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翃灼
民間美術色彩的表現功能與文化意義分析
任翃灼
民間美術作為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內容,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物化表現形式,它蘊含著深厚民族情感以及文化精神。經歷過數千年傳承與發(fā)展,已經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本文從民間美術的相關背景出發(fā),分析了民間美術的分類以及存在特點,并詳細研究了民間美術的色彩表現功能,以及其背后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民間美術 美術色彩 表現功能 文化意義
色彩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它是最主要的視覺表達元素之一。曾有人認為,是色彩構成整個世界。由此可以看出色彩存在的重要性。而民間美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主要組成內容之一,是百姓通過通俗與藝術性并存手法以展示生活和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特質,同時也表達著百姓于不同年代中對于生活、幸福以及美好人生愿望和趨吉避兇心態(tài)。本文主要立足于民間美術的色彩表現功能基礎上,分析民間美術代表的文化意義。
(一)民間美術發(fā)展以及色彩的歷史淵源分析
所謂“民間”也就是鄉(xiāng)土基層、平民大眾以及通俗普及意思。當前一般認為民間美術是隨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職能分工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而在我國古代形成的區(qū)別于宮廷美術和文人士大夫的美術。
民間美術是廣大勞動人民對于美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是一種生產者藝術。它和原始社會美術有著深刻的淵源,在產生、發(fā)展以及藝術特點、范圍與規(guī)律上,都存在著某種相似性質。[1]民間美術具有和原始美術相同的藝術實用性和審美共存等特點,許多民間美術還保留了原始美術痕跡,如現在的民間剪紙與刺繡中留有許多原始陶器中帶著巫術色彩類的圖騰符號。
民間美術主要是起源于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勻稱、鋒利和光潔的勞動工具特別方便與順手,出于對實用性追求慢慢演變?yōu)閷τ谝曈X感官的愉悅感追求,并在此基礎上審美逐漸發(fā)展起來。諸如在新石器時期,遠古人類使用獸骨與貝殼制作項鏈來裝飾自己和吸引異性;仰韶文化時期各種帶有紋飾圖案類的彩陶,既具有巫祭色彩特點,更是對視覺上對稱感和色彩感的追求。
(二)民間美術的分類以及文化表現特點
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民間美術種類也在不斷增多,且做工也更加細致多樣化。如泥塑、蠟染、草編、竹編、剪紙、刺繡、皮影、年畫、兜肚等等,這些都是從實用目的出發(fā)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
民間美術同時具備如下特征:原發(fā)性和鄉(xiāng)土性,貼近生產與日常生活,用最直觀藝術語言表達情感;群體性與承襲性,是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結晶,在流行方式上主要是依靠一代一代的承襲進行;民俗性與地域性,不同民族與地域藝術文化也不同,在塑造區(qū)域民族文化性格同時,又制約與影響著當地人們生活方式,如東北的皮影、陜北的剪紙等;工藝性與實用性,民間美術大多采用廉價的自然物質,例如泥土、金屬、棉麻等,充分體現材質本身的紋飾、肌理及硬度等特征,同時民間美術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時,最先考慮的是實用價值,如中國結最早作為繩結記數與記事的一種方式,虎頭鞋最先也是要實現實用價值,然后再作為一種藝術欣賞品。[2]由此可以看出民間美術實用性特征取決于百姓的生命原則,它是物質和精神、實用和審美的統(tǒng)一體。
民間美術色彩表達,視知覺為表達對象,滿足不同時期的人們對于生產生活實踐的心理與視覺需求。它遵循著歷史發(fā)展進程與社會觀念演變,針對用色方面不斷深入探尋,從而使得民間美術既遵循色彩背后的文化特質,且充分展現出色彩象征意義以及寓意。視覺美感是十分重要的藝術表現因素,通過分析民間美術的生活實用性和精神追求特點,可以發(fā)現民間美術色彩表達上具備下列特征:
首先,色彩表現為激發(fā)人類的聯想以刺激人類的情感體驗。例如紅色,紅色可以使人聯想到紅心、熾熱火焰等,進而激發(fā)人的興奮、熱情等情感;綠色則會讓人聯想起草、樹之類,使人體驗生命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等情感。
其次,色彩表現的協調原則上。民間美術色彩中并非是單一的,只有將多種色彩完美的搭配和協調起來,才可以呈現出最完美的民間美術作品。例如古代的繪畫作品,通常采用軟色來對婦女與書生進行繪制,色調表現為軟弱無力,以表現人物的清麗與娟秀,然而這種方法缺乏與硬質色調配合,從而導致人物表達上不夠傳神。然而后期繪畫作品中,在人物袖口及領口處適當添加了少許墨色,從而呈現出惟妙惟肖的效果。
最后,民間美術作品采用對比性色彩呈現方式。[3]色彩對比性通常包括明暗、色調等。低沉色調會造成人的壓抑心理效果與視覺感受,而明艷色調會給人興奮的體驗。曾經有人說道:一幅畫的繪制就好比在造一棟房子,需要搭配幾扇天窗。這就像是在低沉色調中添加入色彩明艷色調,從而使整個民間美術作品充分展現出其應有的生命力。
(一)民間美術色彩的審美功能分析
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滲透和提升,當前民間美術逐漸表現為對人們審美觀念的迎合及發(fā)揚。民間美術色彩表現在遵照傳統(tǒng)觀念的基礎上,既要追求視覺意匠,又重視色彩視覺心理效果,在民間美術作品中,色彩首先是發(fā)揮了裝飾性功能。
色彩可以表現情感,但是色彩情感體驗主要是依賴于聯想得出。例如紅色帶給人熱烈、紅火、振奮等心理體驗,既象征吉祥如意,還可以引起人們視覺動感。在我國,無論是喜慶節(jié)假日還是新婚壽宴,紅色都是作為現場布置的主色調,這正是美術作品的色彩所帶給人的心理反應與視覺影響。
最廣為流傳的是節(jié)慶、婚嫁、祭祀等活動中的色彩展示,一般是要么鮮明濃烈、色彩艷麗,要么暗淡無華。如在民間年畫上,大多是運用大紅大綠以起到喜慶和愉悅的效果;在清代建筑中,主要是以藍、白、紅、綠、金等多種色彩的巧妙搭配,展現出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
同時,民間美術講求色彩的明暗對比,既講究色彩明度對比,也講究色彩冷暖以及色相、面積等搭配對比。明度對比可以使整個畫面展現出疏朗透氣以及色調清新等特點,而色彩冷暖以及面積大小等搭配和對比,可以展現出絢麗、豐富以及熱鬧紅火等氣氛。[4]因此,民間畫家選用重顏色時,通常會在畫面中加上幾塊白色或其他比較亮的色彩,以形成鮮明的明暗對比。
例如,曾經有位畫家于冬天賞雪時,雖然感覺天氣很寒冷,然而心里卻很熱乎,為了將自己的切身感受給表達出來,他利用了自然界中雪景冷灰色調進行繪制,畫出來后整體給人冷冰冰感覺。后來他嘗試將雪改換成朱紅色色彩,歡快熱烈的氣氛呼之欲出。
(二)民間美術作品中色彩象征性功能分析
所謂象征,指的是體現、表示及代表某類或某種事物的一種實體或者符號等。在民間美術作品中,色彩象征歷史悠久,華夏民族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色彩象征為“五色觀”,也就是紅色、青色、黃色、黑色和白色,民間美術作品制作者們一般是利用突出表現某一色彩以表達特定象征意義。
如大紅象征著喜慶婚嫁與節(jié)慶、白色象征著悲愴喪禮、藍色象征著廣闊的天空與海洋、綠色象征著生命的生生不息……豐富的色彩差異,在民間美術作品中起著不同的象征作用,它可以幫助人們把對生命、人生以及生活的感悟通過美術作品充分展示出來,在這種展示中,色彩起著關鍵的作用。
(三)民間美術作品的色彩情緒表現功能
從心理學的研究實踐可以發(fā)現,色彩有利于調動人類情緒與情感。同樣,不同色彩也可以表達出民間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情緒與心態(tài)。如可以通過對綠色的選用,展現作者心中的平靜與安寧,選用藍色則展現出作者的剛毅與沉穩(wěn)的性格特點,而選用橙色則可以展現出作者充滿活力、積極熱情的個性等。
(一)有助于弘揚與發(fā)展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
民間美術是廣大勞動者為滿足自身和社會生活的需要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結晶,因其獨有的文化內涵以及藝術形態(tài),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群體中最本原的美學觀、宇宙觀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作品中所蘊涵的真善美,有益于凈化人們心靈,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無形中帶給人們生活與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上積極向上的影響。
弘揚民間美術作品有助于豐富人們情感,陶冶人們情操,同時作為最重要的教育協作因素,有助于促進人類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很多教育學家致力于把民族傳統(tǒng)的東西引入到現代的美術課堂中,以避免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出現側重技巧以及操作程式、忽略審美觀對于學生的精神層面啟迪和陶冶等弊端。
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以及美術教育的珍貴資源,通過將傳統(tǒng)文化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美術資源,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與掌握祖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并拓展學生視野,實現中國特色民間美術目的。
林風眠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必然是以固有文化作為基礎,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每個時代中都有充滿時代感特征的作品創(chuàng)造。在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應當從傳統(tǒng)文化里去挖掘美術文化教育的資源,通過對我國的民間美術采取創(chuàng)造性轉化方式,從而形成既具備時代內涵,同時不失中國傳統(tǒng)底蘊現代美術的文化建構。
(二)有助于開拓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民間美術有助于開拓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人變得更有創(chuàng)造力。一些美術院校通過聘請當地著名的民間藝人傳授其所運用的色彩、造型以及花紋等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造技巧,有利于刺激學生視覺感官,增強學生觀察事物時的敏銳性與理解性,并提高學生整體感知以及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實現自身審美情操的成熟與豐富,充分激發(fā)出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潛力。
(三)有利于弘揚本土文化
民間美術既是美術基礎,也是藝術源泉。而優(yōu)秀的藝術都是根植在自己生長的土壤里,只有充分認清找到自己的根所在,并從本質上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可以弘揚與傳承民族藝術。當前一些青年藝術家盲目崇尚國外一些美術主義和樣式,而不知道只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才可以創(chuàng)造高品位的美術作品。因此,要充分吸收民間美術營養(yǎng),將民間美術蘊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完美地融入到現代藝術中,從而創(chuàng)作出滿足當前時代需求的藝術作品。
縱觀全文,可以發(fā)現,民間美術帶有強烈的本民族特色,是千百年以來,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意識與勞動結晶。民間美術發(fā)源于生活實踐,并服務于現實生活這樣一種文化表現方式,在文化內涵以及藝術魅力上始終體現著創(chuàng)造者的情感氣質、群體意識和風俗習慣,是一種為生活實踐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
[1]丁文靜.對當代中國民間美術的認識和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01):41-47.
[2]李芳.論中國民間美術的傳承發(fā)展[J].赤峰學院學報,2010(01):140-141.
[3]劉珂.淺析戶縣農民畫中色彩選擇的藝術性[J].大舞臺,2011(5):116-117.
[4]馮東,陳俐燕,李丹.民間美術色彩的表現功能與文化意義[J].鄭州大學學報,2009(1):162-167.
(作者單位: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