yè),是從豫章郡廬山腳下開始做起的。他住在山上,從不種地,只是每天給人治病,不要錢的那種。
大部分神仙都做慈善,有些會煉金術(shù),但直接到街上撒錢的沒有,因為不僅當(dāng)?shù)卣蛔?,他們自己的組織也不允許,怕出亂子。于是,神仙們自發(fā)地想了很多辦法。有的混進丐幫,每日破衣爛衫一身臭氣低三下四去鬧市行乞,不管討來什么,自己都一點不要,全部給貧苦大眾。有的不辭辛苦跑進深山老林,砍柴或者采藥,然后拿到集市賣掉,換來幾文小錢,也全部給貧苦大眾。有的喬裝成菜農(nóng),有的打扮成郎中,更有甚者,直接去給人淘糞做義工。
當(dāng)然,一開始接受幫助的人,因為不明真相,都多少有些不理解。但最終都會通過神仙自己顯靈,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rèn)可。也就是說,這些做慈善的神仙,做的都是賠錢賺吆喝的買賣。力所能及地做一做好事,給自己積點功德,覺得差不多就撤了,回到天上享清福。
但是,董奉是第一個把慈善做成事業(yè)的神仙,并不打算淺嘗輒止。他雖然治病不要錢,但是有條件:重病痊愈的,到山上栽五棵杏樹;小病痊愈的,栽一棵杏樹。在那個時代,再窮的人家,一棵杏樹不會是什么承擔(dān)不起的負(fù)擔(dān),大家也不會覺得有被施舍的尷尬,兩全其美。
過了幾年,董奉就有了一片十萬多株的杏林,郁郁蔥蔥??梢韵胂螅贩N也是很豐富的。董奉是神仙,把廬山上的群獸百禽招呼過來,做做游戲,表演一些娛樂節(jié)目,倒也其樂融融,而且林子里跟打了除草劑一樣,不生雜草,環(huán)境很好。后來杏子熟了,煞是喜人。董奉卻不允許開放杏林,不會任憑老百姓去吃。想吃可以,要收費。他在林子里蓋了個茅草倉庫,做起了“買賣”。
他貼了個通知:想買杏的同志,不需要跟我說,拿一罐谷子倒進倉里,就自己摘一罐杏回去。
這個通知一出,來買杏的人還真不少,什么品種都有,各取所需,跟個大超市一樣。董奉每年賣杏換來的谷子,成了慈善基金,他會根據(jù)需要救濟一些窮人,或者接濟一些出門在外沒了路費的旅人。這樣的支出,一年要發(fā)放谷子兩萬多斛。
那時的人跟現(xiàn)在的人一樣聰明,也想出了這樣一個點子:橫豎是一個罐子,我少盛點谷子,裝一罐子杏回去,豈不是很劃算?
當(dāng)時就真有人這么干。但董奉是個更聰明的神仙,他請那些老虎到林子來,可不是讓它們來陪著人娛樂的。它們的真實身份是這個杏林超市的保安,平時對你挺好,你要偷東西,就對你不客氣了。當(dāng)時有些動歪心思的人,一旦多拿了杏子,就跟自己按響了警報器一樣暴露了自己。這時其余買杏子的顧客就要看一場好戲:一群老虎吼叫著追過去,直奔那個心眼不實在的人。誰做的誰知道,臉色先紅了一陣,接著就白了,拿了罐子就逃。他一邊沒命地跑,杏子一邊嘩啦啦地掉。好不容易躲過追捕,回家一看,罐子里的杏跟帶去的谷子一樣多。
還有更出格的,干脆想空手套白狼,趁沒人的時候去偷。這回超市里的保安就不僅僅是嚇唬警告一下了,老虎們會一直盡職盡責(zé)地追他到家里,然后咬死他。親屬一看這群保安,就知道是因為偷了杏,火速把偷來的杏送回去,磕破了腦袋說無數(shù)個sorry。董老板也不多追究,會再讓肇事者活過來,效果比把他抓進派出所拘留幾天好多了。
董奉的慈善事業(yè)做得很立體,救濟的不單是你這個人的身,還有你這個人的心。更重要的是,他的慈善事業(yè)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杏林超市是不動產(chǎn),可以持續(xù)使用,而且后繼有人。
他曾經(jīng)治好過縣令女兒的重病,按約定,他娶了她。二人沒有子嗣,就收養(yǎng)了一個女兒。女兒十幾歲的時候,董奉因公飛仙而去。不過,杏林超市有很強悍的保安,沒人敢欺負(fù)這對母女,她們繼續(xù)著董奉的公益事業(yè)。
好的慈善行為不是一次性筷子,用完了就扔。那樣太浪費資源,也不真誠。好的慈善行為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同情和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一份有誠意有規(guī)劃的腳踏實地。好的慈善行為也不僅僅是有錢人的專利,就像神醫(yī)董奉,即便沒什么錢,但依然能把慈善事業(yè)做得風(fēng)生水起。
鏈 接
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yī)學(xué),醫(yī)術(shù)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并稱“建安三神醫(yī)”。董氏醫(yī)德高尚,對所治愈病人輕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時于樹下作一草倉,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董奉以所得之谷賑濟貧窮,后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yī)術(shù)高尚的醫(yī)學(xué)家,據(jù)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yī)處仍有杏林。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