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原是西方文論家們提出的一套頗具影響的理論,它是伴隨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思潮而誕生的文本理論?;ノ男?,也稱文本間性,首先由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娃在《符號學》一文中提出,“任何文本的構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轉換?!贝撕筮@一理論引起了許多學者主動參與到對互文性理論的討論以及建構中來,如法國批評學家羅蘭·巴特在為 《大百科全書》撰寫“文本理論”這一詞條時寫到: “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組織和引用已有的言辭?!覀儾荒馨鸦ノ男詢H僅歸結為起源和影響的問題;互文是由這樣一些內容構成的普遍范疇:已無從查出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識的引用和未加標注的參考資料。”由此可以看出,巴特的文本理論與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論是一脈相承的。也正因為后來許多研究者的加入探討,互文性這一概念變得更為復雜,所囊括的內容更為龐大。我們在引入這個舶來品之時所下定義也較為一致,如秦海鷹曾作如下界定:“互文性是一個文本把其他文本納入自身的現(xiàn)象,是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發(fā)生關系的特性。這種關系可以在文本的寫作過程中通過明引、暗引、拼貼、模仿、重寫、戲擬、改編、化用等一系列互文寫作手法來建立,也可以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通過讀者的主觀聯(lián)想、研究者的實證研究和互文分析等各種互文閱讀方法來建立。其他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學作品、文類范疇或整個文學遺產,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學作品,還可以泛指社會歷史文本。”由此,互文性實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的關聯(lián),既可指此文本之前與之相關的作品,也可指在此文本影響之下產生的改編作品和后人創(chuàng)作的相關作品。
互文性理論為我們的文本解讀提供了廣闊的研究視野,為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思想與意義提供了方式與方法,從而使我們的解讀趨向更加深刻與準確,這也為我們的解讀提供了另一種方略。
中學語文教學,從本質上來講,最為重要的是要準確把握文本,其次是如何將解讀呈現(xiàn)給學生。從這兩種意義來講,本文以為,如果能從互文性視角來正視中學語文教學,讓互文性理論在中學課堂上進行體現(xiàn)與運用,將會對語文教學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一方面這適應了當代文化背景下的理論要求,另一方面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格局。本文試就《木蘭詩》一詩的教學來看文本互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 互文文本的相互滲透: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是將兩篇或兩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鑒別、比較,對比著進行閱讀,圍繞著教學目標分析不同點與相同點。
1.《木蘭詩》與《陌上?!返谋容^賞析
在中學語文課堂上,選用相似文本來進行比較閱讀,是深化教學內容的方式之一。
同為樂府詩歌,《陌上?!放c《木蘭詩》一樣,具有永久的魅力,“很受讀者青睞,至今仍令人愛不釋手,顯示出它們深刻、豐厚的思想和藝術魅力,使得千百年來花木蘭的人物形象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秦羅敷也由此成為中國美女的通稱。兩首詩歌雖然形成的時間不同,但無論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人物的獨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現(xiàn)出‘至美’,這種超越現(xiàn)實的‘至美’貫穿始終,使得兩首詩歌在諸多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為刻畫人物的作品,仔細比較《木蘭詩》與《陌上?!穬稍?,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比如從人物的刻畫來看,同是塑造了流傳千古的奇女子,可兩詩刻畫人物的方法卻不同?!赌咎m詩》的一大特色是恰當的詳略濃淡處理,詳寫處又加以鋪排的藝術手法,層層推進,如寫置辦行裝,直接描寫木蘭,用“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來濃筆渲染,通過四處行走穿梭,一個灑脫干練的女性形象就脫穎而出了。像這樣的鋪排人物描寫,文中處處皆見。而《陌上?!穼懬亓_敷,突出地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kgvDR6A5maUxLl/SD3pcYg==寫秦羅敷的美,除了直接寫她的美外,還通過其他人見到羅敷后的情態(tài)動作來烘托羅敷的美。“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比藗冃蕾p羅敷的美,那么入迷、忘情。同為刻畫人物,所用筆法各不相同,側重點也不同,可都塑造了鮮明的藝術形象。通過同異的比較,學生對寫人的方法也就清晰起來,學習也就活起來了。
當然,人物塑造的方法比較僅僅是兩詩中一個方面的比較鑒別,在賞析之時還可以挖掘更多方面來比較、對照,提高審美鑒賞力。
2.美國動畫片中的花木蘭與中國人眼中的花木蘭比較賞析
教師教授《木蘭詩》一文,有時會選擇首先放映美國動畫片《花木蘭》,初步了解花木蘭在國外人們的心目中是個什么形象,接著來分析文本木蘭詩,最后比較電影與詩中所刻畫的木蘭是否一樣。這樣就能更好地緊扣文本,回歸文本,從而通過比較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美國人理解的花木蘭和我們中國經典文本里的花木蘭,是不一樣的……美國花木蘭是不守禮法的花木蘭,經常鬧出笑話的花木蘭。而中國的花木蘭呢?說她是英雄,這個英雄的特點是什么?沒有具體分析就會造成一種印象:美國的和中國的是一樣的?!焙苊黠@,美國動畫片《花木蘭》是美國文化背景下所催生的花木蘭,“她獨立、勇敢、追求個性解放,在‘個人奮斗’的人生軌跡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男女平等’意識的強烈認同,以及對個人的自由、幸福、理想的努力追求,都在某種意義上折射出了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人生態(tài)度”。而詩中的花木蘭,文本的前半部分突出的是木蘭主動承擔起男人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特點不在于他如何英勇,而是側重于從軍之前的親情;后半部分則是恢復女兒本來面目的自豪與自得。花木蘭是個女英雄,可文本所突出的女英雄的顯著特點不是在英勇善戰(zhàn)上,而是不忘女性本來面貌的女性美。這樣一來,對于課文的分析就不會流于形式。
二、 互文文本的改編:課本劇及其他寫作
課本劇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形式,學生主動參與對課文文本的改編并以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一方面對課文文章的改編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另一方面在改編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甚至能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發(fā)揮,將之改編成內容豐富、尊重原著又不失劇本生命力的好劇?!赌咎m詩》文本畫面感強,分木蘭紡織、木蘭從軍、木蘭征戰(zhàn)、木蘭還鄉(xiāng)四個場景,也可細分成從軍緣由、出征準備、辭家出征、歸家前夕、凱旋還朝、家人團聚六幕。除了依據《木蘭詩》外,還可以借鑒些戲劇作品,比如徐謂的雜劇作品中《雌木蘭替父從軍》就是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只有兩出:第一出是出征準備,第二出是旗開得勝和回朝成親。很明顯后人的戲劇作品對原詩有了增加。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自己寫劇本并表演,并依據實際還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充實,使人物個性更鮮明,人物形象更豐滿。這樣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語文課堂的形式更豐富,而且能提高學生感悟文學作品的能力,也是適應語文課改的新課堂。
在分析木蘭的形象之后,也可以設置一些環(huán)節(jié),教師提議每個人寫作一首小詩,目的是為了更深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熱情謳歌勞動人民的優(yōu)秀女兒。這一問題的設計,從比較別人創(chuàng)作的互文文本深化到自己動筆來創(chuàng)作,這一創(chuàng)作是對原文本的理解升華,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挖掘了學生的生活閱歷,將學生的生活和文本的學習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互文文本的引用
除了比較閱讀與課本劇及改寫之外,互文文本的應用還包括對與之相關的文本的引用與借鑒。
如有教師這樣導入:先播放黃梅戲《誰說女子不如男》,引起學生的興趣,再讓學生來談中國出現(xiàn)過哪些巾幗英雄,如穆桂英、秋瑾、劉胡蘭、江姐、木蘭,再順勢導入?;钴S在電視屏幕上的這些典型人物必定能活躍課堂的氣氛,也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木蘭詩》選自《樂府詩集》,那么對《樂府詩集》要做一定的介紹,《樂府詩集》中所收詩歌多為優(yōu)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是截取了某一生活場景或一個片斷來揭示矛盾沖突,反映民生疾苦,相比之下《木蘭詩》怎樣呢?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習完本詩,學生會歸納概括出,《木蘭詩》注重情節(jié)的起伏和故事的進程,因而傳奇色彩濃厚。
以上所述的例子都充分說明互文文本在教學過程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木蘭詩》的教學關注的不能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文本,還要關注其他文本。其他文本就像一面面的鏡子,通過其他文本的對照,從而獲得對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認識,進而了解到原文本的發(fā)展以及影響,從縱向橫向的比較中找到屬于原文本的藝術特性。這樣,學生的知識就形成了一張網絡,這些文本在學生的腦海中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將學生的認知推向更為開闊的境界中。
當然,要想靈活應用互文文本進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就要求教師本身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擴充自己的閱讀量,增加知識的厚度與寬度。
參考文獻
[1]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 2004.
[2] 王魏.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試析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電影評介,2008(19).
[3] 孫紹振.花木蘭是英勇善戰(zhàn)的“英雄”嗎——兼談多媒體與文本分析的關系.云南教育,2007(2).
[4] 湯蒙.異曲同工 至美比璧.閱讀與鑒賞,2006(10).
[5] [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6] 朱小紅,孫雷,鄒蘭春.《木蘭詩》教學實錄與評析.黑龍江教育,2010(Z1).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