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小艷
在體育教學中,存在著一部分特殊的群體——膽小、嬌氣學生,他們在同伴練習的時候,悄悄地躲在一旁,而當同伴體驗到成功喜悅的時候,他們卻還在苦苦練習。筆者在教學中也經(jīng)常遇到這類學生,為鼓勵他們敢于嘗試、敢于練習,做了很多嘗試,現(xiàn)將三種方法與大家共享,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案例一:在一次跳高測試中,筆者將橫桿的高度放在0.9米的高度上,兩個跳高架之間距離為2.5米,每人有三次試跳機會,結(jié)果及格率僅為60%左右。后來筆者將兩個橫桿距離拉長至4米,橫桿的高度不變,還是每人三次試跳機會,這次及格率一下子提高到80%左右。
分析:錯覺現(xiàn)象非常普遍,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如果合理利用錯覺,可以使那部分膽小嬌氣的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去挑戰(zhàn)自認為無法完成的動作。上述案例是利用距離的錯覺,除了拉長跳高架之間的距離外,我們也可以在跳高練習和測試中提高墊子的高度,練習的效果也是一樣的。跳高中所運用的是高度距離錯覺,在快速跑時也可以巧妙地利用長度距離錯覺,一般的50米跑道較窄,而且跑道上那么多線條,讓學生看上去就50米很遠,就產(chǎn)生了練習的恐懼感,我們可以在田徑場的中間,劃幾根跑道線,増大每道間距到2米,距離仍然是50米,這樣學生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會提高了。除了距離錯覺外,在體育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形狀錯覺,如在實心球練習時,可以放置大小不一的兩種球(重量一樣),讓學生選擇練習,那部分膽小的學生,本來擔心自己的力量不夠而拋不遠,當他們看到小球時,本能地認為小球應(yīng)該是輕一點,這樣他們也敢于甚至樂于練習了。
案例二:在上初二(8)的支撐跳躍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張同學總是躲在后面,每次輪到他練習時,便又溜到隊伍的后面。筆者將他帶到一邊,詢問原因,他說害怕摔倒,不敢跳。為了克服心理障礙,我便讓他原地練習手撐山羊跳躍的動作,經(jīng)過幾次練習,他有了一個動作概念,也漸漸消除了心理障礙,融入到了練習的隊伍中。
分析:我們的體育課都習慣于按照固定的教學方法和順序進行。其實,對于某些內(nèi)容,尤其是像單杠、支撐跳躍等器械體操這樣難度較大的內(nèi)容,如果再按正常的教學方法和順序,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出現(xiàn)膽怯、畏難的心理,影響到教學的正常進行。我們不妨倒過來思考,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復(fù)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學習變得輕而易舉,甚至因此而有所發(fā)現(xiàn),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這就是逆向思維和它的魅力。如在支撐跳躍教學中,我們往往是教師做完整示范后便先學習助跑與起跳,然后學習支撐跳躍動作。但在練習時總有幾個同學會躲在練習隊伍的后面,由于他們?nèi)狈φ_的動作體驗,害怕跳躍時會摔倒。我們不妨讓這部分同學先體驗下支撐跳躍動作,在其獲得完成動作的成功體驗的同時,也消除了心理障礙,建立起了練習的自信心。又如在教授單杠單腿蹬地翻上動作時,很多同學由于缺乏正確的動作概念和用力方法,練習了幾次課也完成不了動作。他們可先學習支撐慢翻下,在動作熟練以后再學習單腿蹬地翻上。還有在行進間投籃教學時,很多初學者上、下肢的動作很難協(xié)調(diào)完成,我們可以先從最后的投籃動作開始,讓練習者站在籃下,體驗動作,然后再加上行進間的腳步動作。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案例三:王同學是班上最膽小的學生,上體育課時對于稍微有點難度的動作,便不敢練習了,也缺乏與同伴的交流,基本處于孤立的狀態(tài)。為引導(dǎo)他多嘗試、多練習,筆者給他提出了一個目標,即每節(jié)課要主動展示動作或發(fā)言10次,主動與同伴交流15次,教師進行及時的監(jiān)督與鼓勵,以提高主動練習、發(fā)言、交流等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經(jīng)過一段時間,該同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學習中,與同伴也相處融洽。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膽小嬌氣的同學之所以害怕練習,是因為他們?nèi)狈幼鞯乃伎寂c分析,從動作表象上判斷出自己是否能夠完成,然后便直接聯(lián)想到一旦練習失敗所帶來的后果,如支撐跳躍會摔倒、投籃時投不進籃筐等等,于是他們便產(chǎn)生了對動作的畏懼感。因此,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交流,有利于他們對動作技術(shù)的理解,于是他們知道了在支撐跳躍中只要正確完成動作便不會摔倒,而且教師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投籃動作經(jīng)過反復(fù)練習,在掌握了正確動作后,便可以提高投籃的命中率,從而消除了練習的心理障礙。