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在近年來的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的聲譽。由其巨大的文學(xué)成就而被尊為“加拿大文學(xué)女王”,是時下國內(nèi)外文壇、學(xué)界備受關(guān)注的熱點人物。阿特伍德在許多作品中都融入了神話因素,并且以其女性特有的視角,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詮釋神話人物形象?!短K珊娜·穆迪日記》(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1970) 是阿特伍德早期創(chuàng)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詩集。這部詩集對阿特伍德后來的創(chuàng)作,乃至整個加拿文學(xué)界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形象,被公認為有著典型的加拿大人的雙重性格——即對加拿大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又愛又恨的矛盾感情。
雖然該詩集的題材,主要取自穆迪夫人的小說《叢林辛酸淚》(Roughing It in the Bush) 和 《拓荒生活》(Life in the Clearings),但正如阿特伍德在該詩集的編后記中寫道的那樣,“這些詩可以與穆迪夫人的書聯(lián)系起來閱讀,但也不是必須如此。因為它們已經(jīng)與原著相脫離了,正像其他詩與其所描述的事件相脫離一樣”(Atwood,1970:62)。這些詩的創(chuàng)作靈感還來源于阿特伍德童年時代的叢林生活和閱讀經(jīng)歷。阿特伍德的父親是一位昆蟲學(xué)家,每逢夏季多半要做野外考察。而童年時代的阿特伍德,多是跟隨父親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北部的荒野中度過一個又一個夏季的。這種叢林生活經(jīng)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阿特伍德的思維方式和她對外界的認識。對于阿特伍德來說,一種事物會變化為其他事物,人也可以改變自己是完全可能的事。童年的閱讀材料,尤其是格林童話對阿特伍德的寫作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此外,許多評論家指出,阿特伍德詩歌和散文中存在的原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諾斯諾普·弗萊(Northrop Frye)的影響。諾斯洛普·弗萊是原型理論代表學(xué)者之一,也是阿特伍德在大學(xué)時代最尊敬的老師之一。阿特伍德本人也說道,弗萊對她產(chǎn)生了“獨特的、實踐的和包容的影響”(Cooke,1998:63-4)。筆者擬從神話原型理論分析這個角度入手,解析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這一形象的神話原型,試揭示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無意識活動,以期更好地解析《蘇珊娜·穆迪日記》這部詩集。
神話原型批評學(xué)派力圖發(fā)現(xiàn)文學(xué)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各種意象、敘事結(jié)構(gòu)和人物類型,找出它們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別是神話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廣泛應(yīng)用于對作品的分析、闡釋和評價,從而為文學(xué)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拓展了新空間。榮格認為,人類的意識中有一種種族記憶,這是由遺傳自先祖而被壓抑和遺忘的經(jīng)驗所構(gòu)成的集體無意識。組成集體無意識的心理素材是原型或原始意象,而這些原型和意象則廣泛存在于宗教和神話中(榮格,1997:39-40)。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把這些原型和意象從無意識的深淵中挖掘出來,并將其轉(zhuǎn)化使之能夠為同時代人的心靈所接受,由此賦予作品以更為深邃的內(nèi)涵和更大的藝術(shù)價值。
弗萊認為,“文學(xué)形式不可能來自生活,而只能源自文學(xué)傳統(tǒng)”(Frye,1971:97),因而文學(xué)歸根結(jié)底來自神話。神話是主要的激勵力量,它賦予儀式以原型意義,又賦予神諭以敘事的原型,因而神話就是原型。
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大母神”的形象。在羅馬神話中,“大母神”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原始蠻荒的社會。女神是以一個女性巨人的形象來到人間的。她首先劈山開路,日夜勞作,將荒地變?yōu)楦铩=又?,她教會了人們?nèi)绾胃N獲取溫飽。經(jīng)過長期艱辛的努力,荒原終于變成沃土。在人們享受著豐足、無憂的生活時,女神卻因終日勞作而失去了愛情和孩子,消失在痛苦的黑暗里?!按竽干瘛笔亲钤嫉脑团孕蜗?。她具有一切母系社會家長的特征:兼有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豐產(chǎn)、對土地的超常理解、同自然的親密關(guān)系、獨立和自我抑制。
像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母神一樣,阿特伍德筆下的穆迪夫人所生活的加拿大也是一片如原始般的蠻荒土地,充溢著貧困和荒涼。這就為穆迪夫人以“大母神”形象的出現(xiàn)提供了背景。例如,穆迪夫人經(jīng)歷的“兩次火災(zāi)”體現(xiàn)了其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一次發(fā)生在夏天的室外,她不忍心吵醒熟睡的孩子們;第二次,發(fā)生在冬天的室內(nèi),孩子們已經(jīng)“醒來,啼哭”。詩中寫道:
我把他們裹好,帶他們/出門到了雪地里。/然后我試著營救/他們關(guān)于房子被燒焦的/夢的殘留:毯子/暖和的衣服,安全地帶/被烤焦的家具和他們一起被丟棄/在一片白茫茫的混亂里。
雖然穆迪夫人對待這兩次火災(zāi)的態(tài)度和做法有些不同,但憑著求生的本能、堅定的意志,她兩次都成功地將她的孩子解救出來。
為了在荒野中生存下來,除了有堅強的意志之外,穆迪夫人還必須對荒野有深刻的理解。穆迪夫人孩子們的死亡已經(jīng)預(yù)示了人們與這片土地合為一體的唯一方式——死亡。在 《一個年輕兒子的溺死》(Death of a Young Son by Drowning)一詩中,阿特伍德寫道:
他,曾成功地航行/在他自己出生的危險之河里/再次動身//在一次探索的航行中/進入我漂流其上/卻無法觸及其權(quán)利的土地。
穆迪夫人雖然來到了這片土地,但卻無法擁有它。然而,她認為她那死去的兒子卻已得到了這片土地的所有權(quán)。在這首詩的結(jié)尾,穆迪夫人把她那死去的兒子“種在這個國家/像一面旗幟”。人們常會在新發(fā)現(xiàn)的土地上插“一面旗幟”來宣布對其擁有所有權(quán),而穆迪夫人的這面“旗幟”則宣告了活著的她無法得到的對荒野的所有權(quán)。在另外一首詩《其他孩子們的死亡》(The Deaths of he Other Children)中,這一想法變得更為肯定:
我的手臂,我的眼睛,我的憂傷的/詞語,我那已潰散的孩子們//我走到的任何地方,沿著/簇葉叢生小徑,我的裙子/被蔓延的荊棘拖曳//他們用他們的手指抓住我的腳后跟。
在這里,穆迪夫人死去的孩子們已經(jīng)與自然融為一體,并伸出手臂,“用他們的手指抓住”穆迪夫人。
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最終選擇了黑暗。但是,阿特伍德并沒有讓她就此消失,而是讓她在死后復(fù)活并出現(xiàn)在多倫多的公交車上。希爾曼 (Hillman)指出,當(dāng)代人的主要需求是承認“我們不是真實的”,即承認我們對自己以及對世界的看法都是虛幻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只是精神,存在于我們的情感和意象的永恒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實中,并與科技化的西方文化中有限的物質(zhì)和經(jīng)驗做斗爭 (轉(zhuǎn)引自VanSpanckeren,1988:201)。 “大母神”的意象在阿特伍德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現(xiàn)。與希爾曼的觀點相似,阿特伍德也認為死亡可以使我們脫離普通的人類生活,更接近精神的或神的領(lǐng)域。用希爾曼的話來說,即“靈魂生來就不是人類,而是與其非人性密切相關(guān)”(轉(zhuǎn)引自VanSpanckeren,1988:202)。阿特伍德正是通過穆迪夫人的復(fù)活,將其升華為加拿大精神的代言人。
奧德修斯是特洛伊戰(zhàn)爭中的英雄。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歷經(jīng)十年漂泊,經(jīng)歷許多磨難,與驚濤駭浪和妖魔鬼怪搏斗,最終回到了故鄉(xiāng)。奧德修斯早已成為西方文學(xué)中遠離家園、遠離過去的流浪人物的原型,后來還逐漸演變?yōu)閷ふ胰祟惥窦覉@的原型,即成為了追求真理和生命意義的象征。在現(xiàn)代西方文學(xué)中,奧德修斯已經(jīng)成為了尋找自我定義和自我價值的變體,象征著所有在經(jīng)歷失敗后又成功找到精神家園的個體的孤立和孤獨。
從阿特伍德的作品來看,她對奧德修斯的故事,以及人們離開家鄉(xiāng)去尋找自我的主題也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例如,《珀涅羅珀記》(The Penelopiad)就是對奧德修斯神話故事的改寫。同樣,在塑造穆迪夫人形象時,阿特伍德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奧德修斯這一神話原型的影響。
阿特伍德常常在作品中“采用旅行結(jié)構(gòu),尤其是降至精神領(lǐng)域的旅行”(VanSpanckeren,1988:201)?!短K珊娜·穆迪日記》代表了阿特伍德對過去和現(xiàn)在的解讀,同時也描述了阿特伍德本人在時間上的象征性旅行與穆迪夫人在空間上的旅行的混合。阿特伍德描述的穆迪夫人,在加拿大的生活是通過一個雙重旅行表現(xiàn)出來的。第一個旅行在時間上是正向的。阿特伍德根據(jù)真實的歷史,敘述了想象中的穆迪夫人在移民經(jīng)歷中應(yīng)該做出的反應(yīng)。該詩集分為三部分,第一組日記記述了從1832年到1840年,穆迪夫人初到加拿大時的情況和在陌生國土和人民中為生存奮斗過程中的逐步改變和異化;第二組日記記述了從1840年到1871年,穆迪夫人移居貝爾維爾鎮(zhèn)期間對社會和叢林荒野中的歲月的反思和認識,即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卻又對自然感到陌生和恐懼;第二組日記將穆迪夫人從1871年一直到該詩集發(fā)表的前一年1969年,阿特伍德讓莫迪的敘事生命超越了死亡,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被埋葬的莫迪在詩中轉(zhuǎn)化成人地桀驁不馴的精靈,最后以一位老婦人的形象出現(xiàn)在多倫多的公共汽車上,“以老前輩的口氣譴責(zé)加拿大背離了歷史傳統(tǒng)和曾有過的開拓精神,把自己封鎖在水泥和玻璃的世界里”(傅俊,2003:223)。穆迪夫人的這一潛入地下又重新升至地面,與奧德修斯的地獄之旅又有幾分相似。
第二個旅行在時間上是逆向的,回到了原始的荒野,即一個需要被表達或命名的世界。在圣經(jīng)中,有大衛(wèi)戰(zhàn)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但在許多加拿大版的“‘大衛(wèi)與歌利亞’的故事中,獲勝的卻常是歌利亞”(Atwood,1996:58)。在這部詩集中,穆迪夫人生活的加拿大原始荒野也扮演了歌利亞的角色。穆迪夫人經(jīng)過這次逆向旅行產(chǎn)生了變形,逐漸被無情地變?yōu)樗谡蚵眯兄邢胍髟谆蛱与x的風(fēng)景,即象征了大衛(wèi)又一次敗給了歌利亞。然而,在這一變形過程中,穆迪夫人對于自己將會變成什么并不確定。例如,在“狼人”一詩中,她“不能預(yù)料”她的丈夫歸來時“將看到什么”。阿特伍德通過“把她從里面移到外面”,即將處在荒野中心的穆迪夫人移到荒野之外,使荒野轉(zhuǎn)移穆迪夫人的中心,于是,在逆向旅行的終點,穆迪夫人變成了“這片她曾憎惡的土地的精神” (Atwood,1970:64),“變成了一艘整個自然世界都居住于其中的 ‘綠色方舟’” (Gorjup,2006:137)。
弗萊指出,文學(xué)的敘述程式呈現(xiàn)出一個連續(xù)循環(huán)的模式,即英雄的誕生或復(fù)活、英雄的成長和勝利、英雄的末路和死亡,以及英雄的再生 (Frye,1971:158-9)?!短K珊娜·穆迪日記》中的穆迪夫人也經(jīng)歷了這一系列的過程。然而,盡管阿特伍德常在作品中描寫旅行,但在這部詩集中,她并沒有讓加拿大人通過旅行去尋找穆迪夫人這位偉人母親形象,而是親自跨越時間回到過去,通過描述歷史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來啟發(fā)加拿大人。
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在《白衣女神》(The White Goddess)中描述了“三重女神”的形象,即集黛安娜——處女性守護神、狩獵女神和月亮女神,維納斯——性愛和形體美的女神,以及赫卡特——黑夜和冥界的女神這三者于一體的形象。阿特伍德在《生存》(Survival)一書中指出,在加拿大文學(xué)中也存在著“三重女神”的形象,但奇怪的是在加拿大黛安娜常常夭折,維納斯幾乎從不露面,赫卡特卻會頻繁出現(xiàn)(Atwood,1996:199)。在某種程度上,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也體現(xiàn)了作為“三重女神”之一的赫卡特(Hecate)形象。
古希臘神話中的赫卡特是一位相貌美麗,擁有著巨大力量的女神,也是唯一受到宙斯敬重的提坦神。她常被描繪為月亮女神的形象,也是珀爾塞福涅在冥界的好友,被冥王哈底斯禮待為冥界永久的貴賓。赫卡特也常常讓人們想起變化的重要性,幫助人們從過去,尤其是那些阻礙我們發(fā)展的過去中釋放出來,并接受變化。有時,她會讓我們放棄熟悉和安全的地方,而踏上走向靈魂的旅程。無論她何時拜訪我們,她總會指引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事物,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正像赫卡特幫助人們產(chǎn)生積極的變化一樣,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在整部詩集中都在發(fā)生著變形。變形始于該詩集的第二首詩《更多的抵達者》(Further Arrivals):“夜里,我的大腦/摸索著緊張/散發(fā)出恐懼的觸須/仿佛熊那樣多毛?!蓖瑫r,她也渴望著發(fā)生變形,“我需要狼眼去看清/真相”。在 《第一批鄰居》(First Neighbors)中,穆迪夫人已經(jīng)發(fā)生變形,“我長出了一種帶裂痕的防水油布一樣的/皮膚”,但她還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在“狼人”中,穆迪夫人感到她的丈夫正在發(fā)生變形,但她還不知道他究竟會變成什么:
不在我的視野中/他會變成什么/其他某種形態(tài)/與林下植物/混和,搖搖擺擺穿過水塘/這樣偽裝以防范那些正在傾聽的/沼澤動物/她想象著她的丈夫會變成某種動物,然后再回來改變她,或者在他回來之前,她自己已經(jīng)會發(fā)生變化,/他也可能改變我/用狐貍的眼睛,貓頭鷹眼,/八層的/蜘蛛眼/我不能預(yù)料/他將看到什么/當(dāng)他打開這扇門時。
在《照鏡》(Looking in a Mirror)一詩中,穆迪夫人發(fā)現(xiàn)她的外表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她也意識到,她還從未完全認識過自己,“(你僅僅找到/你已有的外形/但若是你已忘記它/或發(fā)現(xiàn)你從來就不曾認識它會怎樣)”。然而,此時的穆迪夫人還沒有真正發(fā)生變形。在《離開叢林》(Departure from the Bush)中穆迪夫人說道:“我尚未完成;在夜里/沒有燈我便看不見?!?/p>
在 《古老的銀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 Taken in Old Age)一詩中,“光”毀掉了銀版照相法,穆迪夫人變成了月亮:
我的頭笨重地/反射著太陽/……//沿著軌道/我繞著/蘋果樹旋轉(zhuǎn)/白白的旋轉(zhuǎn)著的/星星圍繞著我//我被光/吞食掉。
此時的 “光”,對穆迪夫人已經(jīng)不再具有積極作用。在《圣經(jīng)》中,光象征著上帝。而在加拿大,“大自然這位慈祥母親的形象已經(jīng)替代了那位嚴肅的天堂父親的上帝形象”(Atwood,1996:50)。其實,作為拓荒者進入?yún)擦稚钐庨_始新的生活,與進入 “廣袤的黑暗”(Atwood,1970:12)是同義的,而此時的穆迪夫人顯然已經(jīng)放棄了原來的信仰,而在努力與荒野融為一體。在《愿望:變形為紋章學(xué)的象征》(Wish:Metamorphosis to Heraldic Emblem)中,穆迪夫人已經(jīng)理解了黑暗,對其也不再感到恐懼:
我將巡游潛行/于水晶般的黑暗中/在鐘乳石般的根之間,用新/生的翅膀/不受腐蝕的/黃金和//火焰般的綠色,我的手指/彎曲的、長鱗的,我的/貓眼石/不是/眼睛在閃爍。
穆迪夫人“為了在加拿大荒野中生存而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形”(Hatch,2000:188),即與荒野和黑暗融為一體。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所經(jīng)歷的死亡和再生,似乎與赫卡特出入冥界相呼應(yīng),也與奧德修斯從地獄回到人間有些相似。
在20世紀70年代,阿特伍德塑造的穆迪夫人的原型主要來自大母神、奧德修斯和女神赫卡特,同時也體現(xiàn)了包括阿特伍德本人在內(nèi)的所有加拿大人都具有的典型的加拿大二元性,即對加拿大原始、壯麗的自然風(fēng)光的恐懼與迷戀。阿特伍德早年閱讀蘇珊娜·穆迪的作品時就發(fā)現(xiàn)了穆迪夫人的矛盾心理,并在《蘇珊娜·穆迪日記》的編后記中寫道:“穆迪夫人的性格”反映了加拿大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癥”。她被“從中間分開:她贊美加拿大的風(fēng)景,又指責(zé)該風(fēng)景毀掉了她……她聲稱自己是熱情的加拿大愛國者,而又始終想逃離這個國家,就像一個獨立的觀察者,一個陌生人一樣批評著這個國家”,“我們對于這個地方來說都是移民者……即便是在這里出生的人也不例外”。對于生活在加拿大的人來說,這個國家太大了,并且大部分還是未知的。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一種被流放的、恐怖的感覺?!斑@個國家是必須被選中的地方——離開這里是如此容易——如果我們真的選擇留在這里,我們?nèi)匀贿x擇了一種極端的二元性”(Atwood,1970:62)。這也印證了本文開篇時的假設(shè)——在作家的心里存在著無意識的神話原型。
[1]Atwood,Margaret.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M].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2]Survival.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M].Toronto:McClelland&Stewart Inc.,1996.
[3]Cooke,Nathalie.Margaret Atwood:A Biography[M].Toronto:ECW Press,1998.
[4]Frye,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Four Essay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5]Gorjup,Branko.Margaret Atwood’s Poetry and Poetics[M].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garet Atwood.Ed.Coral Ann Howel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30-44.
[6]Hatch,Ronald B.Margaret Atwood,the Land,and Ecology[M].Margaret Atwood:Works and Impact.Ed.R-eingard M.Nischik.New York:Camden House,2000:180-201.
[7]Moodie,Sussanna.Life in the Clearings Versus the Bush[M].London:R.Bentley,1853.
[8]Roughing It in the Bush,or,Life in Canada.Toronto:Hunter,Rose,1871.
[9]VanSpanckeren,Kathryn.Shamanism in the Works of Margaret Atwood.Margaret Atwood:Vision and Forms.Ed.Kathryn VanSpanckeren,and Jan Garden Castro.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8:183-204.
[10]傅俊.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11]榮格.榮格文集[M].馮川,編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