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口眼歪斜方
我老伴78歲,半年前在打麻將時突然中風, 幸被親友及時送往醫(yī)院搶救,命是救過來了,但卻留下口眼歪斜、流口水的后遺癥。后來,一位中醫(yī)給開了個治面癱的方子,即生黃芪、制首烏各15克,防風、全蝎各10克,川芎、葛根各20克,當歸、赤芍各12克,白蒺藜30克,蜈蚣2條,水蛭、甘草各6克,升麻3 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老伴服用一段時間后見效,現(xiàn)在已經不流口水了。
河南洛陽 王貴全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口眼歪斜,又稱“面癱”,多是氣血不足,經脈空虛,突遭風寒侵入,引起肝風內擾所致。中醫(yī)治療以祛風活血、平肝解痙等法為主。
上方是“補陽還五湯”與“四物湯”合用的加減方。補陽還五湯是中風后出現(xiàn)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常用方;四物湯為養(yǎng)血、補血經典方。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水蛭等均有活血祛淤功效,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當歸能養(yǎng)血;生黃芪重在補元氣,氣行則血行;制首烏可補肝腎、益精血;防風入肝經,可祛風解痙;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風;葛根能生津舒筋、通利經脈,有擴張血管、解痙作用;蜈蚣、全蝎二味均能息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是治痙攣、抽搐之要藥;升麻升舉陽氣,它既走氣分,亦行血分,配黃芪能益氣升陽,配祛淤藥能增加化淤功效;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綜合分析,本方主要有益氣活血、平肝解痙、祛風止痛功效,適用于中老年體虛受風、日久不愈的面癱患者。
此外,在面癱的預防和治療期間都應該注意休息,尤其是年老體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壓、關節(jié)炎等慢性疾病的人,要保證睡眠充足,少看電視、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和過度疲勞,以利疾病的康復;注意膳食合理,少吃油膩滯胃、不易消化的食品,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來保證足夠的維生素攝入,另外還要吃一些米面、粗糧類食物,以保持機體足夠的能量供給,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受吹冷風、受冷水刺激。
中藥泡腳治足跟痛
3個月前,我因為勞累引起足跟部疼痛,嚴重時甚至足跟不敢著地承重,行走一會兒疼痛減輕,但行走路程稍長,疼痛又會加重;疼痛部位固定在足后跟,用手按壓疼痛更加明顯。后來,別人給我推薦一中藥方子泡腳,即: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當歸、川芎、川烏、干姜、白芨各10克,寬筋藤、金銀花藤各30克,大黃15克,分別研磨粉碎,再一起用布包好做成藥袋,然后放入洗腳盆里,加入溫開水泡腳,每日1次,以全身微微出汗出為度。同時,還要注意泡腳期間穿軟底鞋,避免走長路。我這樣泡腳2周,腳跟部疼痛果然明顯減輕,走路也逐漸恢復正常了。
廣西河池 金學東
.北京同仁堂重慶藥店中醫(yī)館張武副主任醫(yī)師點評:
足跟痛多見于老年,一般與骨質增生、骨刺形成有關。上方中,荊芥、防風祛風、解表、勝濕;羌活、獨活祛風、勝濕、止痛;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川烏祛風濕、散寒止痛;干姜溫運脾胃;白芨本為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藥,此處取其消散之功,有祛淤生新之意;金銀花藤,學名忍冬藤,一般臨床運用其清熱通絡之功,此處取其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效;寬筋藤功能舒筋活絡,祛風止痛;大黃有攻積導滯,瀉火涼血,行淤通經之效用,此處重在行淤通經。全方突出祛風勝濕,通絡止痛之法,對足跟痛有止痛之效。
中醫(yī)有腎主骨的理論,骨質增生、骨刺形成,是腎陽虛衰過程中的一種表現(xiàn)。有學者根據經典和古代醫(yī)家論述,認為這屬于“土”不制“水”,體內“水”“土”流失,運用培“土”制“水”的方法來糾正,即取一味白術200克煎水趁溫泡腳,取得奇效。我曾為病家用白術200克、淫羊藿150克、威靈仙60克煎水泡腳,也有緩解疼痛、恢復行走的效果。
老年性耳聾方
我今年79歲了,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耳鳴、聽不清別人說話,如果對方聲音大了又覺得不舒服,后來去醫(yī)院檢查,說是患上了老年性耳聾。醫(yī)生說這個病是因為年齡大了,聽覺系統(tǒng)老化而引起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后來一老友介紹了一治療老年性耳聾的藥方:靈磁石30克,石菖蒲20克,蟬蛻6克,砂仁、青蒿各15克,蒼耳子、升麻各10克,辛夷9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我服用一段時間,自己感覺還是有效果,聽聲音清楚了不少。
湖南衡陽 趙勁松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耳聾可以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引起,中耳炎、外傷、藥物等也可導致耳聾。老年性耳聾屬“久聾”范疇,因“腎氣通于耳”,老年性耳聾多與腎氣虛關系密切。
本方中,靈磁石(磁石)味辛性寒,入肝、腎經,既能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又可平沖逆、納腎氣,擅治肝腎陰虛之頭暈目眩、視力模糊、耳聾耳鳴等癥;石菖蒲味辛性溫,豁痰開竅、醒神健腦,《本草經》云其“通九竅,明耳目”,是開耳竅之佳品。二味伍用,一開一補,能讓啟閉開竅、聰耳之力益彰。青蒿味苦性寒,能清肝、膽之熱;砂仁理氣開胃;升麻可升陽益氣,助通竅;蒼耳子能疏散宣通、行氣活血;辛夷質輕上行、宣肺通竅。諸藥相配,能起到開閉通竅、擴張咽鼓管之功用。
本方對新近出現(xiàn)的耳聾有一定療效。據報道稱,有人采用上方為主,或配合針灸等療法,治療多種耳聾患者9例,均取得良效。不過,老年性耳聾是逐漸形成的,多屬生理性,且與腎氣虛衰有關,選用上方治療效果可能有限,患者不宜對此寄希望過高。
治早搏方
我今年70歲了,患有心臟病多年,今年入冬后我又出現(xiàn)了早搏,多的時候每分鐘有5~6次,后經老同事推薦,現(xiàn)在服用中藥調理,目前感覺早搏少很多,有時一天都感覺不到早搏了。這個治療方子是:太子參、麥冬、當歸、炒赤芍(酒制)各15克,紫丹參、苦參各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炙甘草各10克,煅牡蠣(先煎)30克,川芎15克。水煎服,對于不太嚴重的早搏,不妨試試。
重慶 李成致
北京同仁堂重慶藥店中醫(yī)館張武副主任醫(yī)師點評:
老年早搏,病情差異較大,最好找有經驗的中醫(yī)診斷,或做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以確定早搏性質,辨明是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還是心房纖顫(有些屬心臟器質病變有危及生命的風險)。這樣才有利于明白病的輕重緩急,更好地防治和急救。
上述方中,太子參補脾肺之氣,與麥冬配伍,適用于氣陰俱虛;當歸、赤芍、川芎、丹參養(yǎng)血活血,疏通血脈;茯苓健脾利濕,有寧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補中益氣,與補氣養(yǎng)血藥配伍,有補心氣、通心陽之效;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苦參本為清熱燥濕、祛風殺蟲藥,唐代藥圣孫思邈發(fā)現(xiàn)其有整復心律之效;煅牡蠣安神固氣。全方補心氣陰,養(yǎng)血通脈,對緩解和治療早搏有一定效果。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醫(yī)學界對炙甘草湯(炙甘草、生姜、人參、地黃、桂枝、阿膠、麥冬、麻仁、大棗、酒)、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五參圓(即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等治療各類心律不齊有頗多應用,取得不少成果,也已得到推廣。
我曾用桂枝、炒白芍、玉竹、苦參、北五味子各10克,煅龍骨24克,太子參15克,丹參20克,淫羊藿、鹿銜草各30克,治愈10多例老年室性早搏。
要避免早搏的發(fā)作,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還應該著重對生活方式和作息規(guī)律進行調整,如少喝濃茶、咖啡,不要吸煙、飲酒,不要過度熬夜,早睡早起,進行適當?shù)捏w育鍛煉等。應該強調的是,保持情緒穩(wěn)定對預防功能性“早搏”非常重要,因為臨床發(fā)現(xiàn),精神高度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誘因。
編后: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拔襾硭]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癥、安全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