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方孩子至上甘心“掏腰包”
思佳(公司職員):我比較相信“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英語得從娃娃抓起”這樣的話,自從女兒上幼兒園開始,我就一門心思地把女兒的教育放在了首位,尤其是與國際接軌的英語更不敢忽視。記得女兒六歲入小學那年,就正式跟一位英國的小伙子學習英語了,每小時100元的費用對于我和愛人這樣的工薪族的確是不小的支出,但為了寶貝女兒,我們只好省吃儉用豁出去了。慶幸的是,女兒的英語口語學得不錯,如今九歲的她已經能與外國客人簡單地日常交流了??擅鎸β膶W英之路與未來更加昂貴的費用,我還是充滿了疑慮與擔憂:女兒學得的英語知識與流出的白花花的“銀子”真的能成正比嗎?
劉成(8歲兒子的父親):當不少同齡孩子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時,我兒子還是地地道道的“門外漢”,他就是對這門外國語言不感興趣。無奈之下,我把兒子交給了一位二十多歲的加拿大姑娘,或許是外國姑娘的開朗樂觀影響了兒子,他終于“入門”了。見兒子有了興趣,我早把每學期六千多元的學費拋至了腦后。整整一個學期下來,兒子的英語說得也有模有樣了,我正欣喜之時,可學校的英語測試又給了我重磅一擊,兒子七十多分的成績在班里還是墊了底,看來英語學習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高薪請外教也不是通往羅馬的“完全之策”。
王玲(小學教師):身為一名教師,我深知對孩子的教育不能“追逐潮流”,因此當不少家長熱衷于“外教熱”時,我絲毫不為所動,依然讓10歲的兒子受教于本土專職英語教師的手下,可兩年下來,我竟然發(fā)現兒子對英語學習有了排斥心理,總覺得那些單調的音標單詞識記起來枯燥極了。偶有一日,我?guī)鹤尤ネ饨逃⒄Z班旁聽,霎時便被那寬松的教學氛圍、有趣的互動游戲所吸引了,瞬間兒子興致大增,學得情趣盎然,津津有味。見狀,我便義無反顧地比以往高達三倍的學費,讓兒子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外教小學員”。
教學方外教是不可少的“招牌”
劉經理(某大山英語負責人):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與國際接軌,身為把英語作為母語的外教教師,在口語交流、發(fā)音技巧中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請進來,走出去”成為我們教學不斷發(fā)展的必備模式之一。目前我校已經有5、6位外籍教師,他們的教育理念與課堂活動為整個學校的發(fā)展輸送著新鮮的養(yǎng)料,也贏得了不少家長學生的青睞,盡管需要為這些外教教師支付昂貴的高薪,但他們?yōu)閷W校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不容小視的,可謂是多方共贏。
陳老師(某劍橋英語學校教師):面對沸沸揚揚的“外教熱”,不少家長對外籍英語教師有著盲目的追捧心理,真是應了中國那句俗語“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尤其是暑假招生期間,一旦打出了“金牌外教”“外教1對1”的招牌,家長學生們就會紛涌而至,其火爆程度出人意料。既然“外教”已經成為了諸多英語學校招生的“有利標桿”,那何不花些心思多請些“外來的和尚”呢?
專家方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張騰(英國培生教育集團環(huán)球雅思華南區(qū)副總監(jiān)):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英語變得尤為重要,因此不少家長都竭力地為孩子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語言環(huán)境乃至成長環(huán)境,因此“外教”成了時代高度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但目前中國外教的整體現狀還不容樂觀,不少外教沒有拿到專業(yè)的資格認證書就上崗了,再加上有些英語培訓機構為了控制成本,急于牟利,導致在教師審核中不嚴格把關,“自鉆空子”,因此外籍教師的持續(xù)化培訓與管理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與整治,從而使魚龍混雜的外教市場更為公正、純凈。
朱善萍(南京外國語學校教授級高級教師):其實,學習英語的途徑有很多,“花高薪請外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少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盲目跟風,甚至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這是極其不可取的。其實,家長自身對孩子英文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影響力更大。一位叫楊華夢的同學從小沒有接受過任何的外教,但她的父母從兒童時期開始就與她共同看一些英語電影,讀一些英文兒童讀物,聽一些英語磁帶,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加上她自身的勤奮努力,使她成為中央電視臺希望英語風采大賽的亞軍,最后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看來,外教不是萬能的,金錢也不是萬能的,但濃郁溫馨的親子共享英文教育卻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胡艷寧(河南高校資深英語教師):在選擇外教時,家長們一定要慎重行事,首先要明確孩子的英語需求。比如聽力、口語兩方面的訓練,外教普遍占優(yōu)勢,而對于語法和英語閱讀、寫作之類的,則是本土專職教師功底深厚。此外,家長千萬不可報以立竿見影的速成心理,而要注重孩子在英語學習中的思維拓展與能力培養(yǎng),否則短期的見效也只是一時的“水中月”,即使花費了昂貴的學費也未必有所相應的回報。
看來,在流光溢彩的“外教招牌”前,仍需廣大家長朋友擦亮雙眼,辨別真?zhèn)?,冷靜看待高學費下追捧的“外教熱”。惟有尊重孩子的學習需求,因人而宜地采取適當的學習方法,即使是“本土教師培養(yǎng)”或是“父母引領”還是“自我學習”,都能踏上陽光和諧而又經濟的“學英之路”。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