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倫
摘 要:對古代漢語教學而言,教學理念的革新是整個古漢語教學的核心內容。在定位上,除了應該將其看成是語言課程之外,還應當把它視作文化課程。在實際授課中,應該突出整體的文化語境,樹立一套系統(tǒng)的語言觀念。只有確立好了這種教學觀念之后,才可以讓學生具有學習目標。
關鍵詞:古漢語;文化語境;知識系統(tǒng);跨學科
對于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古代漢語是一門基礎課、必修課,從開設至今已有60多年。在這60多年里,古代漢語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課程,是學好其他語言課程的基礎。教師把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漢語著作的能力看成是自己的教學目標。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人們開始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不斷學習和吸收國學典籍中的知識早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與此同時,現(xiàn)在學習古漢語的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們有著很多新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所以深化古代漢語教學勢在必行。
一、古代漢語的定義
眾所周知,教育改革的核心便是革新教學理念。教學理念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具有定向性以及指導性,它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向老師指明“為什么要這樣做”。在現(xiàn)如今的古代漢語教學課程中,老師們不僅僅把這門學科看成是語言課程,更應該將其看作是一門文化課程。第一,語言從自身上講,它本是一種文化,而絕非工具,因為這種語言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生活觀、審美觀以及思想觀。比如,楊義在談論我國古代時間標志時就指出,中國人在時間上不同于西方人采用“日-月-年”,而是習慣性地使用“年-月-日”來表示。從這些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人重視時間的總體性。對于我國的古代漢語而言,其中蘊含了字形、詞義、句法等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恰恰組成了一個文化密碼,只有破解了這些文化密碼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第二,站在發(fā)生學的角度,應該把語言學習與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對于我國的古代漢語而言,它并非是單獨的一種僵化體系,而是來源于生活,所有的古代漢語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它勢必要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所以,當老師們在傳授古代漢語時,應該把本國文化融入進來,并將古代漢語和宗教學以及哲學聯(lián)系起來。
二、在古代漢語課堂上,構造文化語境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課堂上,首先要對古籍進行講解,這是學習古代漢語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管是詞語、語句還是語法,都要在古籍的講解中得到了解和認識。正如之前所說,要想學好古代漢語,就勢必要將語言和文化相互聯(lián)系。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字、詞、句的意思,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們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以及魅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老師在傳授古代漢語知識的同時,非常有必要構造一個文化語境,這種文化語境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字、詞、句的講解;另一個則是對整篇文章的解析。
當老師們在對古漢語進行教學時,應該將禮制、風俗以及宗教等充分融合進來,這樣不但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在《詩經·七月》一文中寫到:“七月亨葵及菽”對亨字的解釋?!昂唷痹诖藭r便涉及古代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由于封建迷信,古人對大自然感到敬畏,從而對神靈感到崇拜,對眾神的膜拜直接產生了古人的祭祀行為。古代的這種祭祀過程很好地解釋了亨、烹、享這三個字之間的關系。即有神靈保佑則為“亨”;用食物獻祭則為“享”,最后在對“富”字進行拆分,從而誕生了“烹”字。這三個字從字面意思上看都是一樣的,之所以會這樣逐漸演變成現(xiàn)代漢字,其主要原因還是受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深遠影響。
三、要樹立一個語言知識系統(tǒng)
語言知識是一個龐大的體系,老師們應該在系統(tǒng)中把握語
言,一旦將這種語言知識控制好之后,將會起到講解更清晰、更透徹的作用。在構建這種語言知識時,應該從共時以及歷時兩方面入手。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之間存在“源”“流”關系,“源”是指語言的源頭,即古漢語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而“流”就是指現(xiàn)代漢語,亦是指古漢語發(fā)展而來的流。通過這樣的演變,可以建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知識體系,把握住詞義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變化軌跡,同時也可以理解詞和詞之間的關系。比如,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媳婦”,為什么稱之為“媳”?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就只有從“息”字的演變開始談起了?!跋薄边@個字從詞源上分析,與“息”有著密切聯(lián)系,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成“已婚婦女(息),要承擔生育兒女的義務,所以被稱之為媳。”從這方面我們不難看出,之所以稱妻子為“媳婦”完全是站在生育角度而言的。這樣一來,我們便知道“息”到“媳”字的演變過程了。
站在共時的角度看,漢語的系統(tǒng)詞匯呈現(xiàn)網狀結構,對語言系統(tǒng)中詞和詞諸元素的并列、含義、有序關系進行梳理,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白和了解古代漢語中的詞義內涵,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出古代漢語中詞語和詞語之間的關系。
四、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探討跨學科問題
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單方面地按照課本上的知識來死記硬背,還需要靈活運用,需要結合當今科學發(fā)展的總趨勢,與同種語言學科之間相互協(xié)調、互動,要加強與心理學、哲學、人類學以及邏輯學之間的聯(lián)系,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視角對人類的語言有更深層的了解,解決各種復雜的語言問題。這種跨學科教學可以提升古代漢語教學的廣度以及深度。
簡而言之,古代的漢語教學具有民族性,也具有知識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并不能把古代漢語看成是一種教學工具和手段,更應該將其看成是一種文化,老師要從自身做起,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教學目標更加透徹和鮮明,也
只有這樣才可以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古代漢語教學方法。在外來文化不斷涌入我國的今天,學好古漢語文化顯得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李海,鄧娜,楊小雯.論教學理念及其對教學的影響[J].教學研究,2013(3):232-235.
[2]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4-116.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2)[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448-449.
[4]黃侃.文字聲韻訓詰筆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5-118.
(作者單位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學院中文系)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