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欣
龍的形象因地域和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龍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很多種動物組合的產(chǎn)物,從這一點來說,東西方的龍是類似的。但是,西方的龍是邪惡的代表,東方則不然。東方世界的龍是神圣的代表。而同為東方國家的中國和日本,其龍文化也是有差異的。
龍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現(xiàn)在人們所公認的龍的形象是東漢學者王符總結(jié)出來的:蛇身、駱駝頭、兔子眼或鬼眼、鹿角、牛耳、蜃腹、鯉魚麟、鷹爪、虎掌。
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是以龍的傳人自居,這足以看出中國人的龍崇拜思想。中國龍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龍的形象作為一些部落的圖騰開始廣為流傳,并且在人們看來龍是具有神奇力量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的古代部落中,被作為圖騰的形象有很多,為什么單單龍的形象會一直保留下來,并且不斷深化,以至于今天我們都會以龍的傳人為驕傲。這就需要我們來進一步探討中國龍文化的一些內(nèi)涵和外延。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就是擁有神奇力量并對人類非常友善的神龍,還有一類就是擁有魔力并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惡龍。前者可以蓄水降雨,為人類造福。傳說在黃帝大戰(zhàn)怪物蚩尤時,就是神龍使得漫天狂風暴雨,從而幫助黃帝大敗蚩尤。而且眾所周知,萬民敬仰的黃帝最后也是乘龍飛天的。后者,在《晉書·周處傳》中有過記載:“義興水中有蛟……并皆暴犯百姓。”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惡龍一般稱之為蛟,其形象偏向于蛇。而龍,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具有神奇法力、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物。
龍本身是多種動物形象的組合產(chǎn)物,所以它集多種多樣的能力于一身。龍是開天辟地的神靈,佑護著自己的子民,它的智慧、才干和仁德遠遠超過人類,并且能為人類帶來巨大的恩惠。所以,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很好地利用了人們這一深入骨髓的龍崇拜意識,把自己看成是龍的化身,龍的轉(zhuǎn)世?;实鄣膶m殿稱之為龍庭,皇帝的服裝稱之為龍袍,皇帝生氣稱之為龍顏大怒??傊c皇帝有關的東西都被冠之以龍的形象,并禁止老百姓使用。這樣皇室家族很好地利用了百姓心中龍的神圣形象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并且將龍的形象進一步發(fā)展、深化,使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封建王朝結(jié)束之后,龍不再是國家的代表。但是龍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中國人要依然將自己看做是龍的傳人,依然在內(nèi)心深處將龍看做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
東漢時代,中國的龍進入日本。日本的龍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但又有其自身與眾不同之處。
日本神話傳說中出現(xiàn)的龍的形象更像蛇。例如,日本最古的文學作品《古事記》中記載的多頭龍蛇怪物,以及其他神話故事中出現(xiàn)的龍頭蛇身的怪物。這些所謂的龍的形象,乍看之下和蛇是一樣的,但是具有龍的很多特征。所以日本人對于的龍蛇形象劃分并不是很清晰。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龍蛇的區(qū)別沒有明顯的界線,兩者有時甚至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如果要追究這種龍蛇形象曖昧的原因,恐怕要歸結(jié)于日本人一直以來對于自然的崇尚。日本是一個神道教信仰的國家,神道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要求人要熱愛自然、崇尚自然并與自然合二為一。所以相對于中國虛幻的龍的形象,在日本人的心中,更愿意相信龍本屬于自然,所以自然而然地將它與自然界中存在的、與龍略有幾分相似的蛇的形象合為一體。
《古事記》中出現(xiàn)的多頭龍蛇妖怪的形象和中國的蛟的形象頗有幾分相似,都是龍中的惡類。但是,日本人眼中的龍并不完全是惡龍,在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代表作《千與千尋》中出現(xiàn)的小白龍就是正義和善良的代表。在談到故事里的小白龍時,宮崎駿坦言是從中國《白蛇傳》里獲得靈感的。①在他看來,蛇的身上有龍的特征,龍的精神里也有蛇的性格,這就是日本人內(nèi)心深處龍蛇一體的體現(xiàn)。
在日本人眼中,龍和蛇的形象區(qū)別不大。與中國統(tǒng)治者將自己看做龍的化身相比,日本皇室把太陽和鏡子看做是自己的圖騰,天皇將自己看做是太陽之子,而不是龍子。所以,在日本龍完全沒有象征帝王的寓意。
日本江戶時代,以中國《三才圖會》為摹本的日本插圖百科辭典《和漢三才圖會》中,對沒有手足的蛇和有四足的龍分別進行了描述,并提到龍是由九種動物組成,具有春分升天秋分入淵的特性。雖然承認了龍具有多種動物的形象特點,但是對于龍的描述是在和蛇對比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看來,日本人依然是將龍看做是一種和蛇并存的自然界的動物。
中國和日本同為東方國家,但是對于龍的形象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日本是神道信仰的國家,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在對于龍的形象的認識上,更愿意相信它是實際存在的自然神靈,所以就出現(xiàn)了龍蛇形象不很明朗的現(xiàn)象。而中國,自古以來受到佛教、道教等虛無思想的影響,所以很容易接受被神化了的龍的形象。再加上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于龍的神圣形象的深化,使得龍的形象對于中國人來說成為了特別的存在。直到現(xiàn)在,世界華人依然以龍的傳人為驕傲就很明顯地能夠感受到龍文化在中國的特殊性。
注釋
① 魏海山.從視聽教材《千與千尋》看日本對龍文化的吸收和創(chuàng)新[J].時代文學,2010(2).
[1]魏海山.從視聽教材《千與千尋》看日本對龍文化的吸收和創(chuàng)新[J].時代文學,2010(2).
[2]齊磊磊.探究龍文化[J].隴東學院學報,2009(1).
[3]桂佳云.龍文化在中西方的不同影響[J].大眾文藝(中西文化研究).
[4]劉蔚華.龍文化根源的考古研究[J].中州學刊,2000(2).
[5]王潔云.華夏龍文化之精神價值探究[J].新西北(文化與文藝),2007(10).
[6]錢其琛.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N].人民日報,2000(4).
[7]樂茂順,簡丹.淺論中國的龍文化[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5(9).
[8]倪芳,丁立福.文化沖突下的“龍”的誤譯[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