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本鋒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北京 100012)
2010 年11 月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以下簡稱環(huán)保部)就《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征求思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思見,該征求思見稿第一次嘗試將PM2.5列人中國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不過當時考慮到在全國范圍內實施PM2.5標準的時機尚未成熟,僅在附錄中規(guī)定了PM2.5濃度的參考限值,并未將PM2.5納人必測項目,但卻是中國第一次在環(huán)境標準中正式提出PM2.5這一概念,在該征求思見稿中將PM2.5作為細顆粒的代號,將其定義為:細顆粒物(PM2.5)——指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2.5μm的顆粒物。2011 年環(huán)保部發(fā)布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思見稿)中,將PM2.5正式列人了環(huán)境空氣污染物一般項目中,但對PM2.5的描述略微進行了改動,將其描述為:顆粒物(PM2.5)——指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2.5μm的顆粒物,也稱細顆粒物。2012 年《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正式發(fā)布時,未對PM2.5進行定義,僅將其放在了術語“顆粒物(粒徑小于等于2.5 微米)”的英文名稱Particulate matter(PM2.5)中。
由此可見,目前在中國環(huán)境領域還沒有正式為PM2.5進行中文定名。與此同時,自從2012 年PM2.5正式進人《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后,伴隨著幾次中國中東部地區(qū)的大范圍霧霾天氣,民眾切實感受到了PM2.5對于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也使得PM2.5這一外來詞迅速為社會公眾所熟知,其知名度甚至超過了中國環(huán)境領域內的所有詞匯。由于沒有統一的中文名稱,人們在指代PM2.5時較隨思,主要有“人肺顆粒物”“可人肺顆粒物”“細顆粒物”等幾種叫法,也有直接稱其“PM2.5”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PM2.5中文名稱的混亂,不利于各界人士進行相關的研究和交流,因此亟須給PM2.5確定一個中文名稱。
1997 年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EPA)第一次提出PM2.5這一概念并將PM2.5列人污染控制指標。EPA文件中直接將PM2.5作為污染物項目名稱,將其定義為fine Particles,中文翻譯為“細顆粒物”。PM10同樣直接作為污染物項目名稱,但沒有直接定義,而PM10-2.5被定義為inhalable coarse Particles,中文翻譯為“可吸人粗顆粒物”。歐盟環(huán)境委員會2008年制定的歐盟空氣質量標準中將PM2.5作為污染物項目fine Particles的代號,描述形式為fine Particles(PM2.5),中文翻譯為“細顆粒物”。日本環(huán)境省2009 年制定的空氣質量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the PM2.5中將PM2.5作為污染物項目Fine Particulate Matter的代號,描述形式為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中文翻譯為“細顆粒物”。
中國環(huán)境領域內有關顆粒物的名詞有降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人顆粒物、細顆粒物等。
大氣降塵的定義見于中國國家標準《環(huán)境空氣降塵的測定 重量法》(GB/T 15265—1994)中,其定義為在空氣環(huán)境條件下,靠重力自然沉降在集塵缸中的顆粒物。其定義比較模糊,沒有考慮顆粒物的粒徑大小。
總懸浮顆粒物(TSP)的定義可見于《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中,其定義為“能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0μm的顆粒物”。此定義主要依據顆粒物的空氣動力學粒徑,定義比較明確。
可吸人顆粒物(PM10)的定義同樣見于《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中,其定義為“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μm的顆粒物”。此定義主要依據顆粒物的空氣動力學粒徑,定義比較明確。
細顆粒物這一術語見于《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其在定義顆粒物(粒徑小于等于2.5μm)時稱“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μm的顆粒物,也稱細顆粒物”??梢娂氼w粒物的劃分主要依據顆粒物的空氣動力學粒徑,但該標準并沒有直接給出細顆粒物的定義,而是將細顆粒物作為顆粒物(粒徑小于等于2.5μm)的別稱。
由以上定義可見,總懸浮顆粒物、可吸人顆粒物、細顆粒物雖然在劃分上均依據顆粒物的空氣動力學直徑,但在命名上并沒有完全體現劃分原則,且命名規(guī)則不統一。總懸浮顆粒物在命名上主要考慮顆粒物的懸浮特性,可吸人顆粒物主要考慮顆粒物的健康學效應,而細顆粒物主要考慮的是顆粒物粒徑大小。
PM2.5作為眼下關注度很高的一個外來詞,在學術界一般直接使用該縮寫形式PM2.5,并沒有造成理解上的誤會。但在媒體用語和公眾生活中,PM2.5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中文名稱,影響了大家對PM2.5的理解和認識。
為使中文名稱能夠準確體現PM2.5本身的含義,建議將其中文名稱定為“顆粒物2.5”,并定義為“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μm的顆粒物”。這樣從中文名稱上就可以直接反映出顆粒物劃分的依據,且容易和其他顆粒物進行區(qū)分。同時按照統一的顆粒物命名規(guī)則,可將TSP的中文名稱定為“顆粒物100”,PM10的中文名稱定為“顆粒物10”,如果以后出現更小粒徑的顆粒物,依然可以依此規(guī)則進行命名。有的學者認為“顆粒物2.5”容易和粒徑為2.5 微米的單一顆粒物混淆,實際上我們所關注的顆粒物從TSP到PM2.5,都是某一粒徑以下或某一粒徑范圍內顆粒物的全體,一般不關注單一粒徑的顆粒物(如粒徑為10 微米的顆粒物),所以此種命名方法并不會造成顆粒物定義的混亂。
另外,考慮到總懸浮顆粒物、可吸人顆粒物等名稱已經為社會所認可,則可以允許細顆粒物作為又稱繼續(xù)使用。鑒于國際上普遍將PM2.5稱為“fine Particles”,為便于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考慮采納其中文含義,將“顆粒物2.5”定義為“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μm的顆粒物,又稱細顆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