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欣賞課,是讓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去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達到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智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的。上述目的,并不是通過欣賞一定數(shù)量的美術作品就可以達到的,而是要在長期的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因此,在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通過有效引領使學生盡早進入欣賞的意境。
據(jù)調查,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shù)學生對美術課興趣不持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欣賞無法量化,更沒辦法給出個范式來模仿,學生感到無處著力,時間一長,自然感覺枯燥無味;可在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今天,沒有哪個老師會給學生設計個模板,來解決藝術欣賞的難題,這也是不現(xiàn)實的。該如何解決?相傳,“顛張醉素”中的張旭和懷素和尚,見人舞劍、擔夫爭道,觀夏云奇峰、夜聞江濤,都能夠提高書藝獲得靈感,這恰恰應和了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欣賞無定法”的規(guī)律,給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空間和可能。這些藝無定法、觸類旁通的故事,啟迪我們,為何不引進與美術作品有聯(lián)系的事物或知識,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美術作品,達到審美欣賞的目的呢?
以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為區(qū)分依據(jù),可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音樂、建筑、雕塑、繪畫、書法、戲劇、影視等等,這諸多門類相互之間其實都是互通的。比如,在講授中國山水國畫時,如何講透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一直是個難題,這些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白描傳情等技巧對于更接受直觀、坦白方式抒情的高中生來說,是尤為難懂和體會的內容,就更不要說,不同時期、不同畫家山水畫的面貌和意境了。可機緣巧合,我偶然聽了一堂語文詩歌鑒賞課,那些熟悉的術語和語文老師的詩詞分析對我啟發(fā)很大。我隨后在教學設計中,從體會詩歌的意境入手,借助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句,想象意境,還原畫面,等學生們自己“入境”了,再把畫放在他們面前,學生們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恬淡自適的意境,山居傍晚的悠然,頗與北宋山水畫隔空暗合,相互印證,詩人和畫家都含蓄婉約地將自己對風景的熱愛之情寓于自然風物之中,隱藏于所繪之境,但只要細細玩味,意境便幽幽傳來,實在妙不可言,而恰巧這種手法在美術和語文中都可以稱之為“無我之境”。
同樣,與“無我”相對的自然是“有我之境”。比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的意境,與唐代柳宗元《江雪》詩句十分暗合,那簡潔的畫面,精巧的構圖,凝練洗麗的意境,把與主題無關的、可有可無的景色統(tǒng)統(tǒng)刪去,出現(xiàn)一種“計白當黑”的藝術手法??粗逗氠瀳D》,吟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詩句,閉上眼睛,此情此景,躍然紙上,學生們仿佛都已入畫,成了隱逸于江湖之上的一孤舟漁父,“境、景、趣”了然于胸;再比如,倪瓚的《六君子圖》,為了詮釋元代山水畫的奧義,多虧了黃公望的題詩,不然,學生們還在糾結于畫面氣象蕭疏、近乎荒涼的用意到底為何呢。詩曰:“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陂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鼻皟删潼c寫了畫中景象,后兩句含蓄表達了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對統(tǒng)治階級的民族歧視政策不滿之情,借畫中景,抒胸中情,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和作者烙印,這種畫法加上元代山水的用筆,達到了山水中的“有我之境”。
如果說語文學科中的唐詩宋詞與中國畫藝術的詩情畫意是一脈相承,那么數(shù)學中的對稱統(tǒng)一就體現(xiàn)了均衡和諧的美學原則??v觀紫禁城(故宮),出神午門,登景山,在萬春亭最高處俯瞰紫禁城,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中軸線直貫京城,建筑群內以嚴格的等級制度區(qū)別開每個單體建筑的形象、體量、開間、屋頂樣式,又彼此配合、聯(lián)系,在群體組合中形成的節(jié)奏和韻律之美達到了統(tǒng)一和諧的頂峰。再看埃及金字塔的形式,就是數(shù)學中幾何對稱形式美最完美的演繹,嚴謹對稱的錐體結構呈現(xiàn)出的永恒性,詮釋了古埃及人追求永生的理念。被稱為印度古建筑的珍珠——泰姬陵的布局也是軸線對稱建筑的完美例證。
在美術鑒賞課堂中,我還常常遇到這樣一個教學情節(jié):當我展示一件名作,學生總會說歷史書上見過的!無論從藝術的產(chǎn)生還是發(fā)展來看,它和人類歷史原本就是水乳交融的一體,每件經(jīng)典作品都是一面明鏡,折射出歷史變遷的跌宕起伏。就拿著名的肖像畫——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來說吧,學生起初看到這一形象時往往會不以為然,甚至會說:“我覺得一點也不美?!边@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不知道那個時代的價值趨向和審美趨向,我們是帶著現(xiàn)代人的眼光去欣賞這個作品的,同時我們學生的審美水平本來就參差不齊。所以,可以先放下作品,暫不作分析,而是首先從對那個時代的介紹入手,讓學生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了解作者是以怎樣的膽識和勇氣沖破籠罩歐洲中世紀多年的宗教牢籠,以一個普通的婦女形象代替以往一成不變的以宗教為題材的作品藝術形象。同時,可以把這一作品與文藝復興以前的作品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提倡和對人類生命的歌頌,感受人類歷史的變遷在美術作品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這個引導的過程證實了歷史學科與美術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不妨以歷史知識為審美的基礎,在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中開拓鑒賞的深度和廣度,順利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這種課堂基調中真正走入作品里面。
《蘭亭集序》中有句話“極視聽之娛”。音畫向來作為時尚并肩走在藝術的殿堂,把音樂領進美術課堂,是十分必要也是恰當合適的,更有助于學生理解美術作品,并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爵士樂特有的節(jié)奏感很快便充滿了整個美術教室,“切分音”、“三連音”和即興動感的節(jié)奏,仿佛霓虹燈閃爍不停,再面對畫面,自然容易感受到那些錯綜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小色塊與線條所代表的含義,用色彩線條傳達出的節(jié)奏感,抽象的繪畫語言變成了通感音樂的可視符號。即便下課后,那些紛亂的色塊和歡樂的節(jié)奏,還縈繞在學生們的記憶里。
美術是門綜合學科,她與許多學科有著緊密聯(lián)系,尤其是高中美術欣賞課,我們在欣賞過程中經(jīng)常會涉及到一些諸如語文、歷史、政治,以及數(shù)學、物理等等的有關知識。但是美術課不是歷史課,不是政治課,也許學生學習了中國古代宗教雕塑,欣賞了“韓熙載夜宴圖”之后,會了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有關政治、歷史,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藝術作品欣賞,是要讓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手中的筆和墨色以及高超的造型技巧來描繪世界萬物,如何經(jīng)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悉心的揣摩來表現(xiàn)社會萬象的?!皩W科巧嫁接”的本意是利用其他學科知識作為欣賞的鋪墊和輔助。
美術欣賞課難上,就是難在美術學科是門綜合學科,與許多方面的知識有著密切聯(lián)系,是一門純粹靠想象和體驗來提高對美的感受和認識的學科,其教學效果更具隱性。只有使學生浸淫在點、劃、筆墨所描繪的藝術化的世界里,馳騁在祖國燦爛、悠久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才能有所想,有所得;才能在藝術的洗滌中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素養(yǎng)。因為美術欣賞課也不能像語文課、數(shù)學課,出一道具體的題目看學生會不會做,這個知識點有沒有掌握。藝術沒有對錯,不能以簡單的好差進行界定,完全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完全可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甚至以不同的個人喜好來欣賞某一作品。這種特征決定了高中美術欣賞課不是一種推理,不是一種歸納、演繹,而是個從點到面的思維發(fā)散過程,由作品引起思想促動的過程。教師在學科間穿針引線,就是為了學生能在各科的聯(lián)系中“嫁接”知識,觸類旁通,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肖惠(1968-),女,江蘇無錫人,江蘇省無錫市洛社高級中學,中學高級。研究方向:高中美術欣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