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思考,想到了“悟”字。悟即理解、明白、覺醒。曾記得一位老師這樣解讀這個“悟”字:將“悟”字左右拆開,是兩個字:心和吾。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彼裕靶摹笔撬伎嫉囊馑?。“吾”是我的意思。這樣,“悟“這個字,從左向右理解,就是思考的我;從右向左理解,就是“我的思考”。于是,“悟”字便有了兩個最基本的意思:一是思考,二是獨立的個性的思考。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師與生的思維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維互動過程。思維理當貫穿教與學的始終,貫穿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活動過程始終。從課堂即學堂的觀念來講,課堂教學更應該是學生的思維場,是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場。然而,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課堂,學生的思維活動、思維訓練卻不盡如人意。
以“悟”與提升悟感為思考的目的,我想到了六個關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思考”的問題:思考的主體,思考的方法,思考的問題,思考的過程,思考的結果,思考的碰撞。
1. 思考的“主體”。誰是悟的主體?顯然是老師和學生。課前,老師悟課標、悟教材、悟學生、悟教法。課上,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不斷在體驗中悟,在活動中悟,在思考中悟,在研究中悟,在交流中悟,在合作中悟。教師的思考與頓悟體現(xiàn)在課前,學生的思考與頓悟體現(xiàn)在課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應該是課堂“悟”的主體。只有學生通過思考漸悟了、頓悟了、領悟了,才是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我們經常說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更多的涵義指向,就是指學生是課堂思考和感悟的主體。
這個道理似乎很好懂,但實踐起來卻很困難。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師對課前思考過程與結果的滔滔講述。大多數(shù)學生只有聽講的份兒,記憶的份兒。學生不思考,不感悟,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獲得、操作與活動的體驗,便失去了根基,成了空中樓閣。
2. 思考的“方法”。思維有很多方法可循,求同思維,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分類思維,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思維等。思維導圖,作為思維訓練課程,現(xiàn)在就很流行。但同樣遺憾的是,我們的課堂教學上,很少有教師對思維的方法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我們更習慣于對學科知識點、考點、能力點的梳理歸納,卻忽視了更重要的思維方法的學習與訓練,這不能不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要知道,統(tǒng)觀學生一生發(fā)展的基礎,并不是在課堂中學到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學生不斷提升的“悟感”和“情感”。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必須培養(yǎng)和具備的思維品質是:由“沒有”變“有”的豐富的想象力,由“有”變成“更好”的批判性質疑力。這“兩力”與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多少和掌握的程度關聯(lián)不大,卻與思考力和感悟力息息相關。
3. 思考的“問題”。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背填U說:“學者要會疑”。學則須疑,學則會疑,有疑則思,思始于疑??梢?,疑問、問題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按照由問題構成的問題鏈,教師不斷設疑、學生不斷釋疑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碰撞的過程。所以,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好壞,根本上取決于教學問題設計的質量。
教學問題的設計,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這樣幾個問題:
(1)問題的難易把握不當。問題過簡,思維沒有深度;問題過難,學生產生畏懼。最好的問題鏈,應該是由淺到深,由易到難,依據(jù)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提出有梯度的教學問題。
(2)問題的密度處理不當。問題過密,教學節(jié)奏過快,學生容易走馬觀花,淺嘗則止;問題過疏,教學節(jié)奏過于松散,學生緊張度不夠,教學容量受限。
(3)問題的語言表述不當。如何提出問題,核心詞關鍵詞怎樣表述,至關重要。如果問題的表述、核心詞關鍵詞的使用過于隨意,學生很難領悟問題的本質,自然思考也就容易走偏。
(4)問題提出的時機不當。什么時候提出問題,由誰來提出問題,這里有一個教學機智和教學邏輯問題。按照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基本原則,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循序漸進解決問題,應該是問題提出的基本要求。
(5)缺少核心問題。一節(jié)課,四十幾分鐘,大大小小的問題,常常有十幾個。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有一兩個核心問題。其他問題或者是核心問題的鋪墊,或者是核心問題的延伸,或者是核心問題的補充。沒有核心問題,或者教師不清楚什么是核心問題,教與學就缺乏了目標性。所以,大大小小十幾個問題,應該納入到問題系統(tǒng)之中,納入問題鏈之中。游離于問題系統(tǒng)之外的問題,在教學中應該盡量不出現(xiàn)。
4. 思考的“過程”。思考,尤其是對教學中核心問題的思考,需要一個過程。原則上,思考的時間要充分,思考的過程要充分。但思考過程需要時間,而課堂時間又有限,于是思考的時間便成為一個兩難問題。
教學實踐中,常??吹嚼蠋焸兘o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很短,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這樣的思考顯然流于形式,學生很難做到真思考,深思考。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最后還是變學生課中的思考為教師課前的思考,學生更多的還是復制、記憶老師思考的結果,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是沒有得到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變成了一句空話。
教學目標再明確一點,教學內容再整合一點,學生預習再充分一定,教育問題再集中一點,教學節(jié)奏再放慢一點。對核心問題、重要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比較充分地思考時間和思考過程,盡可能讓學生比較充分地展示思考的結果。只有學生真思考了,深思考了,漸悟了,感悟了,頓悟了,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學任務。如果課堂上學生沒有真正的思考和領悟,而是靠課上課下大量的訓練和考試來代替學生思維和領悟的過程,這不但會增加學生學業(yè)負擔,也是學生感到學習無趣進而產生厭學的原因之一。
5. 思考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考,是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這似乎是一個問題,但又不是問題。沒有思考的過程,就沒有思考的結果,過程在先,結果在后,過程很重要。沒有思考的過程,就不能了解學生思維的品質,就無法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所以過程很重要。思維的結果,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但更多的時候是,正確的結果和錯誤的結果都不是唯一的。問題的另一方面,很多結果,正確中包含錯誤的成分,錯誤中包含正確的成分;很多結果,又會隨著時空的變化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沒有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思考結果,只有相對正確和相對錯誤的思考結果。
思維結果的豐富性,是自然的豐富性、世界的豐富性和學生生命的豐富性的具體體現(xiàn),是學生思維品質豐富性的具體體現(xiàn)。為了便于教師的評卷和突出評價的選拔功能,標準答案可以出現(xiàn)在中考、高考的評分標準上。但平時的課堂教學,如果教師過于重視學生思考結果的正確和標準,忽視學生思考的興趣、勇氣和過程,甚至惟標準答案馬首是瞻,那么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勢必受到壓抑。以犧牲學生思考的過程和學習興趣為代價而獲得的結果,即便是正確的,也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是真真正正的誤人子弟。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是無聲的過程,是大腦內部對外在信息進行梳理、加工、分析的過程。這個過程老師是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知曉的。要想知曉,學生就要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說出來、寫出來,將大腦內在的無聲的思維過程用有聲的語言和無聲的文字描述出來。因此,教學中,老師不但要知道學生的思考結果是什么,更要知道學生思考的過程是什么,包括思維的邏輯起點、思考的依據(jù)、思維的方法、推理的過程等等。只有將學生思考的結果與思考的過程聯(lián)系起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6. 思考的碰撞。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思維碰撞的過程。所以,只有一個學生或幾個學生、少部分學生的思考還遠遠不夠。教學必須組織全體學生的參與與思考,學生學習必須進行合作與交流。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的的教學組織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思維的碰撞,是教學面全體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必然要求。但實際情況是,課堂上,我們看到更多的學生,人在曹營心在漢,身體坐在教室里,大腦這部思考的機器卻沒有開動起來。老師習慣于向少數(shù)“好”學生提問,那些“不好”的學生也習慣了老師的教學,習慣了不舉手、不發(fā)言、不思考,習慣了老老實實坐在教室里,不給老師和同學惹麻煩。更為糟糕的是,有些老師會莫名其妙地認為那些“不好”的學生不會思考,向他們提問只能是浪費時間,惹自己生氣。
思維的碰撞,也是學習伙伴共同提升的必然需求。物理學上講摩擦生電,同學之間思維的碰撞會產生智慧的火花。物理學上還講場效應,同學之間思維的碰撞,會生成一種難能可貴的學習場、思維場。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品質,非思維的碰撞不能完成,只有你一言我一語,才能將思考的問題不斷引向深入,才能不斷撕下事物表象的面紗,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一個學生或幾個學生的思考,很容易淺嘗輒止。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得出“學習金字塔”理論。該理論顯示: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記得的學習內容,會因為不同的學習方式而有很大差異。各種方式對應的百分比分別是:
學習成效金字塔理論表明: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其特征都表現(xiàn)為較傳統(tǒng)的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具有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的特征。
思考是人之本能,是人有別于其它動物的高級本能,這是自然賜予人類生命最寶貴的東西。教學中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相信學生的思考,依靠學生的思考,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悟感,使學生一次次達到領悟、頓悟的境界,感受到高峰體驗帶來的學習本身的快樂。
作者簡介:宋振財(1963-),吉林長春人,吉林省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主任,中學高級。研究方向:教育評價,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