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自信,與父母日常生活的語言交流的積極與否有很大關系。
一個星期日,我到臺灣木柵山上的茶園喝茶。茶館中顧客滿座,十分熱鬧。這些茶客中,有的是數(shù)位好友大嘗山上野味,有的是攜家?guī)Ь炱奋e聊。突然,我聽到身后一位母親的斥責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孩子在玩吹泡泡,卻吹不出來,母親一問之下才知孩子在小瓶中加了清水,當即便斥責道:“笨蛋,你不能加清水的!”這正是我所指的消極的話,更糟的是,這句話中還加上了貶損孩子能力的“笨蛋”兩個字。
這位媽媽顯然并未察覺自己所言有什么不對,我想她平時對待孩子也可能就是如此。如果她知道這種消極且?guī)u的言辭,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毫無益處,而且有害,她肯定不會這么說的。因為,消極的話只會打擊別人的自信心,批評或貶損的詞只會讓孩子退縮、沮喪。
如何使孩子在媽媽們所關心的功課,或我所關心的生活能力上有信心地學習,且有進步呢?記得,曾經(jīng)有一個孩子就因為在幼稚園的學習中,被老師罵了一句“笨蛋”,結果,我花了近三年的時間來輔導他的父母,才幫助這個孩子慢慢重建信心,愿意學習新的事物。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少說消極負面的話,諸如“不能”“不準”“小心”等,批評或貶損的話更不宜說。
那到底應該怎么說sY44Rf1tw0s6ShLLkPCf34vA2jEkJ162g/0XV0lt7i4=呢?以上為例,當這位母親發(fā)現(xiàn)孩子的泡泡吹不出來是因為他加了清水后,如能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泡泡能形成的原因是因為肥皂水的關系,加清水是吹不出來的?!比绱说慕虒Р拍苁购⒆用髁耸吕?,才能讓孩子有信心接納和學習新事物。
進一步舉例而言,當你和孩子一起上街,孩子一路在前面蹦跳走著,突然你發(fā)現(xiàn)有一攤水或一條溝在前方,你急于提醒孩子,此刻你會說什么?絕大多數(shù)媽媽的典型反應是“小心”“有水”“不要”等,遺憾的是,孩子還是踩到水或腳進溝,為什么?因為在那一剎那,消極的話對他而言毫無幫助,反而使孩子更緊張而不知所措。
積極的話是這么說的:“停住”“向右(左)跳”“跳過去”等,這些有建設性的指示才能讓孩子很快接收到并遵照指示反應。別說:“跟你說過,不要跑!”“乖乖跟我走!”要說:“你反應真快!”“你表現(xiàn)得很好!”如此,相信孩子能學到道理,并受益終生!
鐘思嘉,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健康家庭協(xié)會理事長?,F(xiàn)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首席專家兼副所長、家庭教育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黑龍江省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基地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